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对现代诗教学的思考与认识

对现代诗教学的思考与认识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对现代诗教学的思考与认识

" 在我们的童年记忆里,几乎每个人都保留着诗的可亲;读书之后,诗却在我们的成长中渐行渐远了:许多年前,对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的政治性否定隔离了我们和诗。即使生活在“诗的国度”,诗的传人却了了无几。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哺育了一代代士子学人,而我们却成了数千年诗歌文明的“失忆者”。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语文版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古今中外的诗歌,在七年级下册中,教读篇目与自读篇目合计达8首之多,在一册教材中同时出现这么多内容、风格迥异的诗歌,意味着编者正重新审视并回归诗在语文教育中和审美取向中的价值和地位,也意味着执教者将要通过课堂去收复已经沦陷的“诗”地,在当前倡导“大语文”或者说是“人文语文”的教学背景下,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思考并尝试一些新的诗歌教学的方法,也算是为诗歌“重整河山”做些实事吧。

一、展现美,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美是最能够激发兴趣的,在模糊理论里,美将是以完整的形式呈现的。诗是语言的精华,是人类精神最优雅的表现方式。要让中学生走近诗,首先要让诗的神韵吸引他们。作为教师,要精心选择磁性展现得强烈而不经意的诗句,因为我们的学生已经承受了多年语文解析教育,对文字几乎丧失了亲近感。

中国是诗的国度,“杨柳依依”、“在水一方”的凄迷的《诗经》,“采菊东蓠下”、“池塘生春草”的清拙的魏晋,“沧海月明珠有泪”、“清泉石上流”的雍容的唐诗,“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绮秀的宋词,以及“残月像一片薄冰/漂在沁凉的夜色里”、“车轮滚过/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的优雅朦胧的现代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便会使我们的课堂满溢。由于“模糊思维”具有直观表面性、整体关联性、非逻辑的神秘性和群体表象性等待征,所以只要坚持每节课花五分钟左右让同学认识一首或一节诗,让直观的语言感动思想,日积有累,一定会有成效。

在实际教学中,选择好诗是教师最关键的备课工作:

(一)选诗最好能与本课内容有一定关联。如上本节课,选用主题相近的李白《静夜思》做“引诗”,既在内容上相辅相成,加深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全方位展示作者的创作风格;教学上相得益彰。

(二)尽量运用现代设备,做成图像.字体.配乐相互和谐的多媒体投影课件,帮助学生进入优美的诗境。在设计余光中的《乡愁》课件时,我用模糊的月夜和故乡风貌做为背景,选用行楷字打出诗句,用古曲《春江花月夜》和现代歌曲《想家的时候》做渲染,学生自然就被立体展现的美所震惊并陶醉其中。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剖析说教。让学生在有意无意间每天走近一点点,人类的那些奇思妙句会在潜移默化中激活学生对诗的兴趣。

二.不可缺少的朗读。

汉语具有“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特点,语言思维结构偏于笼统模糊,这促进了中国诗人形象思维、经验思维、直观思维和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使整体把握、笼统感受、模糊思维成了感受言语对象的主要的和擅长的方式方法;出于同理,会有“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事实。因此,语文教学中,诵读是必需的。在诵读中以模糊的方式来培养对文字的“悟性”,它具体表现为对文字的“意会”,是一种“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的领悟;而学习诗歌时对诵读的要求更高:在诵读中要兼及领会诗的内容、体验诗的情感、模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思路、品味诗的特色、归纳诗的风格。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反复而不重复地诵读这些诗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语言更富有活力,使诗句的生命力跳跃出来。

教学中可以采用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声轮读的方法,读出诗的气韵;也可采用学生个人朗读的方法,读出诗词的深层情感与个人理解。朗读过程中,要逐渐提高要求:先慢读,指语速要慢,不能漏字或加字;再要求读出诗的节奏,分清轻重缓急;然后进一步要求读出诗味,品出诗情,让学生在读诗中产生共鸣,从而发现其中内含的美。如余光中的《乡愁》,作者对故乡深厚的感情是完全可以靠一个“读”字去体会的;反复诵读后,学生不得不叹服中国诗词的神韵,并且陶醉于其中。

朗读还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效的方式。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语感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直觉中潜伏积淀着逻辑理智基础,这样就可以在感性直接关照里,同时了解本质。而语感具有的直觉性、整体性、联想性和情感性的特征都可以在朗读中体现出来。

在大量的反复地的朗读中,学生便会渐渐地惊异于文字的奇妙组合,领略数千年锺炼的汉字的意韵,感悟诗句所积淀的文化气蕴,从而提高诗词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阅读面的拓展

即使是新教材,一学期也不过让学生见识几十首诗,这样的接触量是不足以普遍提高学生的“诗意”的。语文教学不同于科学分析,大量的研究、实践以及常识告诉我们,语言的学习规律,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举多胜少”。这也正符合了模糊理论的精神,模糊思维正是通过对事物多方面的模糊认识的集合,来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思考认识问题的方式。因此,阅读数量的积累,语言例子的极大丰富,才是形成语文能力的最首要的前提条件。新版教材也特别指出“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培养语感”。由此可见,语言的精粹――诗歌的学习,必须是在“不求甚解”的量的积累中,在不断的熏陶中寻求质的突破,以典型的模糊思维方式,最终达到对诗境的“感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当然,这里的量不是无选择的堆积,也不是游离于教材的标新立异.漫无目的,而是既有重点、统一点,又有涉猎广度的点面结合。

<一>.立足课文。

诗歌常常以意象的联结、转化和综合进行运演,它属于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常常带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给诗人与欣赏者留下了广阔的自由天地。因此,在充分赏析课文的同时,选择内涵或意象与课文相似的诗,充实阅读量,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阅读理解的能力。例如,上《致橡树》时,我从这两个点来选诗补充阅读量:第一,爱情主题。通常认为舒婷在诗中表达了理想的爱情关系。于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和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因其主题与形式的相似而角度迥异成为首选;第二,树的意象。源于诗自身的特点,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创作者笔下,总能创造出迥然的意境。郑敏的《树》是宁静而深思的自我化身,艾青的《树》简洁而多解,沈尹默的《月夜》浅近地表达了人格独立的思想,与《致橡树》异曲同工。这是充满了艺术美感的理性渗透,它启动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更易于被认知主体所接纳。

<二>.开设专题诗欣赏课。

将课文作为一首引诗,略作点拨后进入专题多诗的欣赏。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虽然只是篇自读课目,但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可以把它处理成两节乡愁诗的鉴赏课,除了让同学了解选诗所对答的《蟋蟀吟》外,还选取了余光中.李广田.席慕蓉等诗人的同题《乡愁》,并穿插配以歌曲《乡愁四韵》.《乡恋》等,通过立体的视听感悟诗情诗句,所有的诗与歌都深情无限且不难解,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意象却能传递出同样的感情,既开阔了视野,深刻了思想,又自然地接受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三>.以诗解诗。

模糊思维中,有一个留粗去细的原则,这个原则可以适用于古诗词的鉴赏。由于中国古诗中处处可见 “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以精练文字达深厚意蕴,所以最忌用白话直解,虽然可以借助于绘画作品和音乐作品提升学生的感悟,但语文教学的目的最终是要用文字本身来表达美,以模糊思维为原理的以诗解诗是较为理想教学的方法。

当然,诗歌阅读量的积累,仅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然而课内有意识的引导与介绍,必然会将学生引向课外的自觉阅读。我在课堂上念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篇故事后,班里开始流传海子的诗集;我曾用半课时介绍顾城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很多学生便在随笔中表达了他们对顾城的叹服;作文中对古诗词的引用不一而足;班里的学生几乎人手一册诗集,对古今中外的诗人耳熟能详……事实上,让阅读由课内延向课外,让诗歌在课余走入学生的视野,不正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吗?

现在的学生是幸运的。诗性的天赋的一脉相承给了语文教育一个多么好的契机。我们并不奢望培养诗人,我们只希望能在飞扬的青春中留住美好的诗情;在未来的挫折岁月中让心灵有所依托。在整个社会趋向急功近利的今天,让诗在学子心中留住精神的自由与纯净。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腾飞吧,巨龙
我爱我的祖国
回忆多彩的暑假生活
我爱祖国
我自豪,我是中国人
走进音响世界
假如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
回忆暑假生活
走进音响世界
回忆暑假生活
回忆暑假生活
我自豪,我是中国人
腾飞吧,巨龙
我爱祖国
声音是最美的
小庭园设计的20个要素
假山叠石的基本技法二
中外景区规划师切磋规划理念
互通式立交的设计方法
论现今园林景观设计不足
园林规划设计软件实用性和园林设计图纸规范化浅谈
景观设计中的“灰色空间”
庭院设计十大原则
为住宅规划设计挑“刺”
个性装饰风格
首博追求建筑特色木质幕墙独领风骚
如何保持景观要素的一致性
城市文化环境的评价标准
美国的老桥与北京的门楼
建筑的模仿与抄袭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整体阅读感知
《小英雄雨来》训练素材
《小英雄雨来》美文欣赏 抗日小英雄王朴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趣闻故事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考点练兵:阅读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美文欣赏:妈妈的礼物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随堂练习 提高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随堂练习:巩固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重点问题探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考点练兵:积累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随堂练习:提高篇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随堂练习 巩固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老师语录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美文欣赏: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