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马为公:借助互联网传播中国的声音_马为公:借助互联网传播中国的声音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马为公:借助互联网传播中国的声音

马为公:借助互联网传播中国的声音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05

马为公:借助互联网传播中国的声音

马为公:借助互联网传播中国的声音

走进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位于北京西郊的那座蓝色的大楼,记者在一层大厅甬道两侧的那些照片面前驻足,每一幅照片的下方,都有一行触目的说明文字:

本台记者刘晖采访联合国秘书长加利,1995年,纽约;

本台记者马旭明采访德国总统魏茨泽克,1993年,柏林;

本台记者殷立青采访约旦国王侯赛因,1991年,安曼;

本台记者刘元培采访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1988年,北京;

......

所有的照片都定格了这样级别的独家专访,铺陈开来,如同画廊。

马为公见到笔者从背包中拿出这本书时,不禁说:“你还有这本书啊?这本书你怎么搞到的?”看来那段岁月给他带来了太多太多的回忆。

水均益、闾丘露薇......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记者一直是被许多人羡慕的一种职业,尤其是那些战地记者,随着他们在世界大事发生时做的现场播发,他们本人也如同一颗颗明星,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活跃在第一线的记者,他有一个很重要的经历,他与其他的新闻工作者相比,“多了一种经历,一种面对危险的经历,尤其是有些长年处于热点地区、危险地区的记者,处于这种环境下生活和工作,让他有更多锻炼的机会,这些机会包括应对危险的能力,在近距离报道中既能够有效采访,又能够保护自己,这种工作上的特殊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体验,去经历,对新闻记者来说是难得的。”马为公这般看待自己的战地记者生涯。

传统电台的“E网情深”

2006年12月3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65岁了。当记者路过马为公办公室的途中,就会看到在大厅里开国大典时用的“九头鸟”,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台史展。穿越历史的记忆,这使我们仿佛又看到新中国创立时那种振奋人心的场景。

“我是学外语出身的,在上海外语学院学的阿拉伯语。以前也做过播音员,后来在科威特学阿拉伯文学和伊斯兰历史,走上新闻这条路是因为我热爱广播,我自认为自己的声音条件不错,就探索着是否能走一条播音员的路。就像所有年轻人一样,对一件事或者某一个专业还不是特别了解的时候,你会很向往它,它也就会成为自己的一个梦。年轻的时候,我就有这样一个梦——当一个播音员主持人。后来,我考进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而且也做了一个阿拉伯语播音员,从那儿开始就对新闻这个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马为公说。

《对外大传播》: 请您谈谈“国际在线”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二者之间的依存关系? “国际在线”依托传统母体,这个传统的母体就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这个网站是以对外传播为主要使命的。它和母体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它是国际广播电台对外传播的一种形态,一个新的传播载体。它所有的发展,包括它的特色构成,整个的操作流程都离不开母体,它对母体的依存度远远大于其他新闻网站对它母体的依存度,因为多语种和广播音频的特点就是让国际在线这个网站和母体紧紧地依存在一起。除中文网母语网站以外,甚至于各个语言广播部要自己把节目上传到网络。这就要求我们的人员既要懂如何做传统广播,又要学会如何做网络广播。这种转型模式从1998年以来,一年比一年强化。可以说,离开母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就没法存在了,它的实力、根基和特色也就没有了。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现在确定了的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国际广播体系,也就是要走多媒体发展的路,所谓多媒体发展自然也就是跨媒体发展。我们现在不仅制作广播节目,还有两个出版社和自己的电视节目制作中心,以及《世界新闻报》。现在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不仅有平面媒体,也有制作音频的声音媒体,也有电视媒体,也有出版业,加上我们“国际在线”这个网络媒体。今后我们还会充分地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发展我们自身。当然这种发展不是无序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一下子搞成的。它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跨媒体的发展或者说多媒体发展是我们正在走的路。

受众群体在变化,传播手段也在变化

当下,计算机的普及、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媒体WwW.LWlM.com产品的日益丰富,广播、电视、电影、杂志、报纸,各种音像制品等的出现及广泛普及,正在影响、改变、支配着大众的日常生活,这些媒介在大众生活中的广泛影响也反向促进了它们更加迅速、完善地发展起来。“国际在线”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是怎样生存和发展的呢?

《对外大传播》:您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网站特色化的思路,现在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这点,您认为国际在线和其他综合网站相比有什么特色,和国内外其他的电台,比如中国广播网、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英国广播公司)、VOA(美国之音)相比,又有什么特色?

马为公:到现在为止,我依然认为任何一个网站都不可能包揽天下,不可能做到所有信息的大全,也没有必要这样去做,因此我坚持认为任何一个网站一定要强调特色,国际在线它的特色是什么?它依托一个传统的广播电台,而且是一个多语种的广播电台,最主要的特色两点,一个是多语种,也是它的优势,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它丰富的网上音频节目,有非常明显的音频特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快捷迅速和准确的国际新闻,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在中国,几大新闻网站里面,每一个网站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实际上这也形成了一个多样化,各自的特点所侧重不同,各自的优势都在不断地显现,相互之间是一种支撑也是一种互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新闻网站的共同发展。

我们这些年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新媒体的出现,使为人们获得信息和沟通的便利,有更多的选择。传统媒体在扩大自己的领域,在使自己原有单一的模式多样化,利用新的传播媒体来传播信息,加强沟通,为受众服务。受众群体在变化,传播手段也随之变化。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另外的可能,互联网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模式,既方便了原有的受众群体,又扩大了受众群体范围,比如上互联网的受众更多地喜欢从网上获取信息,不太喜欢看电视看报纸。这和传统媒体的最大变化和区别是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强了传播的有效性,使得我们和受众的距离缩短了。

《对外大传播》:传统电台上网后与网络电台有何区别?

马为公:传统广播上网和网络电台有区别也有共同点。共同点他们都是一种声音艺术。声音艺术都是通过声音来传播信息的,但是传统广播上网,目前从互联网上的运作形态来看,传统广播上网基本上是传统广播声音节目的一种网络化,或者把整个的节目搬到网上去,或者对有些传统广播的节目进行一些重新组合。网民年轻化,知识化,注重互动和参与。完全面向网络听众,专门为他们制作的节目,实际上传统广播上网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变革,实际上是声音节目视觉化了,或者传播更加广了。

“国际在线”不是国际广播电台的简单延伸,其变化是实质性的。短波发射会存在盲区,而互联网不存在这样的障碍,打开音频文件,就可以很好地听到节目。许多发达国家的听众开始在网上收听我们的节目。即使错过时间收听节目也没有关系,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因此,我认为广播的含义不仅是Radio而是 Broadcast,要走多媒体发展的道路。也就是一手抓无线广播,一手抓互联网在线广播。

声音塑造的是艺术形象

好的传播模式就是能够让受众在消费的过程中产生无尽的想象空间,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韵味,广播作为一种听觉文化就是让受众在其中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对外大传播》:广播的特点是随时可以移动,是一种伴随式的收听,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后,广播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马为公:广播媒体有强大的生命力,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以它特有的便捷的传播方式,为人们所喜欢和离不开,广播并没有进入它的消亡期,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广播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声音可以塑造形象,扩大人们的想象空间。电视很直观,是声音和图像的结合,是有局限性的。声音艺术的形象是更高层次的,是阳春白雪的艺术形象。做广播的人就是一个艺术家,他要学会怎么通过声音让人们产生形象感,塑造形象感。

我每年都要参加优秀广播节目的评选,我每次都是用耳朵去听。声音就是我们广播的产品,消费者去消费的就是听觉的享受,很多的专题节目,一定要讲究声音的运用,对音响的有效选择,把声音变成音频,听到了声音就会有画面,脑海里的画面是一种升华了的画面,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以前有一篇文章《广播节目在互联网上的运作形态》。我当时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四种媒体形态都会存在,受众群体不会消亡,都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我们要改进自己,比如说现在报纸就在改进自己。有了为特定群体服务的报纸,如都市报。电视也在改进自己,比如各种访谈节目,面向大众的“超女”等娱乐性的节目,有思想深度的节目比如百家讲坛,还有和专家学者的合作形成有厚重文化底蕴的节目,如高端的访问和论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相互借鉴。

《对外大传播》:那应如何扩大其影响力呢?

马为公:所有的传统媒体都在用互联网扩展自己,作为自己的延伸和扩充,一些仅仅是传统的信息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更适合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现在人们在不经意间就可以获得信息,已经从简单的信息收听者,变为信息发布者。比如说手机短信,用户自己接受了信息,还要发布点对点的信息。这是一个信息的采集、原创、发布、接受,相当于一个媒体运作的链条。受众都可以做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者,这个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与此同时,人们不可能完全扔掉旧媒体,因为所有的技术都是有局限的,包括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比如说3G的到来只是一种期待,但如何成为现实,电信部门和网民都在思考。新媒体还没有到来之前,我们仍然在消费传统媒体,所以传统媒体要保持生命力和活力是最重要的。像体育、交通、气象广播等。

声音传五洲,朋友遍天下

向世界说明中国,这是每一个外宣工作者的使命。“国际在线”的受众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境外,他们通过“国际在线”这样一种静态的网页,动态的声音中认识着中国,感受着中国。

《对外大传播》:在革命时期,比如说,我们的根据地延安利用广播可以穿越敌人的封锁,将中国的红色革命信息发布给全世界。当今互联网的出现给中国外宣插上了翅膀,是一种无国界的发布,强化了外宣的能力。您能谈谈在对外传播中,“国际在线”的特色是什么吗?

马为公:我们的语言是最多的。“国际在线”现在在网上的文字有43种,网上的音频节目的语种达到了48种,当然这里面也包括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和柯尔克孜语。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上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发展,世界各地人们希望了解中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作为一个多语种的媒体可以让世界各国人民通过他们自己的母语了解中国的信息。

中国没有任何一家媒体有这么多外语,这就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举例来说,对外汉语教学的节目制作上,我们提出的口号是:这里总能找到你熟悉的语言,熟悉的途径去学汉语。所有的语言通过互联网形成一个网上学习汉语的大平台,同时,我们要让外国人用自己熟悉的母语去学汉语,因为我们有一个如此庞大的外语人才群体。

《对外大传播》: “声音传五洲,朋友遍天下”是江泽民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题词,那么国际在线是怎样与五洲四海的网友交流的呢,对他们的反馈又是怎么处理?

马为公:作为新闻性网站,新闻是主打内容,“国际在线”的点击率平均每天一二亿,页面浏览量平均每天是700万到800万。尤其是我们的受众主要是在境外,首要考虑的就是为境外受众服务好,去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海外听众来信突破了200万,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其中一部分来信是E-mail。再加上遍布在全世界的3600个听众俱乐部,这说明我们有庞大的受众群体。无线广播只能通过收音机,而互联网将信息视觉化、文字化,与传统形式相比,最大的变化是扩大了传播范围,增进了传播的有效性。使得我们和受众之间的距离短了,沟通快了。

除了来信之外,我们在网上还搭建了不少网友沟通平台。比方说,我们会不时举办一些网上的活动,有时甚至把传统广播节目和互联网上的节目形成一个立体式的互动,现在有些语种开展这方面的活动已经取得了经验并且有了比较好的效果。当然我们也会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不断地调整我们的节目。不受欢迎的节目我们可以调整下去,去开发更多受欢迎的节目。作为一个对外传播的媒体,它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更快捷地向外传播中国的信息,还有一点,能够快捷地得到受众的反馈,更方便地实现了和听众的互动。这都是过去单一的广播难以做到的,过去只能是通过信件与听众交流。而现在对传统广播的促进,形成了互联网依靠传统广播,传统广播又丰富了互联网。

当谈到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时,马为公说是自我,是对新知识的更新。如何跟上新技术,扩大自己的业务是马为公每年的 6月就要思考的问题,考虑来年的发展计划。换句话说,今年的工作是早在半年前就构想完成的。马为公谈到“国际在线”的下一个目标时,提到了目前网上很火的“播客”,他说,“我不办则已,办就办精品的、专业化的播客网。”另外一个就是利用移动技术,进行手机传播,用手机可以听不同频道的节目。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经65岁,但他的活力不减当年。正是因为它不断做文章,不断探讨新的途径和发展点,由单一的传播模式向多媒体传播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困难非常多。每推进一步,都付出巨大的艰辛。马为公说:“我觉得国际在线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它本身,它如何发展?如何办出特色?如果从全球的角度讲,它也有它的竞争对手,比方说现在像国际广播电台多语种的广播电台,在全球还有许许多多。他们之间这些传统的多语种的广播电台也在发展互联网上的在线广播,大家也在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全球网民对“国际在线”的关注就是对中国的关注,这使我们的工作很有意义,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我们还要努力。”

马为公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兼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线广播中心主任、国际在线总编辑。长期从事对外广播工作,先后担任阿拉伯语翻译、播音员、时政记者、国际新闻编辑。1990年1月到1994年1月,他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中东记者,多次前往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伊拉克等中东热点地区采访报道。2000年被评聘为高级编辑。他同时担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给外公、外婆一封信
给小姨的一封信
致日东社区居民们的一封信
写给老师的心里话
小伙伴,我想对你说
小伙伴,我想对你说
给乐乐的信
难忘的歌谣
写给海伦的一封信
给刘老师的信
给姐姐的一封信
亲爱的父母,我想对你说!
致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群策群力共建幸福小区-----致全体建昌商业广场业主、居民的倡议书
给朋友的一封信
分析古希腊人的自然观念及其对艺术观念的影响
探析蒲松龄俚曲的创作特征
论析宗教思想与日本园林设计
探讨如何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演唱风格
浅谈从传统到现代——保罗•塞尚与西方艺术观念的转型
浅谈西方现代艺术中媒介选择的扩延及其意义
试论广西民族装饰纹样中的吉祥观念
浅论传统手工制作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
关于工具媒介对艺术创作活动的影响
浅析别解艺术观念——解读艺术界之惯例机制
刍议欧美现代舞
探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浅析从艺术现代性的角度看艺术观念的教育
关于新时期桂剧艺术观念论
试析肖邦即兴曲的创作特征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比尾巴》教学设计2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阳光》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3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阳光》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比尾巴》教学设计4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5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小小的船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比尾巴》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4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比尾巴》教学设计3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小小的船2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比尾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小小的船》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