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学前听障儿童声调发音的声学研究

学前听障儿童声调发音的声学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29

学前听障儿童声调发音的声学研究

学前听障儿童声调发音的声学研究

关键词 听障儿童 声调 声调起点/折点/终点 声调斜率

分类号 G762

1 问题提出 目前,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听障儿童的声调识别方面,但现有研究对听障儿童声调发音关注较少,且这类研究听障被试年龄跨度大,且大部分依靠听感知判断其声调发音情况,主观性强,缺乏客观量化标准,不能体现听感知不易区分的细微差异。所以,本研究选用基频曲线的起点值、终点值、折点值、斜率值等一系列声学参数,通过比较20名5岁健听儿童与听障儿童的声调发音情况,获得听障儿童声调发音的细致特征,以期能够对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

2.1 被试与主试的选择 听障儿童来自上海某幼儿园、江苏某聋儿康复机构,男孩10名、女孩10名,合计20名,选择条件为:(1)年龄5—6岁;(2)语前聋,在所属机构平均康复时间为12.62个月;(3)平均听力损失大于95dB,重建听阈在适合或最适范围内,不伴随任何其他障碍;(4)使用汉语普通话进行康复。

主试由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言语听觉科学专业在读本科生担任,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甲等。在测试前进行了统一的培训,其中包括:施测过程、注意事项、指导语的规范使用、测验数据的分析标准等内容。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因听障儿童普遍存在声母构音不清的问题,为了排除声母构音不清对声调发音的影响,故测试词选择以元音开头的音节,且已有研究证明,听障儿童最易习得韵母/a/和/ua/;同时为了符合听障儿童的认知水平,测试音节四个声调所对应的词语必须具有较为形象的意义,以减少听障儿童因为不理解词语而无法发出正确声调的现象。据此原则,测试材料选取了《黄昭鸣一韩知娟词表》_9J中用于评估声调的“蛙/wa/、娃/wa/、瓦/wa袜/wa/”四个单音节词。 数据处理采用发声系统测量仪软件处理,主要通过对基频曲线的提取,对导入的单音节词进行声学分析。

2.3 参数的选取及界定 2.4 实验设计

本研究包括四个实验。实验一: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一声调声学参数的比较研究;实验二: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二声调声学参数的比较研究;实验三: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三声调声学参数的比较研究;实验四: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四声调声学参数的比较研究。由于听障与健听的被试数目较少,对听障与健听四个声调的声学参数是否呈正态分布没有明确把握,因此采取非参数检验中的曼一惠特尼u检验法进行分析。自变量均为儿童类型,包括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两个水平。实验一、二、四的因变量均为声调起点值、声调终点值、声调斜率k;实验三的因变量为声调起点值、声调折点值、声调终点值、声调斜率k降和声调斜率k升。

2.5 实验过程

在安静的室内(背景噪声低于50dB),主试人员以正确的声调朗读测试材料,要求被试跟读,同时进行录音。将各被试声音文件剪切成单个词语;用发声系统测量仪软件对导入的每个单音节词进行声学分析,提出声调起点值、声调折点值、声调终点值、声调斜率等参数。

将导出的数据导入SPSS15.0统计分析通用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得出实验结果。

3 实验结果

3.1 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一声调声学参数的比较研究

表2呈现了听障与健听儿童一声调声学参数的平均值及标准差。使用曼一惠特尼U检验法对听障与健听儿童一声调声学参数进行分析,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的一声调起点、终点、一声调斜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3.2 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二声调声学参数的比较研究 3.3 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三声调声学参数的比较研究 表6呈现了听障与健听儿童三声调声学参数的平均值及标准差。使用曼-惠特尼U检验法对听障与健听儿童三声调声学参数进行分析,所得结果如表7所示,可以看出,听障儿童三声调的起点极显著大于健听儿童(Z=-2.621,p<0.01),听障儿童三声调的折点显著大于健听儿童(Z=-2.489,p<0-05),听障儿童三声调的终点极显著大于健听儿童(z=-3.353,p<0.01),听障儿童的三声调斜率k升显著小于健听 儿童(z=-2.211,p<0.05),而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三声调k降无显著差异。

3.4 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四声调声学参数的比较研究

表8呈现了听障与健听儿童四声调声学参数的平均值及标准差。使用曼一惠特尼u检验法对听障与健听儿童四声调声学参数进行分析,所得结果如表9所示,可以看出,听障儿童四声调终点极显著大于健听儿童(z=-3.290,p<0.01)、听障儿童四声调斜率极显著大于健听儿童(z=-3.544,p<0.01),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四声调的起点值无显著差异。

4 讨论

4.1 听障儿童一声调发音的声学特点

本研究结果发现,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一声调的起点、终点、斜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听障儿童一声调的声学参数与健听儿童类似,反映出听障儿童一声调的发音与健听儿童接近,说明听障儿童较容易掌握一声调,这与昝飞、杭丽滨和许昭慧等人对听障儿童一声调发音的研究结果相同。

4.2 听障儿童二声调发音的声学特点

本研究结果发现,听障儿童二声调起点显著大于健听儿童,二声调斜率显著小于健听儿童,说明听障儿童二声调的声学参数与健听儿童存在较大区别,反映出听障儿童二声调的发音存在异常。昝飞、杭丽滨和许昭慧等对研究结果也指出听障儿童二声调发音较困难,易用平调或降调替代。对听障儿童二声调的声学参数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于听障儿童二声调起点值较高,而终点值与健听儿童相仿,导致听障儿童二声调发音(0.260)无法达到健听儿童(0.032)的上升幅度,表现为二声调的上升幅度较小。

4.3 听障儿童三声调发音的声学特点

本研究结果发现:35%的听障被试在三声调发音时仅存在平调或降调的形式,而不存在先降再升的过

4.4 听障儿童四声调发音的声学特点 4.5 听障儿童一、二、三四声调发音的共同特征

总言之,听障儿童之所以不能正确掌握二、三、四声调,从发声层面可以总结为其在关键点不能将基频下降至合适程度所致。汉语中的四个声调的调值分别“55”、“35”、“214”和“51”。听障儿童能够较容易掌握一声调,是因为一声调较高较平稳。但是二声调的起点、三声调起点、三声调折点、三声调终点和四声调终点,均低于一声调的最高点,所以,当听障儿童在这五个点上不能将基频降低到合适程度,二、三、四声调发音便产生了异常。

5 结论与建议

经结果分析与讨论,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听障儿童较易掌握一声调,其一声的起点、终点、斜率与健听儿童无显著差异;听障儿童二声调发音存在异常,其起点显著大于健听儿童,斜率显著小于健听儿童;三声调对于听障儿童的发音难度相当大,35%的听障儿童用平调或降调的形式代替三声调;剩余听障儿童三声调的起点、终点、折点显著大于健听儿童,听障儿童的三声调斜率k升显著小于健听儿童;听障儿童四声调发音存在异常,其四声调终点、斜率显著大于健听儿童。从发声层面,听障儿童之所以不能正确掌握二、三、四声调,是因为在关键点不能将基频降低到合适水平所致。

6 对声调训练的指导意义

听障儿童声调发音的声学研究结果表明,对听障儿童进行声调训练时,应把握如下重难点问题,才能促进听障儿童声调更快更好地习得。建议如下: 参考文献 2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23—127

3 刘勇智,曹克利,魏朝刚等.低年龄段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汉语声调识别变化的分析.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11):1015—1017

4 曹永茂,龙墨,银力等.不同听觉干预手段对聋儿声调辨别能力的影响.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3):24—26

5 毕靖雅,王丽燕,董蓓等.人工耳蜗植入和助听器配戴儿童声调识别的对比实验研究.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8,(2):40—42

6 王志恺,华清泉,曹永茂等.先天性聋儿人工耳蜗植入后的汉语普通话声调辨别.中华耳科学杂志,2008,(6):40—44

7 韩德民,许时昂.听力学基础与,临床.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81—82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股迷”爸爸
我最敬佩的人
异次元战记
一次打工
我赞美你,母亲
假如风有颜色
蝶梦
鸥的历险前传
飞船大逃脱
我们班的““孪生公主“
农民也是最美的
青衣
我最崇拜的人
我与汉语拼音
瞧,这个傻傻的电脑迷!
美育与人生
数学建模在小学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培养
网络媒体对电视媒体的挑战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术语
浅谈高中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
加大美育力度,提高护生的素质
《数学物理方程》课程教学一点认识和体会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和德育
小学数学中较复杂方程的解法分析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学
“数学术语”这样转换不够准确
数学新教材中美育因素的挖掘和提炼
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
《皇帝的新装》教学预案
寻找语言宝石,感受语言的美 ——《春》的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理想》教学设计
《春》教案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初一实习试讲课《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绿色蝈蝈》教案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
《我的信念》教案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为你打开一扇门》《繁 星》《冰心诗三首》《“诺曼底”号遇难记》《古代寓言二则》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我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