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7
玛祖卡在肖邦钢琴作品中的艺术升华
玛祖卡在肖邦钢琴作品中的艺术升华 玛祖卡在肖邦钢琴作品中的艺术升华
“玛祖卡”(原文Mazurka,又称Mazurek),是波兰一种民间舞曲,发源于风光明媚的玛佐维亚,相传是由克拉科维克舞曲(krakoviak)衍生出来的,随生活在华沙周围的平原地区的玛祖尔人命名。但玛祖卡没克拉科维克舞曲那么粗笨,而是更加灵活和丰富多彩,玛祖卡舞曲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为舞蹈伴奏用,一种为声乐用。舞曲有两
个部分组成,大体上前半部分为小调,后半部分为大调。有浪漫曲风格的装饰,原为3/8拍,速度比圆舞曲慢,在节奏上以附点为主要特征,温暖而强有力,带有些威严感。玛祖卡舞曲由于地域的不同,保留着不同的形态。但其有共同的特征:旋律简单、节奏多变、常有3/
4、2/4,3/8等拍,在调式运用上除大小调,还有如利地亚、弗利吉亚等民族调式。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基本上不包含援引民间音乐素材,但充满着民间歌舞特有的节奏、装饰旋律和调性特点,扩大了它的形式,加进了和声的陪衬,使它的旋律高尚化,这些和声的陪衬像它所陪衬的题材一样新颖。与玛祖尔、库亚维亚克和奥贝列克舞典型的步伐、舞蹈身态相呼应,模仿者农村小乐队伴奏的一些特点。肖邦在玛祖卡舞曲风格化的过程中赋予他们 “几乎是史诗的形象”,但永远也找不出其原始的来源。(例如作品第
50、
5
6、59号)在玛祖卡舞曲中,有时甚至在一个作品中,所出现的趋势和情绪的多样化令人惊讶。李斯特在对肖邦音乐的生动形象的描述后补充说:“应该更多的了解肖邦的同胞,以便能够深入他的玛祖卡舞曲所包含的感情。”
肖邦玛祖卡舞曲的艺术升华主要表现在:
一、 复合节奏与自由速度
玛祖卡的节奏在肖邦手中变得生动而带有复合性,使玛祖卡舞曲重音特点的出神入化,更体现了肖邦在此类作品中的复合性思维,各种比例的“小三对二”、“大三对二”、“四对三”,等形形色色非规则节奏复合,在不同面上又显得非常的独立。肖邦起初在自己的作品中标明一种手法,给玛祖卡舞曲加上特殊的标记:tempo rubato.这是指一种随和而断续的速度,柔弱的节奏匀整而不稳定,旋律的速度在某种程度上的自由,国人称为“弹性速度”,这在肖邦的玛祖卡舞曲作品中十分常见。李斯特对此这样形容:“宛如迎风飘扬的旗帜,又如田野的麦穗在和风微拂中不断起伏,树巅在劲风疾吹下摆动”。在肖邦的玛祖卡舞曲中,不仅在缓慢歌唱部分经常加入弹性速度,也在其快速乐句中运用,如在同一旋律反复时,在第二次出现的地方,肖邦也指出用弹性速度,这不但使旋律变化更加丰富,节奏也更富有生机。肖邦后来在他的作品中便不再加上这类解释性的指示,因为在肖邦眼里这种标记对那些原本能够理解的人并无益处,对那些不能理解、认识和感觉的人也不起什么作用,他认为知音者只要心灵在一起便可。
二、 丰富多彩和变化多端的和声
三、 绚烂多彩的调性
肖邦的调性感觉极端敏感,玛祖卡舞曲音乐中对调式音阶的运用也极其丰富,有用民间现成的,也有自己创造的。这一方面出于波兰民间音乐已存在的绚烂多彩的音响的运用和反应,另一方面是肖邦本人内心极度敏感的音响色调,是其杰出创造的外化。在玛祖卡舞曲中除了常见的大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等调式外,一些来自波兰民间舞蹈,还有的来自中古调式音阶,也有肖邦个人的特殊设计。肖邦玛祖卡舞曲中使用的调式有:和声大调音阶中借用降六级,形成通用大调的变式,如Op.33。旋律大调中降低六级及七级的大调,如Op.9。升高二度音及四度音的大调,如Op.41。升高六度音的多利亚小调,如Op.
5
6、Op.33。降低二度音的弗利吉亚小调,如Op.
4
1、Op.63。升高四度音的利底亚大调,如Op.56。特殊调式有升高四度音的爱奥尼亚,弗利吉亚和声大、小调。还有在《F调玛祖卡》使用混合调式,在其最后一首《f小调玛祖卡》作品中,综合运用了连续七和弦半音下行,上中音大调,带增二度的利底亚调式,以及带有半音下行的属七和弦四度连环,完成其临终前的绝唱。
在数量非常多的玛祖卡舞曲中,肖邦音乐创作的动机和情绪是十分多样化的。有马刺的当啷声、隐约的薄纱和丝绸的簌簌声、扇子的沙沙声、黄金和宝石的叮当声。有些玛祖卡舞曲似乎描写刚勇的快乐,但是同时表现出军队出发前夜在舞会上的忧虑。这一切是肖邦玛祖卡舞曲的一种境界,在这个境界里,细腻的、温柔的、暗淡的色调变换,是整个波兰人民爱情的快乐和国破的忧郁之交揉。国家统一的意志被各种各样的个人情绪所代替,在玛祖卡舞曲中传出不朽的感情,流露着他对自己祖国、对自己青春时代的种种回忆。
【参考文献】 [2][奥]李斯特.论肖邦[M]张泽民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
[3][波]斯门江卡.如何演奏肖邦[M]梁全炳,姚曼华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5]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人生感悟
- 雨夜
- 我所认识的我
- 时间
- 十七岁开始失眠
- 高考后
- 流年碎影
- 我的自我在哪里
- 孤单
- 生命是场离别
- 为我的脆弱默哀
- 灯下漫笔
- 失眠
- “高山”狂想
- 她的微笑
- 送你回家(外一题)
- 日喀则额头的月亮
- 父母就是在世佛
- 伏耕,一场唤醒土地的仪式
- 绿皮火车缓缓行
- 敲文字,是谁落寞
- 天路上的汗珠子
- 一口便知是故乡
- 乡关,一扇关不上的门
- 被雨水淋湿的屋檐
- 雪 梦(外一篇)
-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 故乡的叫卖声
- 王三堂随笔之二
- 收废品的男人
- 《卧薪尝胆》 教案教学设计
- 识字4 教案教学设计
-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冀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
- 《丰碑》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 《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 《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 分类 教案教学设计
- 可爱的草塘 教案教学设计
- 四季 教案教学设计
- 11*金色的脚印 教案教学设计
- 钓鱼的启示 教案教学设计
- 云房子 教案教学设计
- 草原 教案教学设计
- 小松鼠找花生 教案教学设计
- 突出读的兴趣 注重读的体验 加强读的积累《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