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

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9

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

" 同学们作文习惯于平铺直叙,往往见头知尾,见始知终。这样的作文总让人觉得平淡乏味。《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平”,往往就是平庸,平凡,也就引不起人们的阅读兴趣,激不起人们思想的浪花,得不到人们的认同和欣赏。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也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叙事作文,要尽量写出曲折变化,也就是要兴起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那么,怎样才才能使文章兴起波澜呢?

一、巧设悬念法

设置悬念,能马上抓住读者,让他在探幽寻奇的心理支配下,紧张愉快地跋涉于阅读之旅。巧设悬念,就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产生关切之情,激起心中的波澜,产生好奇的心理和急于读下去了动力。例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五册),就是一个很突出的设置悬念的例子。

小说开头反复渲染了“我”家庭生活的拮据,“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的这句话,就成了悬念,使我们产生了很多的疑问,这个于勒是何许人也,他能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它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我们,使我们产生一种急于读下去的强烈的愿望。当然,像这样的文章很多,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荷塘遇险一段,也是这样。

二、欲扬先抑法

铺陈反衬是作文常用的手法之一。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反向入笔,极力渲染刻画对象的反面形象,然后笔墨突转,转入正面刻画,在叙述的曲折变化中,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所选杨朔先生的散文《荔枝蜜》就是这样经典性的文章。

作者先从小时候自己被蜂螫,对蜜蜂的感情总是疙疙瘩瘩的入手,展示自己与描写对象之间的情感矛盾。然后,再由甜香的荔枝蜜过渡,转入对蜜蜂精神的赞美。文章一起一伏,让人们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了蜜蜂的精神和品质,进而赞扬了具有蜜蜂精神的勤劳的劳动人民。

这种欲扬先抑的方法,很好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们在情感的起伏变化中走完了阅读历程。

三、情节突转法

事件按照合乎逻辑的顺序波澜不惊地向前发展,读者的心态平和自然。突然峰回路转,石破天惊,故事的情节突转急下,逆向发展,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请看高中语文第四册(人教社实验修订本)选入的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小说先写主人公玛蒂尔德对现实生活不满对豪华生活的向往,紧接着一个意外的参加舞会的机会,让她有了在上层社会展示自己的机会,为了展示自己,她从老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处借来了精美的项链,舞会上,她出尽了风头,快乐到了极点。可是乐极生悲,舞会之后,当她还陶醉在舞会的气氛中时,却吃惊地发现,那串“昂贵的项链”却不翼而飞了。遍寻不见,只好赔偿,十年艰辛的生活终于偿还了债务。当她在公园里再见佛来思节夫人,自豪地说出自己这十年的遭遇时才得知,那串项链才值五百法郎。十年艰辛,只值五百法郎,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呀!小说结尾情节突转,引人深思,那虚荣的危害,一目了然,而读者却在这突转之中,既感到意外,又觉得是情理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更是运用这种技巧的巨匠,选入初高中课本的《麦琪的礼物》(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五册)、《警察和赞美诗》(原高中语文第三册),都使用了这种方法。

四、巧合法

说书的人常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法也是使文章产生波澜的一种好方法。合理地运用巧合法,可以增强事件的戏剧性,使各种矛盾集中在一起,既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有利于揭示各矛盾所表现的事件的本质。

高中语文第四册(人教社实验修订本)《陈奂生上城》,多处运用巧合法,把“漏斗户”的一夜奇遇写得丝丝入扣:陈奂生上城去卖油绳,赚了钱想买顶帽了,可赚了钱得是后半夜,巧的是身上又忘了带钱,只好光着头挨冻,结果就冻出病。无巧不成书,躺在候车室里,却又遇到了县委书记吴楚,于是,他又被送进了高级宾馆,成就了自己的奇遇,提高了自己的身份。

陈奂生的一夜奇遇,全在一个“巧”字上,“巧”推动了情节发展,“巧”揭示了主题,“巧”也引起了人们的阅读兴趣。

巧合法尤其适用于戏剧创作,因其容易使矛盾集中,便于在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曹禺的《雷雨》,就很典型。

五、误会法

造成误会,抓住读者的心理,让读者在顿悟中,感受作文的中心,领会其中的奥妙,增强文章的戏剧性,这种方法有些类似于相声中的抖包袱。

且请看《“开窍”》(2004年第14期《微型小说选刊》):谈局长三个月外出学习回来,一向不开窍的秘书王康就给了他一个内装二千元现金的信封,谈局长误以为王康开了窍,送大礼想升官。这时,自己忠诚的部下刘主任也来提议,提拔王康为副科长,王局长便答应了。谁知那二千元现金,却是谈局长的年终补助,得知实情气愤的谈局长在第二天会议上,一口否决了提拔王康的议案,可他哪里知道,此时的王康即将成为他的成龙快婿。故事一“错”再“错”,一波三折,迭宕起伏,谈笑之中,暴露了官场的种种顽疾,也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读完了全文。

当然,要想写出文章的波澜,决不仅仅就是这几种方法,而且,这些方法,也有许多是交叉的,并未有严格的界限。只要我们平常在读文章时,善于发现,多做总结,就一定能掌握叙事文章兴起波澜的方法技巧,让文章生出无限的光彩。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小妹妹
我的小伙伴
第一声春雷
大公鸡
解放碑的yìe(夜)晚
游济宁公园
我的小闹钟
游白花公园
碰碰车
“毛毛虫”的日记
红毛丹
我给妈妈的生日礼物
太阳雨
爸爸怕什么
浅谈高校教师激励透析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分析
关于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的几点思考
人力资源视角中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分析
浅论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试论地方高校教师激励管理
辽宁省高等院校体育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
心理契约视角下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分析
完善雏国离枝教师激励栅制硇对策研究
浅谈需求视角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初探
浅谈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基于高校教师的需要的分析
浅谈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高等教育质量分析与对策探讨
浅谈高职教师激励机制构建
《诗两首》有关资料
《武陵春》教学案例
《乡愁》的文化意义
艾青的诗歌创作
艾青简介
《词五首》教学心得体会
创新挖掘诗词中的想象元素──记《词五首》之《望江南》的教学
余光中简介
朗读,让学生与诗情共舞──李清照之《武陵春》教学偶得
给你一个舞台 还我一份精彩──次非同寻常的考试
借助想象 与词人同行──《武陵春》教学尝试
土地最忠诚的歌者──艾青《我爱这土地》艺术欣赏
《词五首》教学花絮
“距离”产生美──析《乡愁》的艺术特色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