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改进中学语文教学之管见

改进中学语文教学之管见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9

改进中学语文教学之管见

" 现在,具有较好的母语的语文表达能力,已成为谋职的一个先决条件。而目前大家对大学生的语文表达能 力普遍感到忧虑,以致要考虑在大学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这是一条教学长河 ;大学是下游,中小学是上游。上游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清澈的河水,才能保证下游不但水质好,而且水流宽广 。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造成大学生语文水平每况愈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板子光朝中小学语文老师身上打,这是很不公平的。这也不是说我们做老师的没有责任,而是说真要解决问 题,必须首先反思我们总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然而,这是中央的事,小民往往是说不上话的。不过我们也 不能等着,我们也有责任思考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如何不断改进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 水平。这里想就如何改进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说一点我的看法,向大家请教。

一、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技能?

那还用你说,学生需要听说读写的技能。但是,对于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汉族人来说,怎样才能听好、读 好?怎样才能说好、写好?我觉得,重要的是他要能知道并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当 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中学语文教学要给中学生的语文技 能,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

二、学生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技能?

要让中学生获得上面所说的技能,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做三方面工作:

1.设法让学生大量阅读范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模仿写作。

2.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知道,一篇文章好,好在哪儿,一篇文章不好,不好在哪儿。

3.需要给学生一点语文知识。 设法让学生大量阅读范文,并在老师指导下模仿写作,这是中国语文教学的老传统,应该说是一种好的传 统。但光靠这一条是不够的。一个高明的、有责任心的语文老师一定会在第1点的基础上设法让学生知道,一篇 文章好,好在哪儿,一篇文章不好,不好在哪儿。为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还有必要而且是恰到 好处地给学生一点语文知识。第

2、3两点应该说是我们当今语文教学高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地方。

三、应该怎么讲课文?

讲解课文,不能满足于讲文章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段落大意、生字生词;应该对课文中一些起关键作 用或带有深刻含义的词句,紧密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特点、上下文语境进行必要的分析讲解。举例来说 ,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都有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这一篇课文。有一次,我恰好在某个中学听一 位老师讲解《祝福》。老师讲得很认真。他首先介绍了鲁迅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 家,是一位勇猛的斗士;接着他详细说明了鲁迅写《祝福》时的时代背景。之后,他先解释了课文中一些生字 、生词,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遍。而后他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边讲解、边提问、边讨论,详细分析说明了《 祝福》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段落大意。最后他给学生分析了几个多重复句。可以看出,老师的备课是很认 真、很充分的。我想,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解后肯定是会有不少收获的。但是,从学生获得语文技能的角度说, 我虽没有作调查,但估计收效甚微,获益甚小。事实上,课文中有些段落、有些词句是应该而且值得好好给学 生分析讲解的。譬如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里“我”对他在街上所遇到的祥林嫂,有这样一段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 一个乞丐了。

大家知道,小说《祝福》运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刻画主人公祥林嫂这个下层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来解剖 旧中国的农村社会,抨击黑暗的宗法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作者对祥林嫂的这一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很重要 的作用。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特别注意语句的运用。老师可以这样来启发学生思考:第一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一句包含了三个分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 的“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这样一个包含长定语的单句?为什么?第二,“(她)一 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一句包含两个分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的“ (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这样一个包含长定语的单句?为什么?在启发学生思考这 两个“为什么?”时,老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主题、联系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来考虑,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 者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刻画祥林嫂的。我想,语文老师如果能把类似这样的“为什么”讲清楚了,语文教学的收 效肯定会比较大;学生如果能把类似这样的“为什么”领悟到了,他的语文水平肯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四、学生最迫切需要学习、掌握的母语知识是什么?

这里只就词汇、语法方面说些意见。就词汇、语法方面说,学生最需要的是两方面的知识,一是词语选择 和句式选择方面的知识,一是有关虚词的知识;此外,还需初步具备一些分析句子结构的基本技能。其他有关 词汇、语法的知识都是为上述目的服务的。

词语的选择,包括在某个上下文里该用哪个词语、不该用哪个词语以及用哪个词语最为合适这两个方面。 简单一句话,包括词语的选择和词语的锤炼这两个方面。通过语文教学,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在某个上下 文里可以用哪些词语,最好要用哪个词语;而且还要让学生明白,在某个上下文里,为什么可以用这些词语, 为什么最好用这些词语。在词语教学中,人们常常举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又”一说“自”) 里“绿”的使用作为实例。这无非是说明在说话写作中注意词语选择和词语锤炼的必要性。

句式的选择,是指在某个上下文里该用哪种句式最为合适,最富表现力。我们知道,词汇中有同义词;同 样,句子中也有同义句式。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但不同的句式,其风格色彩、表达效果不完 全一样,换句话说,各有其适用的场合。选用什么样的句式,这跟文章的体裁、文章的主题、全篇的风格、所 要刻画的人物形象以及句子的上下文语境有密切的关系。上面所举的对祥林嫂的那段描写,为什么要用几个短 句的句式,而不用一个长句的句式,这就是句式选择的问题。

虚词在汉语里的重要作用,早为大家所共识,并一再为人们所强调;但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 并不是都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重视虚词的运用。譬如说,我们的课文中都选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都强调一定要把其中的“依”和“穷”讲透 。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其中的虚词“更”也需讲透,这样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这首诗。试想,我们能把“ 更”换为“需”、“要”、“再”或者“又”吗?为什么不能?其实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虚词运用上也都 十分见巧,耐人寻味。

如果我们把“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看作是炼实词的范例,我们也不妨可以把“更上一层楼”里的 “更”看作是炼虚词的范例。

初步掌握分析句子结构的基本技能,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某种长句(包括复句)的意思,为了更有效 地防止或纠正写作中的语法病句。举例来说,1996年的高考语文题中的第7道题,要考生在所列出的四个句子中 挑出没有语病的一句。有不少考生选了下列C句:

C.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局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其实,C句不是没有语病的句子,选C句就错了。C句是从某报上摘取来的。根据报道的内容,作者原本是要 说大家" 对护林员所揭发的问题感到非常气愤。护林员揭发的什么问题呢?是林业局局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 换句话说,原本是要说大家对林业局局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感到气愤。但是由于作者组织句子时在“揭发” 和“林业局局长……的问题”之间少用了一个“的”,句子意思就完全变了,变为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局 长的问题这一举动感到气愤了。因此C句是个病句。

五、怎样进行语文知识教学?

在中学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必须坚持随机教学。所谓随机教学,就是紧密结合课文的讲解或作文、练习的 评讲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知识教学。试以虚词教学为例。我们不能脱离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孤立地给 学生讲解某些常用虚词,把虚词教学跟课文讲解、语文实践(如做练习、做作文)、作文或练习评讲弄成两张 皮,而要触为一体。从随机教学的角度说,要把虚词教学跟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 这样,同学才爱听,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不妨略举一两个实例。

先说文言文。大家知道,在古代汉语里,“……者……也”是常用的格式,学习古汉语就一定要学习、了 解这一格式。怎样给学生讲解“……者……也”这一格式呢?最好结合课文来讲解。中学课本里有欧阳修的《 醉翁亭记》这一名篇。《醉翁亭记》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从写作上不能不说别具特色,有极大的创造性。这 篇散文不仅在构思上别具匠心,也不仅在写景抒情上达到了高度融合、形神兼备的地步,在虚词运用上也有极 大的独创性。他在采用骈文句式的同时,一连用了21个语助词“也”,并每每与“者”字相应,构成“……者 ……也”的格式。我们就可以结合这篇课文给学生讲解“……者……也”这一格式的用法和作用。大家知道, 在古代汉语里,“……者……也”这一格式,都用来表示陈述、判断、解释的语气。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大 量运用这一格式,每每对景对情下判断,作解释,这很合乎一州之长的太守的身份,同时使全文形成回环往复 、忽起忽落、高低跌荡的旋律,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在欢快中所蕴蓄的抑郁的抒情气氛。我们读着这篇文章不 能不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我想这比孤立地举些实例讲解这个格式的教法肯定效果要好。

下面再举现代文的实例。鲁迅先生的《祝福》中写祥林嫂听了柳妈的话到土地庙捐了条门槛,从而又对生 活充满了希望,但封建礼教还是容不得她,给了她新的致命打击,使她生活的最后一线希望遭到破灭,随之发 生一蹶不振的变化。鲁迅在这一段描写里,虚词运用得很讲究,值得结合课文给学生讲讲。如“她做得更出力 ”里的“更”;“你放着罢”里的“罢”;“她像……甚而至于常常忘了去淘米”这一长段文字里关联词语的 使用。关于“更”,可以启发学生考虑这样一些问题:这里的“更”能不能替换为“很”或“非常”?为什么 必须用“更”?联系上下文,这里用“更”将会起到什么样的表达作用?关于“罢”,可以启发学生考虑这样 的问题:这里能不能不用“罢”?考虑这个问题时,要学生注意这样两点:第一,用“罢”不用“罢”,句子 的语气不一样;第二,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对四婶和鲁四老爷的态度是有区别的,因此在人物描写上也是有区别 的。了解了这两点,就可以体会到为什么这里的“罢”用得好。关于描写祥林嫂急剧变化的那一段文字里大量 关联词语的运用,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样一点:关联词语的作用在于显示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适当运用关 联词语可以使说的话、写的文章脉络清楚,增强逻辑力量;但在一般文艺作品中不宜用得太多,用多了,动不 动来个“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这不仅会使语句显得luō@①嗦 ,而且会使话语不活泼,不生动;而鲁迅在这里正是运用关联词语的这一表达特点,故意在描写祥林嫂急剧变 化的文字里集中使用大量关联词语,从而对刻画祥林嫂在受到封建礼教新的打击后越来越变得衰老、胆怯、呆 板、麻木的神态,收到了独特的修辞效果。

关于怎么结合作文或练习评讲进行语法教学,我们将另文讨论。这里只简单说一点意见。那就是首先对学 生在作文中或练习中出现的语法毛病要做到心中有数,明了学生最容易犯的是什么语法毛病(也就是说最常见 的语法毛病是什么),当前最普遍存在的语法毛病是什么,这样讲起来才有针对性。讲解时,一次讲一个问题 (也就是说一次讲一个毛病),所选例子要精当,要选容易引起学生重视的例子。要讲就得把问题讲透讲清楚 (但又不能面面俱到,而且要采取点拨式教学法),并且要讲得学生心服口服。这样讲,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 果。

词语教学、其他语法教学也都应采取这种随机教学。总之,需要给中学生适当讲点语文知识,但决不能采 取学院式的讲法,决不能把语文知识的讲授跟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弄成两张皮,否则会把学生讲倒胃口 ,会让学生感到语文知识的讲解是一种负担而本能地加以拒绝。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爸爸迷上了彩票
心语
为强大的祖国喝彩——建国60周年演讲稿
祖国妈妈,我想对您说
与“螂”共舞
词之美
灭蚊记
被铁栏围住的日子
打蚊子
幸福
那人,那水,那风味
秋天的颜色
母爱——看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有感
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基建会计并账方式初探
新形势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关于疾控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搭建的构思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常见问题探究
探讨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中的应用
新常态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新《环保法》的几点思考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广西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探究
高校经济合同纠纷的成因分析
浅析战略财务管理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嵌入公平的准公益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问题研究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推行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探究
阿根廷原油财税制度解析
限售股套期保值研究及案例分析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秋游》教学实录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其它杂项
《愚公移山》教材理解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说课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