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我的语文好课观

我的语文好课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9

我的语文好课观

" 在一节语文公开课后,评价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发表了许多独特的想法,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是一节好课;另一种是,学生是各抒已见了,但对这些意见并没有到位的点评,整个讨论也没有达成共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决不是一节好课。这反映了当前“好课”缺乏被普遍认同的评价标准。其实,评价意见的不统一,这正是我们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正常现象。它反映了我们对新的教学理念的认识有深有浅;同时也反映了评价的多元化现象。

什么样的课才叫好课?以不同的标准,用不同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也许答案会相去甚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好课不再是“技艺展示”,更多的是“风格追求”,是教师带着理念进课堂,是学生带着个性去探究,让课堂充满成长的热望,让教与学成为师生体现和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生活方式。好课应该避免诸多误区,体现以下特点:

一、好课应是保持“自然真实”的课

有的课前反复演练,新课变成了“熟课”,学生毫无新鲜感可言。有的让个别好学生提前准备,课堂上自然是语出惊人,一语中的。教师的课堂设计张弛有度,无懈可击。有的课件制作精美,然而,连授课者本人都极言制作课件之苦之累。

还有的经他人的反复“指导”,原本自己的内容到最后已被删改的面目皆非。

优质课、示范课的意义,就在于授课者和听课者通过课堂案例,对新的教学理念更深入地理解,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起示范与指导作用。如此优质课、示范课,“优”在何处?“示范性”又何在?

好课需要设计,但设计不等于作秀。一堂好课,可以说,“好课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真实是为文的生命,为人的根本,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只有回归自然,求真务实,即使上成了“坏课”,只要能认真总结,提高认识水平,才能不断进步,才会有最终真正意义上的“好课”。

二、返璞归真,注重语文素养

时下的语文课,在某些语文教师那里,被变成了表演课、演唱课、争辩课、拓展课……似乎不这样就不叫课改,就不能体现新的课改理念。这其实是课改的误区。体现课改理念,需要我们深入地学习、理解课程标准。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些教师研读一篇文章的时间仅占一堂课的三分之一,余下三分之二的时间用来延伸拓展;小学、初中、高中,课堂朗读课文的时间越来越少,往往几分钟蜻蜓点水的读,几十分钟的讨论、发言、表演。普通话测评调查者也慨叹,低年级到高年级,读得越来越流畅,情感的表现方面也越来越乏味。返璞归真,注重语文素养,我认为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回归文本。文本是学习语文的依托,一篇文章,连我们老师都要反复地读上若干遍,才能说较初步地理解文本,学生读上两三遍能有多深的理解呢?把握内容,体会情感,积累创造,都要建立在对文本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之上。在对文本不求甚解的情况下,延伸拓展就是丢掉了语文学习的根本。

再者是加强朗读。语文是感性的,文章往往蕴涵着作者真挚而丰富的情感。或欢快,或忧伤,或激昂,或沉重,都需要用心读才可以深刻领会,这是讲解与讨论不能代替和解决的。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这样做,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岳阳楼记》一文最后一段是由两个设问句和一个反问句组成,通过朗读,学生们体会到了对比手法的使用及其作用,最后一句的反问使学生们深切地体会到了范仲淹对友人殷切的期望和知音难觅的感慨。

其次是重视感悟。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语感的培养。语文素质高的人,往往是语感能力强的人,前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语感”也早有阐发,他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我们经常听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名言,培养语感必须多读,对一些精美诗文要熟读成诵。“以读代讲”、“以读代练”。

三、避免模式化,体现多样化、动态化

常见的教学模式如:导入新课—词语学习—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讨论合作—探究疑点—延伸拓展—课堂小结。似乎不说词语就丢了基础,不讨论就少了合作探究,不延伸拓展就不丰富,不画龙点睛地总结就不完整。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常言道“教无定法”,教学的目的不同,对象不同,文体不同,目标不同,就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面面俱到的“完美”倒不如重点突出。例如古代诗词要重在诵读,思辨性强的议论文可以侧重讨论,孔乙己、范进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就目的而言,往往我们突出某一重点的课,学生经久难忘。老师在总结某一知识要点时,可将相关课文信手拈来。如《湖心亭看雪》,我重点抓“白描”手法的学习与运用,讲《秋天》,重点抓住关键词,通过传神的词语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有时一堂课学生兴致高涨,对问题的探究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匆匆打断不如顺其自然,来它个无终结课。这其实是对学生学习热情的保护,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多样化。

所谓动态化,就是将学生的动机、兴趣、接受能力等因素看成是课堂教学中随时可以发生变化的变量,依据学生因素的变化,教师要随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因地制宜调控课堂。做到“有备而来,无备而讲”。

有些教师有了辩证的教学观,课堂上有了一些创新的做法,却被评价者视为未完成教学任务、未体现新课改精神。这恰好反映了一些教师缺乏动态的辩证的教学思想,眼里只有课标,没有学生,本末倒置的问题。试想,课标也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才是教学的中心。

四、互动——以学生为中心

评价一堂好课,重要的一项是看学生是不是“动”起来了。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只有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条件。

真正的互动,必然是基于教师良好的教学素质以及教师对课改理念的真正把握。课堂上充溢着宽松、和谐的气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教师的作风民主,在课堂中能体现人性关怀,那么,学生自然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回到语文学习中来。

然而,有些教师为求得“互动”,常有以下错误做法:居高临下的家长式的参与,缺少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从学生实际与要求出发,代替学生提出探究问题;追求热闹,频繁提问等。动辄讨论,不问有无必要。这一切只是表面上的“假动”、“妄动”。

学生的“动”,决不是被动的“动”,而是主动的“动”。即一定要出于个人学习的动机需要。动机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由教师等外因诱发。有了学习动机,紧接着便是个人的自主学习——“个体之动”。“个体之动”会出现学习的困惑与交流的渴望,以及合作的需求,自然会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可见,课堂上的互动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机需求之上的。

五、好课意义深远

好课会让学生受益一生。新课改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这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许多人就是因为一堂好的课,而激发了他一生的追求。这样的课,即使有残缺,也不失为上乘佳作。在《谈生命》一课中,围绕“‘一江春水’与‘一棵小树’你更赞成哪一种人生?”这一问题,学生的情绪与热情逐渐高涨,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唇枪舌剑,异彩纷呈,同学们和听课的老师们不时对精彩的发言爆以热烈的掌声,教师没有总结,课堂也在没有结论的争辩中结束了。然而,学生那真挚而富有个性的发言,余音犹在,回味无穷。我想,课下,同学们也会从意犹未尽的争辩中反思自己的人生观,也许为自己的将来埋下了伏笔,也许就此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总之,好课是教师生命力的再现,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和教育理想的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新同学
秋天的郊外
我的小闹钟
游光雾山
课余生活乐趣多
桂花树
仓鼠
如果我能飞
老师,我想对您说----您辛苦了!
我的生日
明山水库
我的语文老师
小猴的生日礼物
小猴的生日礼物
我的好朋友
共建美丽校园倡议书
感恩母爱——母亲节倡议书
用餐文明我能行倡议书
安全教育倡议书
校园安全倡议书
母子共读书活动倡议书
同学群倡议书
感恩倡议书
关于建立教师教学博客的倡议书
号召加入工会书
推荐收费站为市“青年文明号”的事迹材料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倡议书
建设节约型社会倡议书
县法院申报省二等功事迹材料
争做文明师生,共建文明校园倡议书
浅谈武警官兵处置非法集会事件法制思维的培养
浅谈我国仲裁员法律责任
中美中央与地方立法分权比较研究
营改增税法改革对乡镇企业经营的影响
婚姻法的伦理性和传统性分析
第三方支付平台法律问题研究
互联网金融法律分析
论行政诉权的保护
论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的适用
警察体能素质对执法能力的提高
有权不可任性
网络交易诈骗与防范
学术史视域下的近代中国民商法学研究
支付宝快捷支付的法律风险分析
中国境外投资的问题及其法律保护
20《牛郎织女(一)》
19《秦兵马俑》
《读书要有选择》教学设计之一
《牛郎织女(一)》教学设计之二
《印度洋上生死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印度洋上生死夜》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第十二册《练习7》教学设计之一
《明天,我们毕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印度洋上生死夜》教学设计之一
《印度洋上生死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牛郎织女(二)》教学设计之一
17《碧螺春》
《牛郎织女(二)》教学设计之二
《印度洋上生死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印度洋上生死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