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9
数学教学中认知与情意的协同发展
"
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
一、协同发展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是组成小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要素。认知因素的功能体现在个体对知识信息的接收、加工和转化上:情意因素的功能体现在对认知意向的定向、维持和调节上。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变教学过程中重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意因素的状况,致力于沟通两者的内在联系,促进数学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的协同、和谐发展。
一、发挥情意因素的启动作用,激发学生认知情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体验是情感的基本点,它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映。
兴趣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而动机又是促使学生学好数学的内趋力,激发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很多,不少教师已经在教学中采用了各种方法,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有时可以利用实物或者教具、学具等,增强教学的形象直观性。比如,“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句话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是抽象难懂的。有些教师上《角的初步知识》这一课时,利用活动角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先通过认真观察教具的演示,再通过动手操作学具的体验,充分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知识,不仅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打好基础,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对学生进行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辩证思想启蒙教育。
二、发挥情意因素的定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知过程。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认知过程。要改变认知活动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情意因素的定向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设疑、解惑,把学生的情意定向在参与认知的过程之中。
例如,在福建省第二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中,福州市玉环小学郑菁老师上的《圆的周长》一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她在推导公式之前,先让学生思考求圆的周长的方法。学生提出了滚动和绳测两种方法,郑老师就让学生分组分别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出了几个圆的周长。接着郑老师举两个实例说明滚动和绳测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再引导学生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有关,然后让学生做进一步的测量,教师验证,学生终于发现了规律。这样经过多层次的实践,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发挥情意因素的调控作用,提供学生认知成功的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心理素质应该渗透于学生认识活动的过程中。情意因素在数学认知中的调控作用,表现于教师力求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善于运用和谐的、愉悦的,积极探求科学的学习气氛去引发或转变学生的行为。从学生个体来说,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才能树立学习的信心。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把教学视线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要认真利用教学中的可调控因素,创设学生表现自我的时机,不断地、经常地为学生提供认知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有了成功感、成就欲,就会增强学习自信心,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成功学习的心理体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之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和自信的心理。经常获得这种心理体验的学生往往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产生更强的进取精神,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捕捉成功的机遇。但是,学生中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教师必须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例如,厦门实验小学苏惠珍老师在福建省义务教育电视观摩中上了《9加几的进位加法》,课中苏老师曾请一位女生上台,边演示学具边叙述“9十3”的思考过程,可是这位女生只会摆不会说,急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非常沮丧地回到座位上。如果苏老师对学生这种心理体验视而不见的话,很可能使她今后产生自卑情感,不愿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而苏老师请一位男生回答之后,再一次把这位女生请上讲台,虽然她只是重复了一道,但由于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和同学们的掌声鼓励,走下讲台时已是满脸笑容。苏老师提供的这个机会,不仅仅关系到这个学生某个知识的掌握,而且让学生的心理上感受到深刻的成功体验。
四、发挥情意因素的维持作用,磨炼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意志。
数学学习中的大多数内容是枯燥的、抽象的,而且数学知识逻辑性强,一环紧扣一环,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刻苦学习精神。从长远来看,一个人今后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是难以预料的,他更要有坚强的意志,自觉地排除各种干扰,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努力。
目前不少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表现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稍难的题目就想抄标准答案,或者请同学、家长讲解答过程;作业、试卷出了错题也懒得查找原因,而是伸长脖子抄附近同学的结果,以应付老师检查:考试成绩一旦不理想,就灰心丧气或怨天尤人推客观原因等等。归根结底,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缺乏战胜挫折的斗志与精神。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数学教师可举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重大成果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也可以利用本校、本班学生遭受挫折不气馁,发愤图强后来居上的真人真事激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知识间的干扰、某些隐蔽条件的障碍、题目类型的多变,解题思路的蹊跷等等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攻克难题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学生在动脑思考、探索多种解法的过程中,经历了思维上攻关的困难,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从而磨炼了坚韧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协同作用,注意两者之间的密切配合,互相促进。要把培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统一于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以下两点: 1.兴趣作为情意因素的培养重点,使学生对教学的兴趣成为学习的巨大内动力。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办法和手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由被动地学习变成主动地学习,获得主动、活泼的发展。
2.情意因素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积极效果。教师应努力提高师德修养,充分调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各种情意因素,倾注师爱,师生共同创设情感交融的认知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喜欢紫丁香
- 君子兰
- 美丽的鲜花
- 紫藤罗花
- 校园里的香樟树
- 高大的银杏树
- 杜鹃花
- 可爱的小白兔
- 含羞草
- 桔子丰收了
- 我爱椰子树
- 山村送别
- 葡萄
- 牵牛花
- 月季花
- 浅谈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 公司设立无效之诉比较法考察(1)论文
- 英语课堂上的文化教学
- 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艺术创作
- 论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油画艺术创作
- 现代艺术思潮影响下的中国现代陶艺
- “城中村”房屋租赁相关问题探讨(1)论文
- 注重学校艺术教育,弘扬优秀民间艺术
- 候保期间事故之赔付探讨(下)(1)论文
- 试论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理论教学
- 论民事经济案件处理中法理的运用(1)论文
- 论音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个性与共性
- 电子工艺学之电烙铁使用方法
- 谈录音师的艺术修养在工作中的体现
- 谈民间艺术之出路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反思
- 《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作文教学设计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及评析
- 抓住重点 读议结合 落实目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片断及教学反思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 让爱在教学中流动──《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
- 《卖火柴的小女孩》设计理念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片段及反思
-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案例及反思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 以学为主 学导结合──《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构思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