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9
现代语文课需要电影式的节奏
" 关键词:语文课 课堂节奏 电影式
内容提要:现代语文课要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把握好课堂节奏,使我们的语文课具有电影式的节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人说,语文课是一篇散文,它要求有着散文一样“形散神不散”的结构;也有人说语文课是一篇小说,它要求有着小说一样的波澜起伏的内容;而我认为,语文课更是一部电影,它要求有电影一样的明快、跳跃而又连接贯通的节奏,这样才能跟上现代生活的节奏,符合现代语文课的要求。 《第六枚戒指》是一篇美国短篇小说,讲的是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一位17岁的姑娘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在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店里来了一个30岁左右的贫民顾客,他衣着破旧,满脸忧愁,用一种不可企及的目光,盯着那些高级首饰。姑娘不小心把一个碟子碰翻,六枚精美绝伦的戒指落到地上,她慌忙去捡,却只捡回了五枚,第六枚戒指怎么也找不着,这时,她看见那个30岁左右的男子正向门口走去,她意识到戒指被他拿了。但是她没有直接索要,而是向他叙说找工作的不易,终于那位男子伸出手为她祝福,送回戒指。这是一篇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美文,文美情更美,让人百读不厌。
这节课上课的对象是初一学生,我是这样处理教学程序的:
[开头]
1.让学生回忆以前我读过的文章《善良历难记》并思考文章的主题。(善良能使人变得崇高)把学生迅速从课间拉回到课堂。
2.自由快速复述课文。本篇小说有着迷人的故事情节,我要求他们变换人称(用第三人称)复述,并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自由复述后,请一位同学复述,其他同学补充,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故事复述得很好。
3.一波未平又掀起一波,我叫学生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故事。(第六枚戒指失而复得的故事。)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学生个个想表现自己的概括是既全面而又最简洁的。
[中间]
1.老师问:里面有两个主要人物,你更喜欢谁?
这是我设置的一个思维陷阱,(其实两人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都很可爱)学生马上分成两派——亲小姑娘派和亲男人派。我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分析这两个人,充分说明你喜欢的理由。然后,我安排小组探究学习,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学生小组讨论后,两派各自陈述喜欢的理由,我在他们陈述时进行追问,诸如:(1)那个男人刚出现在读者面前是什么样子?这说明了什么?(2)男人是捡了戒指还是偷了戒指?(3)怎样看待男人拿戒指送戒指的行为?(4)戒指滚落在地,总管先生和我有什么反应?这说明了什么?(5)我如何索要戒指?你对此有何评价?(6)作者把一个失业者安排在一家珠宝行,故事发生在圣诞前一周的时间里,有什么特殊意义?(7)“戒指失而复得的故事”从哪个小节开始写?前面部分在文中有什么用?等等。这样就解决了对课文重点内容理解的问题。我认为这种方式极大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最后水到渠成,我叫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学生思维活跃,主题概括比较精要,诸如:1、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2、以爱换取爱,以同情赢得同情;3、展现下层人民的人性美(或人性的光辉)。最后我总结:有人说,一滴水虽小,但它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同样道理,一枚戒指虽小,但它能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2.朗读,体会主题、品味语言。
经过紧张的讨论、研究,时间已过去了25分钟,这期间,课堂节奏是跳跃、急促、紧张的。此时需要适当舒缓一下课堂的节奏。所以我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主体部分。朗读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由“感”到“悟”地学习知识。接受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主体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一个从“表面感知”到“深层感悟”的过程。教育心理学更是指出,语言的习得,其过程是“符号——信息——符号”。从中我们可以获悉,语文知识的习得,特别是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要经过一个从“感”到“悟”的阶段,而朗读则是两个阶段的桥梁。所以,最后我安排朗读让学生体会人性美及文章的语言美。
[结尾]
1.课本剧表演。叫七个同学表演,其他同学一边看表演一边思考他们的表演怎样,请结合课文内容评价。
环境行为学的实验证明,动静相宜的条件下,人脑的神经中枢最为放松,最有利于信息的流通。古人也留下遗训:“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语文课堂也应具有上述特征,现在学生安静下来观看同学的表演,而在静中又要求神思飞扬起来,努力地作好评价。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热情高涨,极大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2.迁移
老师讲一个爱的故事:一个老太太因失去儿子心情忧郁,当她感觉到将不久于人世时,她叫司机开车来到墓地最后一次给儿子送花,那个常常代她送花的墓地管理员对她说那些孤儿院里的小孩比她的儿子更需要花。后来,老太太不再忧郁,她常常送花送衣物给孤儿院里的孩子,她感受到了给予的快乐。她终于活了下来,并且活得很好,自己开着车来答谢那个管理员。
3.叫学生续写故事。我说:给予是一种快乐,我想那个男人因为给予而变得不再憎恨那个社会,这会成为他活下去的动力。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好人一生平安!”同学们,我们也希望那个男人一生平安,你是否给他续写一个故事呢?请把它写在日记本上。(续写故事,让人感觉这节语文课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总之,我们上一堂课,都力求达到这样的境界: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波澜起伏;结尾,余音不绝。要做到这样,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养蚕
-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 我的蝈蝈将军
- 可爱的小猫
- 胜似亲人
- 观察
- 假如我是科学家
- 观察豆子
- 时间都去哪了
- 颐和园导游词
- 因为选择不同
- 黄山导游词
- 开学了,我们笑了
- 再逢中秋
- 教师节里的润喉糖
- 解析溶液浓度的有关计算
- 医疗负压在口腔医学上的应用
- 缝合眼睑裂伤的临床疗效与护理
- 案件追踪
- 丈夫死于车祸,妻子告赢交警队
- 嘉兴市农信系统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
- 试论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 计算机网络技术分析
- 脉冲末修迫弹弹道特性教育统计安装包分析与控制方案设计
- 关于发展和谐旅游的路径选择(1)论文
- 浅述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应注意的问题
- 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
- 股权出质在公司经营过程中的运用
- 解决家庭教育短视问题的途径及探讨
- 中医耳穴压丸法的护理
-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
- 《春雨的色彩》考点链接
- 《春雨的色彩》课文结构分析
-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仿写例句
- 《春雨的色彩》作者其他作品
- 《春雨的色彩》文章问题分析
- 《春雨的色彩》课件 教案讲义
-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 生字
-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阅读知识
- 《春雨的色彩》随堂练习
- 《春天》
- 《春雨的色彩》重难点分析
- 《春雨的色彩》课件 教学建议
- 《春雨的色彩》作者介绍
- 《燕子飞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