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不知酝藉几对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不知酝藉几对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7-28

“不知酝藉几对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 文章的意蕴是由客观事物所触动而感发的一种哲理和情思,渗透在文章躯体构造的一切外部形式里。它表现在语言文字上往往极简单,而内涵却是极丰富的。优秀作品意蕴是丰厚而具无限张力的,正如李清照所言,“不知酝藉几对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先让我们透过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表象来准确的透视诗歌深层的意蕴世界而把握它的多层性和艺术张力吧!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松菊之于陶潜,犹兰之于屈原,梅之于放翁,都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如果说“采菊东篱下”是坚持操守的话,那么“悠然见南山”则表现了精神上的超越。只有这样的诗人才有可能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片美丽的黄昏景色中体会到一份宇宙和人生的真谛。在东晋那个“终日驱车走”追逐名利的时代,东篱采菊、南山游目的“悠然”其实意味着对世俗的抗争;而诗句表层的情调越悠然,这种深层的抗争就越执著。看来,这两句诗之意蕴的丰厚和强大的艺术张力,决定了它必然要成为一个发掘不尽的多层次的立体世界。

那么,对于这种意蕴表现的复杂性,怎样加以深究和分析呢?我认为,艺术的分析意蕴的表现形式是发掘它内涵和张力的关键。 在阅读训练中,有意引导学生去细心咀嚼语言、体味意境、探究作者深意,那么就有可能使学生在审美情感的催化下展开积极的思考,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阅读训练的体味、鉴赏功能,可通过以下具体的教学实践内容得以强调和突出。

第一,涵泳于中,揣摩语言深意

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作为写文章的准则,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优秀作家的作品一般有这样一个特点:言虽简意却丰,言虽近旨却远,所以只有理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种种微妙之处,才能理解躲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未曾明示的信息,领会语言里饱含的丰富的内蕴

《祝福》里写我与四叔话不投机,“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作家汪曾琪对“剩”字很感兴趣。他说:“‘剩’是‘余下’的意思。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无聊之感,仿佛被这世界所遗弃,孑然的存在着了。……这不是‘我’的世界,‘我’只有走。”通过探究“剩”背后的潜台词,孤独的新青年与顽固的卫道士的思想的交锋俨然若见。同样的鲁四老爷的一句“可恶!”不也能使其面目可憎的封建卫道士的嘴脸跃然纸上吗? 正所谓“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这“看似寻常最奇崛”的平常、陈朴的语言文字之外蕴涵着丰富的意蕴,令人流连忘反。汪曾琪的这种阅读体验也许会给我们以启示:对极富表现力的词语,要潜心体味,揣摩推敲,“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于无文字处求文字,以领略言外之旨趣,丰富自己的美感体验。

第二,结合文境,探询语言真味

朱熹说过:“学,须先理会那大底。理会得大底了,将来那里面小底,自然通透。”如果可以把“大底”理解为我们说的语言环境, 或指语句的上下文或文本本身,或指与作品有关的背景资料;那么“理会大底”则是要求读者对文章的语境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然后在流动的语言状态中,玩味语句的情味色彩,于平常的语言中咀嚼出深远的滋味,自然通透“小底”。

《雷雨》中鲁侍萍的一句“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就是侍萍内心感情的进发。假如我们进入戏剧的“角色”,置身于作者所营造的语境中,披文入情,加以感情的体验,那么台词的内涵便可挖掘出来。“萍”字表达了侍萍终于认出分离三十多年的亲生儿子的激动心情。可以想见,在这三十年间,她是如何怀着揪心的痛和彻骨的爱念叨着周萍的名字的。而最后的那个“凭”字饱含着对周家两代人的控诉和怨愤,中间的“凭”字体现了侍萍爱恨交织,欲言又止的复杂心情。这样将作品内容前后对比联系,挖掘作品的深意,也许就能更深刻的领会作家创设的想象空间、情感氛围和艺术境界。

而对于某些由于年代久远或特殊的社会条件的限制而曲折的隐晦的表达作者胸臆的语言,尽量引导学生进一步能够联系和这本书的情节内容、思想主题、写作方法等有关的书来阅读,那么,你就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可以从其他的书中找到它的历史依据、发展趋势等,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白话小说。小说中狂人“翻开历史一查”,惊人的发现“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细细咀嚼这句意蕴深沉的话语,联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才能领悟这种“曲折的滋长”的“好象压于大石之下的萌芽”的深沉的感情。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正是对这句含义深刻的“发现”的最好的诠释吗?爱姑在《离婚》中的孤立无援不正“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吗?另外,鲁迅先生在许多杂文中也表达了这个主题。如《寡妇主义》中鲁迅痛心的指出:“许多女子,都要在那冷酷险狠的陶冶下,失其活泼的青春,无法复活了”;于是,就连“全国受过教育的女子,无论已嫁未嫁,有夫无夫,各各心如古井,脸若严霜,自然倒也怪好看的罢,但究竟也太不像真要人模样的生活下去了”。中国的女子不仅脚不能解放,更可怕的是精神也受到严重的禁锢。这就是真诚关心妇女解放的先生对“吃人”的控诉和抨击。那么,鲁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石破天惊,令人怵然心惊的《狂人日记》 的?《<呐喊>自序》中的“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谈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之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便是很好的说明。鲁迅先生正是为了唤醒在“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希望“ 毁坏这铁屋”的声音更响亮更有力些,而大声疾呼“救救孩子”的。

朱熹指出:“读书比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文学鉴赏与饮食同理。语言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语言意义,仅是文字符号意义而已;而结合语境,细细咀嚼,反复研读,方可领略真味。

第三,纵横比照,领悟人生至理

由于读者阅读体验和思想境界的不同,当他们以意逆志时,往往“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的相似的人生”,于是对同一个作品,同一种现象甚至同一个人物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此时不妨指导学生纵横比照,假设类推,深入发掘作者通过各种客观美所表现的深层性的审美情趣,以领悟人生的真义。

许多人因为认为《项链》中玛蒂尔德是一个因虚荣心而跌入悲剧的女性,对她同情有之,指责有之,鄙薄有之;于是断言“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句“酸楚的感叹”中包含着的是对玛蒂尔德的讽刺。其实,这是走入阅读的误区。真正探赏人物形象的魅力,还需我们进入艺术世界,把玛蒂尔德与文学走廊里的其他女性做一个比较。

不错,最初玛蒂尔德是一个整日耽于梦想的美丽忧郁的妇女。但是“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要不然,是很近乎说梦的”。玛蒂尔德面临的现实是:由于没有好父亲、好身份和陪嫁金而无法嫁给有身份有地位的好丈夫。我们不妨作以下设想:如果她是高老头的千金,定能成为高贵的男爵夫人或伯爵夫人;如果她是守财奴的女儿,拜倒在石榴裙下的亦难计其数。而当时法国的社会正如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反映的一样,拜金主义思想浪潮无情地冲击着人们的灵魂和生活,于是“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的玛蒂尔德不愿直面现实而成了虚荣心的俘虏。与包法利夫人一样,她在平庸的生活与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里寻找梦想的幸福。但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丢项链后,她放弃了青春,选择了尊严;放弃那最浮华的、最具诱惑力的梦想,选择了从幻想的云端回到切切实实的地面。而后者在尽情享受了浪漫的爱情与奢侈的生活,债务累累之后,没有勇气重新生活。两相比较,我不禁为玛蒂尔德喝彩。那么她的选择是“败坏了她”,还是“成全了她”?答案不言而喻。小说使读者在悲欢感慨之余,还能对世上的人与事看得更深些、更远些。它发人深省之处就是让我们目睹了浑浊、虚假、拜金、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一颗金子般的心,一块沉浸在墨水里依旧保持美质的玉。这应该是我们阅读后所探赏到的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的至理。

艺术的生命美的秘密就在这里。有限的偶然的具体形象里由于灌注了生活的本质的无限的必然的内容,注入作家的主观感受而创作出魅力无穷的艺术境界。

难怪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称意蕴为“在人的灵魂里燃烧”,能够叫人“感到发热、感到温暖”,“并且引燃别人的心灵”的火光,并且指出,这种“内燃的火光”,是蕴藉于“艺术生介机体的精神能源”。让我们通过语言的桥梁,利用巧设的语境,联系丰富的文学积累,去探究、鉴析、欣赏颇具艺术张力的意蕴的无穷魅力吧!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我从聊天中学到了语文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我从影视中学到了语文
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让“星光”点亮人生
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我从影视中学到了语文
我从影视中学到了语文
我从影视中学到了语文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我的理想
建筑工程监理员考试案例分析
画施工图的心得
工程测量
商铺工程监理工作总结
控制测量实习报告
建 筑工程测量实习任务书
施工过程中一些难懂的问题
工程测量实习总结
工程测量实习心得
风电设备公司生产车间旁站监理方案
居住区工程(高桥)监理工作总结
测量学课程实习报告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监理招标投标若干规定
工程测量实习总结报告
某校区行政办公楼、图书馆第一次工地会议
《惊弓之鸟》 考点练兵2
《惊弓之鸟》 故事趣闻
《惊弓之鸟》 考点练兵1
《路旁的橡树》 考点练兵1
《惊弓之鸟》 教学设计2
《惊弓之鸟》同步作文 训练素材
《惊弓之鸟》同步作文 写作指导
《惊弓之鸟》 知识点精析
《惊弓之鸟》 重点问题探究
《画杨桃》 教师语录
《惊弓之鸟》同步作文 范文习作
《路旁的橡树》 考点练兵2
《路旁的橡树》同步作文 范文习作
《画杨桃》 重难点分析
《惊弓之鸟》 整体阅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