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历史研究性学习:从对生活的好奇和理解开始

历史研究性学习:从对生活的好奇和理解开始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10

历史研究性学习:从对生活的好奇和理解开始

" 时下,研究性学习,已成了中国基础教育的热门话题,历史教育界也不例外。这对历史老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不能不引起思考。就此,我谈一些很不成熟的想法,请同仁们赐教。

一、研究性学习,养成好奇心是起步的关键

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可以发现,我们的历史课程之所以往往不很受学生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给学生的东西,不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这不等于说,学生没有好奇心,而是相反,他们对历史的好奇甚至可以说超过我们老师,而我们的教学,不但没有很好地保持、延续、强化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反而因各种原因,阻隔、削弱甚至抹杀着他们的好奇心。这是很悲哀的!

问题的关键正在这里。没有好奇心,哪来研究性学习?毫无疑问,好奇心是思考的开始,当然也是研究性学习开始的第一步。众所周知,一个人从幼时会说话起就会不断提问,那就是在思索。按理,历史是最能引起好奇心的学科,可是,为什么偏偏到了学校的历史教学里,学生的好奇心反而少了,提问和思考也少了,甚至几乎没有了呢?是不是我们的学生什么都懂了,不需要问了呢?当然不是!是我们的学生不会问了!学生不会问了,这是个大问题。不会问了,谈什么研究性学习?不可能!我觉得症结不在学生身上,而在我们的教师、教学、教育。

有人说得好,这要归结于我们的教育形成的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学习和研究是两个阶段,学生只是学,学书本知识,学好书本知识将来自然就会用;中小学阶段只是打基础,搞研究是上了大学、当了科学家以后的事。——我认为,这一结果,也正是我们的教师、教学和教育造成的,最严重的定然在“应试”。所以,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尽管以好奇心为发端,但好奇心的养成又在于从根本上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矫正我们的教育评价标准、改善我们的教育环境。

二、研究性学习,呼唤从社会现实生活切入

怎样才能更新教育理念、矫正我们的教育评价标准、改善教育环境呢?办法很多。但我想,最便捷的办法是,让历史教育从社会现实生活切入,从对生活的好奇,升华为对生活的理解,不以“分数”论高低,而是以知识、智慧、能力和情感的全面成长进步为依归。我注意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近些年来,大力倡导不与现实割裂、不与大众割裂的“活生生”的以人为本的历史教育理念,给历史教育界带来了不少生机,历史学科在教、学、考各个方面都开始发生着新的可喜的变化。应该说,历史教育要摆脱目前的困境,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同时也是很好的方向和归宿。

其实,社会现实生活又是什么呢?只不过是社会历史生活延续过程里的一种“现在进行时”状态,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实。所以,联系现实、贴近大众,我们的历史教学才能很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帮助他们顺利跨入研究性学习——“学问”的门槛,使“问”(好奇心)与“学”(探究学习)相得益彰。

追溯起来,中华民族以往的公益事业是怎样的呢?我们由此可以很自然地想到很多经典的话语:孔子的“仁者爱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

具体以近代戊戌时期为例,这一时期的民间公益事业,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例如,以从事赈灾活动著称的江南绅商经元善就较系统地提出了新的慈善观,其主要内容包括:“救急不如救贫”;善举之惠,应从一身及至一家,从一时及至永久;开拓新的慈善活动内容,消除善堂等传统慈善机构的缺陷;由兴办义赈推展到兴办近代新式学堂;重视“开风气、正人心”的社会公益事业等。其次,某些传统的会、堂也发生了变化,许多新式社会公益组织和团体接连诞生,并开展一系列的公益活动,直接反映了传统慈善事业向近代社会公益事业扩展的新趋势,如当时诞生的新式民间公益社团和机构就有阅报社、阅报会、阅书会、戒烟会、不缠足会、蒙学公会、医学善会等。戊戌时期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与维新派的呼吁、努力以及维新运动的广泛开展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是近代以来复兴中华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其丰富的内容展现给学生,那么历史上许多与今天颇不相同的思想与做法,必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而几千年相沿未改的民族精神——中华魂,却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和人文精神营养,诸如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未来、自强不息等等。如此,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了,探究性学习就有了心理基础。

类似的社会生活历史,其丰富的内容,或多或少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本来是切入研究性学习的最好路径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对此却非常忽视甚至漠视,多了多少“规律”式结论等空头说教,而少了多少“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气息啊。漏了,误了,错了,就应该检讨,就应该反省,从观念到实践,一环都不能少。否则,历史教育就只能踌躇不前,缺少生机,更何谈涉足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三、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学会对“学习”进行“研究”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品格。所以,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对学生成长的很高要求,而说到底,更是对教师的很高要求,是教师的责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需要具备研究学习素质的教师。如果说,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产生了经验型教师,那么,要适应研究性学习,就需要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不是指专门搞研究,而是指具备研究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因此,研究型教师除了要系统深入地掌握所任课程需要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一些重要的素养、素质,一言以蔽之,不仅要自己会学习,而且要会研究学习,更要引导学生会学习、会探究、会创新、会实践。

我们的前人有很好的把书本知识与实践联系的传统。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顾炎武就是一个典型。他在明亡后,大部分时间在北方活动,考察山川形势、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每次出行,他总是用二骡二马载书,经过边塞、关哨、山川,就向当地百姓老兵询问了解有关知识和情况,如果所听到的跟以前所学的不相合,就打开书籍对勘,加以观察思考。经过长期积累,他终于有很多发明发现,写出《日知录》等传世之作,并提出“学以致用”,开了清代注重实学的风气。今天,他的这种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做法,仍然对我们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其实许多历史人物的学习经验,都给了我们很多关于如何很好地学习的启示。大教育家孔子就是榜样,他“学而思”,“思而学”,“一日三省”,终生不辍。当然,“八股”式的学习法,则给我们反面启示,学“死”和“死”学,结果一样,终归无益于人生,有害于社会。因此,要让学习活起来,让学习活于自己的成长中,活于社会的进步中,才能推动历史前进。这正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意义所在。我们教师以往更多考虑的是“教什么”,对于“怎样教”或者说“怎样教学生会学习”,考虑得很少,而对于甚至跨几个学科才能解决某一个历史问题的“怎样教和学”几乎没有考虑。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究其原因,固然与我们历史教师已有观念和知识的陈旧有关,也与我们自己不善于学习、更不善于研究学习有关。转变这一不利局面,当然需要我们更新学习观念,不光从书本上读着学、课堂上讲着学和听着学,还要向他人请教着学、互相讨论着学以至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实际生活学,不光只封闭地学历史,还要开放地学习与历史相关的多种学科的知识,而且一定得会学习,也会研究如何学习。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

我想,只有我们教师学会了对“学习”进行“研究”,并且把研究成果切实渗透于教学中,那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就有希望。而对历史学习的研究,本身又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这自然是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的。人们常常说学历史者往往“晚熟”“晚成”,无非就人生经历体验这一点上要求更高而已,这意味着我们历史教师要付出更多才能有好的收获。

只要不松劲迎头追赶、勇敢地迎接挑战,我们是能够学会研究学习,从而学生也会在我们的引导下学会研究性学习的

:从对生活的好奇和理解开始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爸爸我想对你说
老师的……
我的弟弟
爷爷真厉害
我们的班主任
倒霉的爸爸
天啊!我们的四大女天王
尖子生里的“失败者”
李钊著你真棒
我的同桌
爱看动画片的爸爸
“可人儿”爸爸
“怪”姥姥
我的伙伴
厚脸皮老邱
试论建筑工程施工深基坑支护技术的研究
印度德里CC―05项目盾构技术改造
模块挡土墙结构在房建工程基础中的技术运用
关于沥青路面裂缝修补技术的探讨
试论铁路既有线顶进涵施工关键技术及质量控制
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分析
探讨建筑施工中模板工程的施工技术
关于建筑混凝土型钢组合柱施工技术的若干思考与探究
探讨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工民建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的探究
浅谈土建工程技术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试论建筑水泥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应用
穿越岛壁大堤钢顶管施工关键技术
浅谈混凝土建筑结构模板施工技术
有关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分析
《梅兰芳学艺》教案之五
苏教版《登鹳雀楼》教案之五
《大禹治水》教案之一
《登鹳雀楼》课文内容
《大禹治水》课文内容
《大禹治水》教案之四
苏教版《登鹳雀楼》教案之六
《梅兰芳学艺》教案之三
《梅兰芳学艺》第一课时教案之一
《梅兰芳学艺》教案之四
《梅兰芳学艺》第一课时教案之二
苏教版《登鹳雀楼》教案之四
《登鹳雀楼》教学体会
《大禹治水》教案之二
《大禹治水》教案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