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中国扬琴流派的地域性及风格特色

浅析中国扬琴流派的地域性及风格特色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10

浅析中国扬琴流派的地域性及风格特色

浅析中国扬琴流派的地域性及风格特色

摘 要:本文简述中国传统扬琴流派中的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及东北扬琴这四个主要流派,并分析其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下扬琴音乐的风格特色。

关键词:流派、地域、风格、中国扬琴

“风格”这个词,在西方音乐人类学历史发展的轨迹中被称为“类型”的近义词使用,反映的是同其他类型相区别的独特的音乐构成。赫尔佐格把风格描述为“特征”、“特点”的集合体。《新格里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中对音乐风格的定义是:风格是样式、表达方式、表达类型……的结构、和声、旋律、节奏和气质独特的用法表现着自己;通过创造性个性来呈示,以历史、社会和地理的因素作为条件,展现自然环境和传统习惯。“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形态、地域环境、风格习惯等,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差异决定音乐风格的多样wWw.LWlm.com性。扬琴传入我国时先在广东盛行,后来随着各地的交流而遍及全国,成为各地方剧种、曲艺等音乐艺术的主要伴奏乐器,在几代扬琴前辈们的不懈努力下,终于使扬琴从伴奏乐队中脱颖而出,走向了独奏的舞台,形成极富地方色彩的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东北扬琴等风格流派。

1、广东音乐扬琴流派

广东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边隅,境内丘陵遍布,河川纵横,河谷与平峒穿插于山水之间。自古以来,本地居民善于耕作水稻,捕捞鱼虾。居民方言为粤语,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交流借鉴,逐渐形成了别具风韵的粤文化。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粤语语系的地区音乐,“是本土音乐文化吸收外省音乐文化的产物”,用余其伟的话说:“是多元化的发展规律在广东音乐文化形态上的体现”。众所周知,扬琴传入中国后先在广东流行,由于广东音乐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扬琴便很快被吸纳并成为主奏乐器之一。清末明初,广东音乐的开创者,广东音乐扬琴的一代宗师严老烈创编的扬琴独奏曲《旱天雷》、《倒垂帘》等作品,为广东音乐扬琴的风格特点和乐曲创作奠定了基础。之后的广东音乐扬琴大家丘鹤俦编写了第一本中国扬琴教材《琴学新编》,提出了扬琴演奏的“竹法十度”及左竹法与右竹法的“竹序规律”,为广东音乐扬琴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位广东音乐扬琴巨匠吕文成不仅技艺超群,而且作品颇丰,出自他手的《平湖秋月》、《礁石鸣琴》等至今久演不衰,他还对扬琴乐器进行改革,使其音色清脆透亮,更具广东音乐韵味,扬琴的表现力得到极大提高。还有罗绮云,陈钜德、方汉等广东音乐扬琴前辈,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形成广东音乐扬琴“弹轮”、“衬音”、“手闭音”的特有技法,展现明亮、轻快、活泼、流畅、淡雅的音乐风格。

2、江南丝竹扬琴流派

江南通常指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南岸地区,包括上海及江浙部分地区,这里山青水秀,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这里既有号称东方园林艺术之冠的‘苏州园林’,又有千姿百态的‘杭州西湖’,“是中国古代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其传统音乐历史久远,品种繁多,艺术性高,特征鲜明,尤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地带的‘曼丽婉约’风格之‘纯’最具典型性。

丝竹即丝竹音乐,“丝”、“竹”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分别指属“八音”的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后来衍化为用管弦乐演奏的音乐。“江南丝竹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及浙江西北部一带,是丝弦与主管乐器相结合的演奏形式”,是吴文化的瑰宝。大多数乐曲由民间的婚丧喜庆音乐发展而来,演奏群体既有城市人,也有乡里人。城市人有以文人雅士居多。辛亥革命后,渐以上海为中心,成立了“清平社”等专门演奏江南丝竹的团体,逐步形成了江南丝竹的“八大名曲”。常用乐器有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竹笛、箫、笙、鼓、板、木鱼、碰铃等。音乐特点为小、轻、细、雅,乐曲结构有变奏体、循环体、多段体、套曲体等。音乐内容不追求奇峰突起巍巍乎高山,不描绘波澜壮阔浩浩乎海洋,大多以淡雅细腻来表现江南的山青水秀、水绿如蓝的意境。丝竹扬琴是在江南丝竹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音乐特色,常用的演奏技法有:颤竹、加花、坐音、衬音等,对音色的要求为圆润悠扬,以便更好的表现江南水乡的风貌。江南丝竹扬琴的开山大师任悔初精通诗文和传统民间音乐,艺术造诣深厚,在扬琴演奏方面擅长润饰加花和音色变化,风格细腻而内涵丰富,他首先将江南丝竹的合奏曲改编为扬琴独奏形式,并最早创造了扬琴独奏的唱片《三六》和《花六》,而且对丝竹扬琴进行改革,改善了面板振荡的音色。其后的代表人物还有张志翔、俞樾亭、郁鼎铭、项祖华等扬琴演奏家,在继承和发展江南丝竹扬琴音乐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四川扬琴

四川地处我国新岸边陲。丘陵密布,河流纵横,良田万顷,自古就贯以“天府之国”的美称。名扬四海数千年的巴蜀文明就植根于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巴蜀音乐源远流长,早在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就曾写下“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诗篇,可见,当时巴蜀大地的音乐已盛况空前。

四川扬琴又名四川琴书,因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流行于重庆、泸州、成都等地。唱本内容多以历

史故事和民间传奇为主,结构为大型叙事体和代言体结合。演出方式为五人操器兼唱,主唱扬琴居中。四川扬琴流派音乐是在四川琴书的过场音乐、地方民歌、戏曲曲牌等充满浓郁地方文化风味的音乐养育下成长起来的。代表人物有李联升、李德才、郭敬之、刘松柏等,其中以李德才的造诣最高,在吸收了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又善于横向借鉴其他艺术之长为吾所用,他创编的《将军令》是四川扬琴音乐中最早的独奏曲。由于巴蜀文化的浸润,四川语音自具韵味,说唱艺术诙wWw.LWlm.com谐泼辣,留露出四川人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四川扬琴音乐更显现出浓烈激昂、粗狂豪迈的气质。当然,这与“浪竹”、“咕噜音”、“压竹音”等独特的演奏技法是分不开的。四川扬琴流派是不同于其他扬琴流派的“川味艺术”扬琴流派。

4、东北扬琴流派

东北平原地处山海关以外,长城以北。这里气候干燥,冷暖多变,降雨稀少,风沙肆虐。在古代,这里是北方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到了清朝,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连年的天灾,关内的老百姓为了生计,形成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大迁徙——闯关东,这些大多来自河北、山东、山西的汉族老百姓从此定居东北,并带来了关内的习俗文化、民歌小曲,通过长期的融合,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关东音乐文化。 流派的存在,既是一种具体音乐形象,也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中国扬琴流派是扬琴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各流派不断发展和确立自己独特的风格灵感源泉的同时,各地文化艺术交流也日益密切,中国扬琴每一派别在多元文化的体系中寻求共同的基础、兴趣、意图,形成扬琴音乐文化共栖的形式并协调发展,不但保持传统风格特色,并适应时代需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光大。

参考文献: [2]刘慧《音乐人类学视域中音乐风格概念的内涵与变迁》齐鲁艺苑2008年第三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爸爸
秋天
学英语
我的妹妹
大象的表演
我能帮爸爸干活啦
有趣的小狗
钓鱼
考试成绩
我喜欢的故事
我帮妈妈做家事
学画画
我最喜欢的动物
公园里
表姐和姨妈回来了
论会计的如实反映观(1)
论会计管制(1)
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净化会计监督环境(1)
论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教育的变革与创新(1)
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分析—从股东需求的角度(1)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1)
诚信的人际关系是会计的基础环境(1)
中澳会计规范体系之比较(1)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会计方法的比较研究(1)
新准则下对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思考(1)
通过会计政策粉饰财务报表手法揭示(1)
浅析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虚假变更(1)
关于上市公司的若干会计问题(1)
经济收益、会计收益与全面收益的比较分析(1)
基于绩效审计的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的绩效审计特征
《美丽的小路》实践课设计
《美丽的小路》教学片断赏析二
《美丽的小路》文本解读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一
《美丽的小路》口语交际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四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A、B案
《美丽的小路》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及理念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六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一
《美丽的小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四
《美丽的小路》教后体会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