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美术与音乐的整合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美术与音乐的整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美术与音乐的整合

"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来越来越重要。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美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美学理论研究也表明:“美能使任何活动的境界得到提升。”

音乐与美术是实施美育的两大学科,从理论上来说它们似乎是两种殊不相关的艺术,前者通过音响诉诸人们的听觉的感官,后者通过线条和色彩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但现实的艺术活动中,所谓音乐中的画面和绘画中的音乐感,往往是艺术家们经常谈论的问题。比如:美术中的术语“色彩”一词经常作为音乐用语出现在音乐理论文章中;音乐中的术语“节奏”一词也往往作为美术用语出现在美术理论文章中。人们在欣赏、谈论艺术作品时,也常常会说,这首乐曲简直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或者说,这幅画简直像音乐一样迷人。艺术理论家们认为这些描述并不单纯是一种文学性的描述或比喻,而是在长期艺术实践和艺术感受中形成的一种感性的艺术经验。这种经验表明了音乐与美术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首先,有人说音乐中的旋律是以时间为画笔在不同音高位置上勾画出来的线条。这个比喻很恰当的说明了音乐中抽象的旋律线与美术中组成具体可见形象的线条基础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抽象派的美术作品十分的接近于音乐,作品中的点、线、面仿佛都是在向人们歌唱,如康定斯基的《作曲》和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

另外,人们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说明了音乐与美术都具有造型性的特点。美术中的造型用线条和色彩在空间中组合成一种特定的结构位置,音乐则通过无形的音响造型象征性地体现出上下、前后、远近等空间感,虽然这种造型并不是真实的,但它可以通过人的感官在内心体验中转化为清晰的视觉形象。比如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德彪西的交响素描《大海》,格拉纳多斯的钢琴组曲《戈雅的画》等等。

艺术家们一直是在探索音乐与美术的联系与整合。德国美学家费歇尔说过:“人的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感官的分枝,多少能相互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是共鸣。” 许多抽象派画家都力图将音乐注入画面。毕加索认为:“每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都蕴藏着独特的音乐感。”康定斯基更是这方面的典型,他认为“形与色彩本身组成足够表达感情的语言因素,正如音乐的声音直接影响灵魂一样。” 中国著名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也指出:“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他还举出例证来具体说明:“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对着山水画弹琴,‘欲令众山皆响’,这说明山水画有音乐的韵律。”

那么,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们把音乐引入到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来,体现学科的整合,为美术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方向与途径呢?将音乐与美术有机融合对美术课堂有着什么样的实际意义呢?

1、音美结合,多方面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了兴趣,才会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思考,而且还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儿童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儿童天生都应该是一个音乐家,每个儿童都喜欢在音乐中游戏、活动和学习。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听到音乐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他们对音乐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因此把音乐融入到美术课堂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的导入部分,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运用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视听结合,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清晰明确,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上配以合适的音乐,可以创设出具体、真实的环境氛围,显现和谐、鲜明的形象,促使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并通过直观感受诱发他们创造性的想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也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孩子都喜欢音乐,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不长,兴趣持续时间也很短,在画画的时候时常会很不自觉地哼起歌曲,宁静的音乐容易使人平静下来,并且产生一定的幻想。在一些国画课的教学时,除了看书本上的范作之外,还可以以音乐作为衬托,选用一些比较古典的音乐,比如古筝曲古琴曲等,这些幽远的曲子容易把学生带到另一个意境中去,通过自己的想象,对中国画的意境赋予新的理解。另外,在学生绘画的时候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有助于学生静下心来画画,有一个良好的作画环境,作品的质量也相应有所提高。

同时,课上播放适宜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在学生作业时配合以合适的背静音乐,能使学生创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而且课堂气氛热烈而生动,学生充分的想象,思维的火花,创作的灵感在音乐的律动中不断流露出来,避免了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激发学生的激情,调动起他们的兴奋性,还可以解除疲劳。

2、音美结合,培养丰富的情感

情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高度评价了情感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还援用列宁的名言,说明了没有可靠的情感基础,不仅不会有成功的学习,甚至连一般的学习也不可能,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情感作为人类重要的心理现象,以其一系列独特的功能特征影响教学活动。它具有调节功能。心理学实践证明,当个体出现愉快乐观情绪时,整个智力操作水平大大提高。国外也曾对两组儿童进行实验,一组儿童受益于教师良好情感的调节,其智商为105;而另一组儿童在紧张情绪下,其智商只有91。教学中,应重视情感的组织功能,唤起学生丰富的遐想和无限的创造想象,以激发学生的绘画灵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很多人都有过快乐时情不自禁一个人大声唱歌的感觉,也有过面对奇美自然时想把一腔的兴奋挥洒在纸上的冲动,不论是什么人,激情是没办法禁锢的。这似乎印证了一句话——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声音是看得见的色彩。一个个音符从耳边跳过,一张张画面在眼前流淌,心中充溢的,是丰富的情感。

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富有感情色彩的音乐,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的情感感受,引导他们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作品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当学生陶醉在音乐的氛围中,伴随着活跃的想象、强烈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加深了他们对美的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审美认识、审美愉悦使学生的身心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学生精神得到充实,视野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

3、音美结合,培养观察力和感受力

一个人若欲步入艺术殿堂,就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观察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没有深入细致地观察,就难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就难以创造理想的作品,因此,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有观" 察美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学生绘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认真观察,深切感受。如讲授人物动态的画法时,学生对人体比例就很难把握,这时光靠老师讲,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室里,老师可通过音乐中舞蹈的表演,或播放录音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舞曲声中,跟着老师一边唱,一边跳,一边去观察。当学生置身于美妙的舞蹈旋律之中时,便可组织他们进行写生,创作。你就会在孩子丰富多彩的画中看到各种线条,形体组成的人物舞姿优美、雅拙而生动,充满了儿童的创意。这样的教学学生将感到轻松、愉悦,又达到理解人物不同动态时身体各部位变化的目的,容易使学生接受,方便了教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大胆运用色彩,自由挥洒、大胆创作,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会有想象不到的收获。



声形并用,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使学生融入美术作品中。在耳濡目染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感受能力。比如画《上学路上》,我们可先播放《上学歌》,古人云:“缘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上学时高兴的心情和追忆上学路上发生的有趣事情,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来了,注意力也集中了,听了音乐后纷纷举手发言,讲述了自己感受到的景物,气氛非常热烈。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再进行绘画练习,学生就不会感到没东西画了。这样既解决教学上的难点,又使课堂生动有趣。

又如在教学《线的秘密》的时候,就可以选用不同节奏旋律的音乐让学生欣赏,从中感受到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乐感,并用线条表示出来。这时候播放节奏强烈的《命运》,适合画跳动起伏的折线,播放轻柔舒缓的《高山流水》可以感悟到平滑婉转的曲线。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画出线条,通过学生自身的感觉来提高对艺术的感受能力。

4、音美结合,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们喜欢幻想,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鲁迅先生在《看图识字》一文中就曾热情地赞美儿童的幻想,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可见,幻想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奇思妙想,是他们纯真心灵的一种大胆的无拘无束的表露,也是一种智慧聪颖的反映。所以美术需要学生的幻想,绘画课中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手工课上让他们把手中奇形怪状的瓜果变成调皮的小老鼠、羞涩的小女孩……学生的想象力的飞翔是无止境、无穷尽的。音乐正是激发这种想象力的源泉。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经作过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形象以新的方式在儿童面前揭示出现实中各种各样事物和现象的独特之点,音乐的旋律在儿童心上唤起鲜明的想象,这种旋律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拟的手段。通过让学生聆听音乐,从音乐中联想到画面,由于每个人的感受能力都不同,联想到的也千差万别。同一首乐曲,有的看到了宁静的河畔星光在闪耀;有的则仿佛看到了茫茫的一片大草原。学生有了美的想象作为基础,再加以创造,作品就千变万化非常丰富了。借助音乐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有关事物的联想,让学生尽情畅想自然美和境遇美,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21世纪竞争最激烈的是人的创造力,未来要求今天的儿童拥有更丰富的创造力,创造不是生活中的原样照搬,不是记忆的重现,而是在观察、回忆、联想、幻想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和取舍,发展创造形成有价值的思维结晶。而美术活动的价值就在于它引发儿童的创造力。音乐凭借着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音响,能直接迅速地通过听觉作用于儿童的大脑,引起情绪共鸣,发展审美情感,培养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听听画画》的时候,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美和韵律美去感染学生。音乐的曲调诙谐,幽默又欢快,让学生根据旋律来想象出画面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创作情绪一下子提高了,随着节奏、节拍的变化,学生这儿一笔,那里一划,作画时创意大胆、自然,既稚拙、粗犷,又浑厚、简练,各种各样的形象造型一下子展现在眼前,童趣盎然、气韵生动,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能力发展了,兴趣也提高了。

综上所述,当音乐走进美术,旋律与节奏,是幻想世界的载体,它充满着芳醇浓郁、绚烂多彩的诗情画意,通过幻想和想象亲临其境。那些极富想象力的儿童音乐作品,更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能够改变美术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而美术则以其清晰的画面,也能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增强形象性。因此让音乐走进美术课堂,可以使美术课做到“声中有画,画中有声……”两者和谐统一,既有利于创设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又有利于学生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

美术与音乐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它们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好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他们是一对孪生姊妹,相互交融、相互渗化,共同陶冶人们的情操,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培养人们热爱美、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生命的热情,并不断地使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以美为本,是一条科学的教育之路。实践证明,美术和音乐融合,可以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效果。把音乐融入到美术课堂中,可以更好地拓展艺术空间,增强艺术趣味,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作为美育工作者,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他们的艺术创造水平,在他们细小的心灵中埋下美的种子,将来在伟大祖国的这个大花园中竞相开放,以促进我国群星灿烂,英才辈出时代的来临。

参考文献: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现代教育技术》

《音乐美学基础》

《中国美术教育》

《少儿美术》

《人类的艺术》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小黑牛上幼儿园
小老鼠摘苹果
讨厌的曾辉援
狮子和老鼠
两只小鸡
驴和马
猫医生过河
聪明的小鹿
大象请客
难忘的一天
我变成了小蚂蚁
怕苦怕累的螺丝钉
蛇变成龙的愿望
燕子学唱歌
寻找快乐的小兔
中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成因及对策(1)
我国饭店行业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综述(1)
论秦皇岛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策略(1)
浅谈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研究
论节能环保消费模式的现实性与实现路径(1)
中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1)
关于提升反思能力 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国际贸易摩擦的特征及我国的对策(1)
科技资源配置在区域比较优势产业下的发展研究(1)
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因子分析及政策建议(1)
论风险投资的地位与作用(1)
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下)(1)
韩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发展及评价(1)
倾听——教师成长的必修之路
伽利略刻苦钻研的故事
麦哨的做法
《麦哨》段落结构
《麦哨》听课反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近义反义词
《麦哨》多音字
抓住课文特点 上出文本精彩──《麦哨》教学案例及反思
《麦哨》教学杂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好词好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重难点疑点解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文本链接
《麦哨》课文赏读
关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
比萨斜塔下什么都斜
麦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