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思考》

《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20

《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思考》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不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前进和保证《语文课程标准》推广,实验成功的必要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以及课程实施建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说明,它不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是语文教学适应时代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那么《语文课程标准》在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实施策略上有那些变化呢?我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对教师的认识是教学中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是说课堂教学教师不是唯一的主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转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者,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促进学生开发课程的引导者,不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样的定位就是把学生看成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教师角色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过程意义上的真正改革,那么现代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呢?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往、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以尊重、理解、相信学生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到全面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提出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僵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主体,是“教学之本”。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一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多年来,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教师还没有全面的解放思想,那种主宰式的教学痕迹依然存在。教学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师就必须彻底的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放下“架子”,放弃权威,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共同交流。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生活的独特体验。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猫》,学生发言踊跃。

学生甲说:我知道猫会抓老鼠,我喜欢它。

学生乙说:我看见猫的毛黑白相间,摸起来很光滑,也很好看,我喜欢它。

学生丙说:我喜欢吃鱼,猫也喜欢吃鱼。吃饭时,我把碗里的鱼给猫吃,它仰着头“喵喵”地叫,好像说,谢谢你!我和猫是好朋友。

第一个学生是从猫的作用来谈的,他喜欢猫是基于“好诉”获得的知识。

第二个学生是从猫的外形来谈的,他喜欢猫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

第三个学生是从“我”和“猫”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上谈的,他喜欢猫,是一种情感的自我体验。

应该说,第一个学生讲的,不足为奇,通过“告诉”即可获得;第二个学生讲的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真切可信但缺乏独特的视角;只有第三个学生讲的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值得珍惜。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连接之处,以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不会合作的人是不会把事做好的。让学生学会合作,教师要尽可能的尊重学生,尽可能的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现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施教学目标。总之要创设有效的合作学习情境,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构建,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迥异、性格气质有别,应提倡结论的多样化。允许暂不作结论,把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去寻求解答。

三、课程观念的转变。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此次课改的重点之一。过去我们对语文的理解偏重于工具性和思想性,忽视了人文性这一特点。语文是母语的教学,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无处没有语文的存在,一个人不是等学了语文才会用语文,从社会的环境之中对语文早以有了沉淀和积累,所以语文有其它的特殊性,语文是一个大课程。强调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从语文的自身的特点来考虑的。

实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首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课程的所有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应当在教材中体现对选择、利用其他语文课程资源的引导。语文的教学场所不仅仅是课堂,语文的教学形式不仅仅是读书、答问。在课堂上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开辟除了教室以外的语文教学、语文教育渠道。应当在教材中体现对丰富教学形式、拓宽教学途径的引导。

其次,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校内的,如校园景观、图书馆、广播站、校园网;当地的,如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课程资源;当时的,如节日、纪念日、刚刚发生鲜活的重要事件和有价值的社会现实。把他们有计划地、及时的引进到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可以大大加强语文课程和时代的联系,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使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小课程连着大世界。

总之,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一切课程资源、一切活动形式都为我所用,将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自然、社会广阔的天地里,引导学生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不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四、评价观念的转变。

过去对语文课程的评价偏重于语文知识、能力的评价,相对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这和以前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是有关的,以前对语文过分强调了工具性和思想性,而对人文性重视不够。《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难理解语文评价观的转变了。

《课标》强调“面对社会的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并在“实施建议”专项提出“评价建议”,强调“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就要求我们要更新评价观念,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体系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评价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找到发展方向和立足点,促进自主发展的实现。

那么如何改进语文课程的评价呢?

1、评价内容要综合化。

《课标》强调“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的评价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可见,评价内容要综合化,是从发展角度提出的,也是评价“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达成状况的必然要求。

2、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评价建议”强调“形成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的潜能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这就是要求“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是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幅度进行评价,它侧重于纵向比较,显示发展过程,是形成性评价。“静态评价”是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的评价,它侧重横向比较,显示发展结果,是终结性评价。学生素质是内在的,是无法一目了然的,也不是一张试卷可以一试而定的。因此,要改革考试办法,通过笔试和口试相结合、观察和测评相结合等形式,全面收集评价信息,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评价建议”又提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既要对学生的素质状况进行量化处理(由于素质状况是模糊的,难以精确量化的,采用等级评价比较合适),又对学生的素质状况进行质的鉴定: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

3、评价过程要民主化。

“评价建议”强调“事实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家长要把评价对象当作一个平等合作的伙伴来对待。克服传统评价把评价对象及其他一切有关的人都排除在外,造成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产生紧张对立的现象。

4、评价结果要激励化。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而不是鉴别、选拔学生。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评价结果逐项细读,对照反思,全面了解自身的素质发展状况、发展水平、发展差异,找到继续发展的方向,提出改进的措施,从而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
不吃荤的小白兔
老师,我想对你说
我爱家乡的沙枣树
真文盲?假文盲?
为自已喝彩
捉迷藏
报纸在哭泣
爷爷,您这样不对
建议书
童年趣事
雨的味道
一堂有趣的语文课
无法忘记的外公
家乡的小河
四问中国移动2014年财报
不砍3大门槛可穿戴设备2015年依旧没戏
华硕笔记本新品
李嘉诚的“世纪大重组”没有撤离迹象
280亿元债务需即时偿付 融创抄底佳兆业仍存变数
倒奶杀牛的原因在于产业组织模式不适
西方企业在华陷入“关系哲学”误区
网络时代更好“打假”
你的创业优势也是短板
第二家手机厂商联姻家电企业 魅族黄章暴露智能生态野心
开放大数据需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品牌忠诚度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VoWiFi:重新定义WiFi价值
去除自卑的恐惧,做真实的自己
Win10来了,国产操作系统怎么办?
《青蛙看海》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狼和小羊-可以教案教学设计
练习3-可以教案教学设计
《小鹰学飞》教学反思案例_课后反思
《青蛙看海》课堂教学实录之二
小鹰学飞-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有趣的发现》教案之一
青蛙看海-真棒教案教学设计
《青蛙看海》教案之一
青蛙看海_教学反思案例
《青蛙看海》课文内容
《青蛙看海》教案之二
《有趣的发现》教案之二
《青蛙看海》说课稿之二
《小鹰学飞》课堂教学实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