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举一”与“反三”——谈谈对教材和习题答案的一点看法

“举一”与“反三”——谈谈对教材和习题答案的一点看法

" 我们常讲“举一反三”,总认为只是学生的事,殊不知,举一反三,不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我们老师的事。举什么样的例子,才能与学生固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联想,才能实行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反三”。“举一”是措施,“反三”是目的。“一”要是没有“举”好,“三”也就“反”不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不过是个例子”。 “课文”就是老师所“举”的“例子”,就是那个“一”。既然它不过就是个例子,我们老师上课就不能只为了上课而上课,也没有必要把课文看得如何的神圣。课文只是个起点,它是课外语文学习的扩散点,是学生进行“反三”的桥梁。换句话来说,如果课本上的文章不能使用我们的学生“反三”,那它就不是好例子,我们就不能“举”它。事实上,我们现在使用的大一统教材,虽几经改革,但依然跟不上社会的步伐,正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汪莹所说,“教材内容偏深、偏难,学习要求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成人化、伟人化、男性化倾向”, “缺乏时代气息”。再加上语言习惯的差异,写作背景的复杂,学生就更有一种陌生感。如鲁迅先生的文章,文字艰涩,其中有很多浙江方言,叫学生们怎样去突破文字的栅栏,怎样去产生共鸣,怎样去生发联想呢。更何况鲁迅先生的文章思想深刻,岂是十几岁的孩子所能企及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自己编教材,选一些文质兼美又有时代气息的文章,岂不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联想、更容易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不就事半功倍了吗。为什么一定要坚守课本而不放呢?例如,前不久,报纸电视里掀起了关于设置“禁。讨区”的讨论,我就编选了《这也是一种施舍》、《高贵的施舍》、《搬砖》、《尊严》等一组关于乞丐的文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也引导他们如何去拓展阅读。结果学生写出了许多文质兼美的作文来

现在提倡搞校本研究,编校本教材,目的就是要我们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高度尊重学生主体,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和交际表达能力。现有教材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整合。既可以以主题为单元,如思乡、亲情、爱国立志;也可以以同一写作特点的文章组合为一单元,如对比,就可以把《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组合成一单元;如铺排,就可以把《白杨礼赞》、《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放在同一单元;又如语言“陌生化”这一特点,就可以把《夏日绝句》、《不朽的失眠》、《阳光,也是一种语言》等编在一起。我们编选的教材,前提是我们自己要喜欢。只有老师喜欢,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点燃学生的热情,才能感染学生。如果连老师自己都不喜欢的文章还要硬上,味同嚼蜡,不仅不能使学生受益,而且还会破坏学生对语文的兴致,甚至会使老师的热情减退,影响对教学的追求。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举一”,但“举一”的过程决非老师全包,也可以由学生来参与。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叫学生推荐他喜爱的文章,叫他谈谈推荐的理由,经老师同学认定后作为课文来上。我每周都要每个学生推荐一篇好文章,这个推荐的过程,其实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他把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他要推荐一篇好文章,他至少得看三篇文章。由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美文这种做法,不仅使教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当他们推荐的文章被选作教材的时候,他们那个高兴劲儿甭提有多高了。

我们有些老师喜欢夸夸其谈,整节课都在那里讲啊讲,没有留时间给学生“反三”,这实在是一种浪费。正如一出戏,老是只停留在开头,是没有什么味的。真正的好戏是要学生来唱的。“反三”才是戏眼,才是高潮。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通过交流、讨论甚至辩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或由此生出联想、比较,这就表示学生有所得。学生有所得,就是老师有所得。

既然“举一”可以“反三”,那么答案就可能不止一个。我认为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多样性的,答案是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别,只有好与较好之分。答案正确与否,是我们成人(老师或编者)以自己的眼光来判断的,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眼光得出来的。如果正确答案离学生思考的结果相距太远,那这个正确答案就毫无意义了。答案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有没有思考。只要自圆其说,有根有据,就应当给予肯定、给予鼓励。况且,形象大于思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见得成人的观点就对,学生的看法就错。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主题,有的学生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菲利普夫妇的表现是穷人的无奈”,有的学生说“穷困乃万恶之首,都是贫穷惹的祸,贫穷异化人性”,有的学生说“都是虚荣心在作怪”,这些答案远比以前教科书上讲的“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要丰富得多,也更切近学生的实际。谁都没有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以怎么知道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呢。更何况,重视金钱,也决非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有的现象呀。可能有的时候学生的答案很幼稚,但如果经过讨论之后,全班再也没有更深刻的思考、更好的联想,那么,这个幼稚的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 “举一”是为了“反三”,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如果“举一”不能“反三”,那就说明我们的教学是失败的。“反三”是检验我们教学成功的标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本身就是我们最好的教材。我们老师应该坐下来,向学生看齐,以学生为出发点,也以学生为归宿点。学生的思想、情感、生命体验,是我们活的教材,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才是我们最好的教参。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泰国人
由“神舟五号”想到的
智者的忠告
大话西游--猪九戒
生活带来的启示
妈妈的唠叨
山子和机器人
茶乐
节日的早晨
玩战斗陀螺
假文盲
学骑自行车
妈妈,我爱您
我当家挺小帮手
童年趣事
试论对数字化高校教育创新实践的探析
简析远程教育法律专业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
试析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急需法律规范
试论行动导向的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
试析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中的“教育性”与“经济性”
试析对高职数控车削加工课程改革的探究
关于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研究
简析高校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必要性
试析素质教育理念与生命教育实施的契合
试论人文素质视域下的高职公共文化课程改革
试论高职电磁学教学改革的实践
析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浅论高职院校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浅论高等院校非学历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探析
简论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制度探析
《观沧海》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简案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思乡的旋律──《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观沧海》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简案
《天净沙·秋思》简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简案
《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古代诗歌五首》复习设计
《天净沙·秋思》简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