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演奏传统曲目的历史发展脉路及现状
翻新时间:2023-08-06
扬琴演奏传统曲目的历史发展脉路及现状
扬琴演奏传统曲目的历史发展脉路及现状
摘 要: 传统曲目是扬琴的基础曲目,在扬琴演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我国扬琴的历史发展脉络、传统曲目代表作进行了浅探讨与评述,并对传统曲目演奏的改革提出了看法与设想。
关键词: 扬琴 历史发展脉络 传统曲目 一、扬琴的简要历史发展脉络 关于扬琴的传入,《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对扬琴是这样介绍的:“扬琴(Dulcimer)击奏弦鸣乐器……明代(1368—1644)晚期传入中国……明末清初始传于广东。”虽然当时的封建王朝封闭守旧,未把扬琴纳入官方音乐的视野,但十八世纪末,扬琴在中国的许多说唱和民间音乐中扎下了根,对它的记载也时有所见。上至官方文献《皇朝礼器图式》和文人墨客记事抒怀的《锦城竹枝词》,下至风俗志性质的《杭俗遗风》等文字史料中,均以熟知口吻提过扬琴。 二、以乐曲为例谈演奏传统曲目 1.《将军令》 这是四川说唱曲种——四川扬琴的著名曲牌,也用作“开场的序奏”。由四川扬琴大师李德才首先独奏此曲并传谱,李小元和项祖华整理。这是一首戏剧性、标题性的变奏体“武套”大曲,乐曲表现古代将军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 乐曲从三通鼓开始,用扬琴强而有力的轮音模仿鼓声,由慢而快,阵阵频催,通过干净的音响效果,以及同样节奏型的不同处理,强烈渲染了战争即将开始的紧张气氛,符合引子标题的《擂鼓》之意,使乐曲在一个极具戏剧化效果的引子中展开画卷。 慢板采取“句句双”式的重复旋法,以左手琴竹“弹轮”技法奏出颇有力度的轮音,加之乐句中不规则的低八度重音的衬托,描写了将军气宇轩昂、迈着方步的戏剧形象。而演奏上偏“硬”的音色,更显示出旋律所蕴藏的内在力量,恰似将军升帐时那种威风凛凛的情状。 而在慢板最后,有一小段明显与前风格不同,即为一小连接段,以节奏上的紧缩和速度上的加快,预示着事态的转折与加剧,与戏曲鼓点“急急风”相辉映。 快板部分的标题为《出征》,演奏提示为“雄壮地”,是第二段的变奏,主要采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拍子中的强音位置(每拍的第一、三音)常用重锤子叩击琴弦以加强力度,表现将士们浩浩荡荡、雄姿勃勃的情景。后半段进入2/4拍后,逐渐加快速度,以旋律相同而音区不同的对比手法,来加快和促进故事向高潮发展。 急板部分表达进入全曲的高潮。用板式变奏的技法将第二段旋律成倍紧缩,变拍为拍,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使旋律无停顿地进行,气势剧烈紧迫。扬琴在击弦后余音很长,这样前面旋律余音与后面击发的乐音wWw.LWlm.com混相交响,音响宏大,振奋人心,具有强烈的音乐效果,将乐曲推向急剧、强烈的高潮,表现出将士驰骋战场威武雄壮的气概。最后突然刹慢,并以演奏的干净、利索的简短乐句结束,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受。 这首乐曲在扬琴演奏的传统曲目中,风格比较突出,而且因其有强烈的音响效果,受到广大扬琴演奏者的喜爱,是音乐会及扬琴曲专辑中的必备曲目。 2.《弹词三六》 这是广为流传的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原名《三六》,苏州评弹常在演唱前用作“开场前奏曲”。丝竹扬琴泰斗任晦初先生早在30年代,首先把江南丝竹合奏曲改为扬琴独奏曲,并录制唱片。 这首乐曲,曲调秀美酣畅,节奏明快,韵味浓郁隽永。循环曲式结构:引子BACADACEA尾声,乐曲从“换头”的插入部分开始,和“合头”的主体部分交替出现,使乐曲在变化中取得统一,在统一中求得变化,充分发挥了江南丝竹扬琴擅长装饰性、华彩性与即兴性润饰加花的竹法特点。 扬琴在演奏这首乐曲时,以细节上的处理见长,在两小节或四小节内做渐强渐弱,并在段落上以细微处的不同,突出相似旋律不同层次的区别,形成全曲明快酣畅、抑扬顿挫、层次有致、气韵生动的风格,使全曲颇具“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情趣。 这首乐曲为江南丝竹中的代表作,由其改编的扬琴独奏曲风格轻巧、雅致、细腻,比较适合学习初级阶段者演奏,亦适用于音乐会中带乐队演奏。 3.《雨打芭蕉》 这是一首广东音乐早期出现的佳作,据传是何柳堂作曲,尚未证实。乐谱初见于1917年左右广东音乐扬琴演奏家丘鹤祷编著的《弦歌必读》,经潘永璋执笔整理。乐曲表现的内容据广东音乐名家陈俊英解题说为:“广东古曲之一,描写初夏时节,雨打芭蕉淅沥之声,极富南国情趣。”后经广东音乐工作者整理成型,有多种版本,以合奏为常见。乐曲以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了南国生活的愉悦情绪。曲调运用顿音、加花等技巧,描写打在芭蕉叶上淅沥的雨声、芭蕉在雨中婆娑摇曳的形态及人们旱热逢雨的欢乐。
作为扬琴独奏曲演奏的版本,为广东音乐曲艺团改编,汤凯旋整理。在继承传统技法和风格的基础上,又注入了和声、复调等多声部的表现,使乐曲既保留了富于南国之情的传统音乐风格,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注入了时代的气息。 这首乐曲由于篇幅较短,技巧较多,风格清新,韵味十足,备受广大扬琴演奏者喜爱,也因其有多种版本,既可独奏又可合奏,是音乐会或音乐专辑中的常见曲目。 三、传统曲目在今日之我见 扬琴在中国民族乐器中传入时间较晚,因此独奏作品整体来说数量较少,在这其中传统曲目就显示出比较重要的地位。关于扬琴演奏传统曲目,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关于传统曲目的演奏 wWw.LWlm.com 由于时代的不同与客观条件的限制,扬琴的传统曲目往往篇幅较小,技术比较简单,常用于学习扬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者的练习当中,作为掌握基本技术,锻炼记谱、背谱的基础练习曲目。在扬琴考级中,传统曲目也多出现于六级以下的曲目中。 但作为乐曲来说,传统曲目往往要求比较深的意境,细致入微的处理,并对强弱的范围有着风格上的要求,这些都不是初级阶段学习者能达到的。因此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初学者能完成传统曲目的技术,但没有音乐,并不能称其为完成音乐作品。而中、高阶段学习者又因传统曲目技术简单,一般在早期都接触过而不会去再度完成传统曲目,使传统曲目在广大扬琴学习者的学习中呈现一种尴尬的局面。也就是说传统曲目的真正内涵和意境并没有被真正表现出来,往往引不起人们的热爱,不利于传统曲目的传承发展。 2.关于传统曲目的欣赏 传统乐曲作为我国丰富历史文化的产物,有着深厚的内涵,如前面提到的,往往强调意境,乃修身养性之乐。在古人听来就有震撼心灵之感,因此才有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更有“伯牙子期,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青年人习惯于各种“快餐文化”、“速配文化”,往往无法静下心来研究及真正倾听传统乐曲,并认为传统乐曲节奏平稳,旋律单一,没有强烈的音响效果,叙事性不强,可联想画面较少,使人对传统曲目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感。这就造成只有音乐学习者、音乐工作者和年龄较大的听众才会去听传统曲目,而广大青年音乐爱好者想听却觉得“听不懂”或“听不进去”,使传统曲目的欣赏有了很大的局限性。 3.对于传统曲目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传统曲目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但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应对传统曲目的演奏形式进行适当的改革,使其能被现代广大青年音乐爱好者所接受并更好地流传下去。 为此,我有以下想法。 (1)针对传统曲目的演奏问题,应培养中、高阶段学习者演奏、完成传统曲目的习惯,这对于学习者独立思考和处理乐曲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而且,最好在一些考试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在考级中六级以上的考试,应要求必奏一至两首传统曲目,并占一定比例的分数。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中,就要求必须演奏一首传统曲目,作为一种技能的掌握。在考级中有所体现,会更好地促进扬琴学习者对传统曲目的理解,提高演奏的整体水平。 (2)针对传统曲目的欣赏问题,应不拘泥于传统的单一演奏形式,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让这些源远流长的优秀乐曲在新时代也能流行起来。这里举一个例子:在北京推出的“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中,扬琴独奏《将军令》是在电声乐队的伴奏下,一改往常坐着演奏的形式,将扬琴架增高,演奏者站立演奏,这样显得潇洒、帅气,博得了青年观众们的热烈掌声。这种形式使得传统乐曲与现代节奏紧密结合,让传统乐曲更贴近生活,不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 当然,对于传统曲目的改革不是仅这两点就能说尽的,但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引起更多扬琴演奏者的思考和行动,使扬琴演奏的传统曲目日新月异,被大众欣赏和喜爱,并作为经典继续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2]崔莉.中国扬琴与作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3]张志远.中国扬琴传统流派比较研究[J].齐鲁艺苑,2004,3.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The Shanghai World Expo(上海世博会)
- The Shanghai World Expo(上海世博会)
- Summer Vacation
- 城市最佳实践区
- 上海世博会
- 如何成为一个可爱的上海人
- The World Expo in 2010
- Health or Wealth
- 如果我是世博会的志愿者
- Shanghai Museum
-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 my pet cat
- ard to The Teacher
- 雪为题写一篇英语短文
-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
- 渠道量水槽设计资料
- 河北省青县土地开发整理示范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 通江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施方案
- 集控楼散水工程技术交底
- 农业节水灌溉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 北京某住宅区雨季施工方案
- 土壤的工程性质
- 关于中国农村水电发展的几个问题
- 农业节水中的盲区与亮点
- 农业开发项目监理工作浅议
- 滴灌工程规划布置
- 农村饮用水不安全因素分析及解决对策
- 全国防汛抗旱体系
- 长喉道量水槽的设计新方法
- 关于合庆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报告
- 《看电视》教学设计之三
- 《美丽的小路》教学4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
- 《柳树醒了》教学2
- 《失物招领》教学1
- 《小小的船》综合资料二
- 《失物招领》教学2
- 《柳树醒了》教学1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四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三
-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一
- 《看电视》教学设计之二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二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
-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