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语复合名词的声调规律
翻新时间:2023-06-10
浅析日语复合名词的声调规律
浅析日语复合名词的声调规律
摘 要:本文以日语一般名词的声调为基础,对日语复合名词的声调进行了归类及分析,总结出其规律。
关键词:声调复合名词平板式起伏式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是从语音开始的。如果在学习语音的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就会造成发音不准,甚至有时会影响交流。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日语专业的学生在讲日语的时候,总会让人感觉发音有些不自然。可以说,没有掌握好日语的声调是造成发音不自然的原因之一。此外,笔者还发现,在目前的日语教材中,很少对词组或复合词的声调进行标注。而教师也很少讲解复合词的声调规律,所以造成学生在读复合词的时候是“随心所欲”。因此,本论文对日语声调的分类及规则进行说明外,主要对复合名词的声调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发现其中的规律,以供日语学习者参考。 1、日语声调的分类 日语的标准声调分为“平板式”和“起伏式”。 所谓“平板式”是单词的第一拍低,第二拍升高,一直到最后一拍都不降下来,即使后续“は”“ が”等助词也不降下来。以三拍词“つくえ(が)(/ ̄( ̄)”为例,“つ、く、え”三拍当中,“つ”这一拍低,而“く”、“え”两拍高。 所谓“起伏式”是构成一词的音节有高低声调变化。起伏式又分为“头高型”、“中高型”和“尾高型”三种。 头高型:单词的第一拍高,第二拍降下来,直到最后一拍都不再升上去。例如:“いのち”(\_) 中高型:单词的第一拍低,第二拍升高,在第二拍后的某一拍降下来。中高型的声调只有在三个音节以上的单词中才会存在,因为在三拍以上才会有中间拍。例如:“たまご”(/\) 尾高型:单词的第一拍低,第二拍升高,直到最后一拍都保持高拍。只有在后续“は”、“ が”等助词时才降下来,这也是平板式和尾高型的主要区别。例如:“おとこ(が)”(/ ̄(\)) 2、日语声调的规则 2.1一般规则 综上所述,现代标准日语的声调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第一拍和第二拍之间必定有高低变化。即如果第一拍低则第二拍肯定高;如果第一拍高则第二拍肯定低。而且第一拍高,第二拍降低后,一直到最后一拍都是低的。 第一拍低第二拍高的情况下,有可能直到最后一拍都高,也有可能在中间的某一拍降下来,一旦降下来就不再升上去。并且单词中的高音部分只有一处,但这一处有可能是一拍,也有可能使连续几拍,而不可能有两处或几处高音。直到最后一拍都高,后续助词时有高和低的两种可能性。 2.2复合名词的规则 在许多语言中,名词的数量总是比其他词类多。根据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统计表明,日语中的名词所占的比例更是高达78.4%,在这众多的名词中,复合名词又占有相当的数量和比例。而我国目前的日语教材中,很少会将复合词的声调标注出来。日语学习者在读复合词的声调时大多也是依靠发音习惯或平时积累的语感,为了能够说出自然的日语,不仅要掌握独立单词的声调,也必须掌握复合词的声调。所以本文主要以复合名词的声调为主进行分析总结。 所谓复合名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一定意义的词结合而成的名词。例如,由“ガラス”和“ 窓”两个词结合成的“ガラス窓”就称为复合名词,一般把“ガラス”称为前项部分,把“ 窓”称为后项部分。 复合名词和一般名词的声调规则略有不同。它往往根据后面的词是什么词,几拍词,什么类型声调的词等因素,来决定复合名词的声调。因此,可以说复合名词的后项部分是决定性的要素。 2.2.1后项部分是接尾词 后项部分是接尾词时,一般有下面两种情况。 (1)平板式 (2)中高型 这类复合名词的高音一直要念到前项部分的最后一拍为止。 2.2.2后项部分是独立词 后项部分是独立词时,复合名词的声调也有两种情况: (1)后面的词的声调是平板式或尾高型时,这类复合名词的高音一直要念到后面一词的第一拍为止。
例如: (2)后面一词的声调是头高型或是中高型时,这类复合名词的声调的降调位置和后续词原本的降调位置是一致的。 例如: 2.2.3关于音韵的规则 但是如果高音截至处是“っ”、“ ん”、“ う”、“ い”,即促音、拨音、长音等特殊音节时,高音要向前移一拍。 例如: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日本人”一词的声调不是,而是。 通过以上的分析总结,复合名词的声调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掌握好声调的一般性规律并多加练习,自然就能讲一口标准的日语了。 参考文献: 2.金田一春彦,日本語音韻の研究(M),东京堂出版,1967 3. NHK编,日本語発音アクセント辞典(M),日本放送出版,1986 4.谢为集,日语的发音与声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可爱的“贝贝”
- 假如我是个发明家
- 第一次学骑自行车
- 菲尔兹奖
- 共建地球村
- 飞向蓝天的恐龙
- 后悔
- 安全=生命
- 真心的话
- 难忘的一堂课
- 秋天
- 端午节
-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
- 给流星雨姐姐的一封信
- 会说话的手
- 高等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
- “纸”与“网”的博弈
- 河北满城荆山汉墓发掘简报
-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
- 南来顺史话
- 保定风云雷雨山川坛遗址调查
- 提高石油专业博士留学生培养质量的探索
- 北京地区辽代火葬墓及相关问题试析
- 人在兰台 2014年3期
- 欲望书写与作家的执著
- 东周时期铜剑改制现象初探
- 叙事学视域内的《天堂蒜薹之歌》葛浩文译本阐释
- 动态简报 2014年3期
- 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 《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
- 《看海》教学设计
-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
- 《江畔独步寻花》课文
- 《纳米新星》教学设计
- 《江畔独步寻花》教材理解
- 《书湖阴先生壁》教材理解
- 《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练习设计
- 《动物的睡眠》教学设计
- 《五月的青岛》教学设计
- 《五月的青岛》相关知识
- 《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问题探讨
- 《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
- 《动物的睡眠》教学设计
- 《纳米新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