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

浅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0-20

浅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

" 在讨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这个问题以前,首先我们再了解一下为何要学习文言文,它作用到底是什么?因为这都是长久以来人们争论的焦点,只有正确的评价文言文的地位,才能更有力的说明,我们是否应该学习文言文,是否应该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以及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做。近三十年来,对中国是否仍需要文言文教学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普遍都认同这一点:文言文“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了浩瀚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继承这分遗产是继承整个文化的前提。”毕竟,中国的文字来源于古汉语,中国文化建构思想道德的大厦,仍是建立在古文字的基础上的,文言文作为古汉语的书面语与当时的口语一起传承悠久的文化,现代的白话文,即使是白话文的书面语在很大程度上继承的是前代的口语、百姓语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前代的文化、思想道德和情感,却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理解、欣赏古文化的经典美,了解前代的主流意识。因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前代书面语,也就是文言文来承载的。古文言文作为古汉语的 一种书面语,它有许多基本的词汇及基本的语法特点,至今仍支撑着现代汉语的大厦,它有许多有生命的东西,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之中,它并不是不合时代的“僵死的语言”,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态隐藏于现代汉语之中。要想掌握好汉语这门语言,兼顾学一些文言文将会更好理解中国的文字,了解中国的文化,因为文言文真正由白话文取代也只是自“五四”开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才开始被普遍取代,而且,学术界今天有大部分人赞同,关于文言文,有许多优秀的地方是白话文取代不了的,也认为完全由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不意味着是一种进步,所以,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作为中国人,是应该学习文言文的,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也是有理由喜欢学习文言文的,然而,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文言文的,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在此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

一、社会原因

现今的中学生现实状况是不喜欢文言文,据九四年《中国青年报》——学生版的调查表明: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开始排斥,尤其是文言文,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都认为这里面的东西太遥远了,他们希望从书本上学到能指导生活的知识,培养能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可是这些都是文言文做不到的。是否中学生就真的不想学习文言文?在最近的网络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中学生是能够理性的认识文言文的地位和社会作用的,学生们都明白这是中华民族悠久、优秀文化的传承,不能够放弃,都在尽可能的去喜欢,但是现实问题非常的严峻,社会的发展趋势、现实生活人们都不再追求是否具有对古典美的审美能力,是否具有阅读、鉴赏、感悟悠久古文化的能力。社会不需要这样的人,社会的竞争需要去培养更能适应社会的人,在此,摘录几句学生的评点,毕竟学生的话最能说明问题,“我想学,可用不上。”“文言文,是应该学习的,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丢,如果连这都丢了,我们还剩下些什么,可是我曾努力去学过,但最终我放弃了。”以上两句来自于网络评点,以下来自于对学生的电话调查:“不是我不想学文言文,一是有点难,二是没用”,“我其实很喜欢文言文,也知道对自己有好处,可是我不会花时间去专门研究,老师教一点就学一点,碰到就学,碰不到就算了。”“学了没用,我不想学,但是高考要考。”从许多的学生认识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文言文的作用,可是社会发展趋势让这些都变得无用,最多也就是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对于今后走入社会,这并不是一种能力,可学生仍然在学,试想,如果在高考中去掉文言文这一块,还有学生会自愿、自觉的去学习文言文吗?虽然教育部门仍在坚持、学术界也在坚持,可是这些与社会导向相比,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为,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需要,没有需要也就没有了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学习文言文的需要,就不能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社会的语言发展趋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现在的学生很清楚一个现实,虽然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书面语的时间不长,但是将来仍然会朝白话文这个方向发展下去,文言文将进一步失去生存空间,在二十世纪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基本上都是受全白话文教育,对古文言文的情感开始淡漠,更别提出生在八十年代的后期的人能够喜欢文言文,他们都是从小就习惯于白话文的 表达方式,接触到的语言、书籍几乎都是白话文,这就决定了白话文的完全主流发展趋势,文言文只能是越来越陌生。社会不会再重视文言文,而且,现在的中学生无法接触到更多的文言书籍,这里面存在许多的因素,有历史的原因,特别是“十年浩劫”古书遗失惨重,民间几乎没有了收藏,许多的古籍至今都没有重新大量印刷发行,原因是出版商无利可图,市场不大,国家在这方面支持力度不足。这就让中学生很难接触到文言文,除了中学教材中仅存的一些,一般的图书馆也很少收藏,就更别提农村及一些偏远的地区,这些现实状况产生的结果就是中学生“无书可读”。

其次,在仅存的学校教育中,教育部门决策的不稳定,教材安排不断变更。

对于文言文教学,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中已没有了生存环境,要培养未成年人的文言文基本能力,只能依靠学校教育来实现,然而,又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学教材中,文言文不论在数量比例、(相对白话文而言)内容选择、教学目标中,都存在不停的变换,我们希望教学能不断的改进,但是要相对的稳定,否则那是得不偿失的。

建国以来,文言文教材忽多忽少,甚至时有时无,这里除了政治原因外,主要是人门无法确定到底“文白比例”各占多少是好,社会评论不一,不断有人提议增加文言文的数量,也不断有人提出要减少文言文的数量,还有人提只读白话文,不学文言文,于是乎,文言文 的 数量跟着许多“大家”的意见或建议在不断的变动,教育部门制定的大纲也不断的变换,应该说探索不是一件坏事,但不能“心中无数”时多时少,而且变更频繁,尤其是在搞教育改革的近几年,教材换了一套又一套,而且,文言文所选的数量也不一致,这对学生来说,带来的重视程度是直观的,学生看见教材改了,如果文言文的数量增加了,他们就会认为国家重视这方面了,反之则认为社会对文言文的要求变低了,教材的频繁更换,数量的不断变化,让学生无法理性的判断,从而,对文言文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变化,到最后,学生几经“变革”后也变得无所适从了,学生自己就变得“心中无数”了,到底这文言文还重不重要,学生没有 了一个客观的标准。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学习是很难见成绩的,这也是导致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的一个原因,我个人在中学作有关的调查是,大部分的学生对为什么不喜欢文言文这个问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就是不喜欢,也说不出为什么,于是我将上述的这一原因分析给他们听,大都表示赞同,我这想也能说明,教育部门教材编排中文言文数量的变化频繁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阻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断变换下,对于教师而言也有不利的因素,在此就不多作论述了。

二、文言文自身存在的缺陷

从总体上说,文言文自身的文字相对古典、艰涩,在古代,读书人从小接触大量文言文作品。“四书”、“五经”不用说那都是通用教材,还有《周礼》、《春秋》、《资治通鉴》等。据资料显示,如一人八岁入学,一般也要到二十岁上下,才能达到用文言文读书作文的水平。文言" 文在当时就基本脱离口语而成为书面语。一般都是读书人的专利,称之为“咬文嚼字”。现代中学生对于古文言文更是感到不方便阅读,要想达到基本的阅读要求,那要积累许多关于古汉语的基本知识。但由于课文的选文不多,外在资料少等多种因素,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这在阅读中就产生阻碍。对教师以及译文的依赖性增大,自我探求不足,无法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没有一种“成就感”,逐步面对学习生涯的延续,选文难度的增加,就更难以适从,甚至开始厌烦古奥难懂的文言文作品,这只是文字方面的原因。另外,由于古文作品中所反映的情感、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学生又是一个不断接受新观念,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思想观念变化很大,就更难于认同古文言作品中的许多思想、观念及感情。而且,学生这个群体又是具有一定理性思考能力,而又不能完全理性的去认识问题的群体,由于受年龄阶段的限制,容易感性认识优先,在对问题的看法上感性认识先入为主,受现代思想观念影响在主观上就对古文言作品心存否定就无法感受到文言作品的经典美,无法与作家、作品沟通,其实读书就是一种沟通,一种与作品情感的对话,而学生对于文言作品没有这种沟通,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文言作品的理解,逐渐的,学习兴趣随之消亡,唯一剩下的就是学习任务,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成功的主要动力,没有了兴趣就很难进一步去探索,研究,对文言作品一般都是浅尝辄止,以完成老师的显性目标为主,缺乏自主探索,就形成了老师“灌”一点就知道一点,不“灌”就不学习的学习状态。

以上是对文言文本身的缺陷导致学生厌学的分析,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学生本身有好学的天性,有一种对知识的渴求,如果老师在引导上得当,以上的缺点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的。但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学方法上又存在许多的 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就来简单探讨一下。

三、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文言文教学在多年的探索中总结了不少经验,但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同时,在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教学的模式化(主要是教学方法),而且几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固定模式,或注重语法、字词,或片面的注重作品的文学性,或者是在教学中满堂灌,缺读少练,等等。教学本应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教师在这方面普遍存在问题(这里只针对文言文而言),教师在自身认识上没有提高,即使是在高呼“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是只改变了形式,而缺乏自身本质的改变,几乎每个人都在走老模式,无法科学的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更有甚者,完全走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根本就不顾及各种不同的因素。文言文也要“因材施教”,当然许多的形式主义也并非是教师的本意,有着它存在的社会因素,个别教师为了迎合“潮流”,为了个人的名利或是迫于“压力”,将学生的利益抛开一部分,作为教师,应该是坚持原则的,不要因为外部原因就改变自己的原则,那样是对学生不利的,形式主义是不利于教学的,但鉴于其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在此就不作过多的叙述了,这里就教师自身的模式化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一些探讨。

〈一〉、死抠语法、字、词

个别教师认为语法和基本的字词对文言文阅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在教学中注重这一点,应该说,这没有什么错,也是人们都认同的,可是个别教师却将这个方法用得“过”了,而且是不分场合的、不顾一切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主要是让学生熟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约五十篇左右), 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常用词(约八百个左右)在这个基础上再给学生一些文言常识(包括最基本的文言语法在内)就可以了。”[1],但是,目前文言文教学中,过细的给学生讲授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结果是把一些文情并茂的古典名篇讲得支离破碎、枯燥无味,而且是不分年级的一律运用此方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来说,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训练的重点,开始可以多讲一点语法、常识,到后面就应慢慢的多训练一些阅读、理解的能力,虽然阅读文言作品是需要语法和基本字词的,但这并不是最终目标,而且,在课堂上过分注重语法、字词的训练就没有更多时间让学生去读、去品味、去感悟,这样不但是让课堂变得毫无生气,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阅读能力,其实,只要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语法、常识,并不需要知道更多翔实的语法知识就可以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也是中学阶段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而并非是要求学生能准确运用文言文来写作,所以,在不影响阅读理解的情况下,在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情况下,应该适度的调整教学重点,而不可以把对字词的训练作为教学终生法宝,如果始终是抓住字、词、语法不放,那样会让学生觉得文言文学习是烦琐可怕的,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二〉、教师对教学大纲的把握各执己见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在这个问题上各个教师在理解上是不一致的。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各执己见、各行其是,其实,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的综合体,而各个教师在认识上就各有侧重点,典型的就是三者分离,个别教师只注重认读能力,要求字词、背诵,能翻译就好,而个别教师则注重理解,在基本认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方面缺乏,还有一种就是个别教师片面侧重于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这就出现,一种问题,个别教师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与现代文教学,或是等同于古代汉语教学,或是完全的将文言文教学上成了古典文学鉴赏课。这样的各行其是,只是因为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理解不明确,其实,文言文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是融合在 一起的,不能只侧重于一个方面,正是由于存在这种情况,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不足,始终是无法把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阅读文言作品中无法体验到阅读的乐趣,逐渐的丧失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不合理和不科学的地方,在此就不一一论述,我们主要还是要解决问题,就是要在其它不利因素还没改善前,让学生喜欢文言文,培养学生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水平,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努力的去完善它,在此,我想针对教师存在的问题提出我的一点建议:

(1)、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言修养,不断的积累有利于教学的材料。

由于现在的中学教师工作较繁重,很少有时间重新学习,尤其在文言文这个离生活相对较遥远的科目上,教师在资料的积累上显得相对不足,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连续几年在教案上是只字未改,完全是以前的积累,这样是不利于教学的发展的。

(2)、教师要把文言文带进生活去感悟,将作品的思想感情尽量的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因为在中学语文文言作品所选篇目中所表现的更多是赞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可以找到与作品中相似的融合点的,这需要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找到了类似的融合点,就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与现代不合拍无法引起感情的共鸣。如果教师能很好的把握这一点,可能学生会做得更好。

(3)、教师应当重视语言研究和语言积累(针对古汉语)。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完成教学的任务,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在语言文字方面下功夫,抓紧时间多积累、多 学习、多研究。首先要在学习研究中加深自己对语言的热爱,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只有" 如此,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

(4)、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方面,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不要一味的追随形式,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育人为本。要压制功利心,要勇于坚持自我,勇于和不合理,不正确相抗争。

文言文教学,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而现在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指导和管理方面存在许多的不科学的地方,片面的追求形式,追求显性目标,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改变,面对许多的改变,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学生以外的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必要时,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心理准备。

(5)、在教学方法上,要真正剖析自我,走出误区,其实,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可以普遍运用的,唯一正确的就是要坚持“因材施教”,努力的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希望以上几点建议能给人们一点启发,使学生真正走出不喜欢文言文的这个误区,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美,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双赢的智慧
尽显双赢智慧
留给明天
双赢,一种人伦的智慧之美
向前看,向后看
齿轮
任是流行也精彩
浅析流行文化
千斤之舌
生活中的俄罗斯方块
语言,沟通的基石
在细微中寻找大千世界
众生
真正的天堂
双赢的智慧
石油天然气行业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相关问题探讨
房地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和内容研究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研究
浅谈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常见问题及改进意见
福建省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中国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布局研究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引水压力钢管制造及安装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煤矸石)电厂水土保持方案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探讨
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制度
惠州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管理规定
编制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心得体会
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工作总结报告编制提纲
《为人民服务》老师语录
《和田的维吾尔》随堂练习 提高篇
《和田的维吾尔》 重点问题探究
《为人民服务》重点字词梳理
《和田的维吾尔》 美文欣赏二
《为人民服务》整体阅读感知
《和田的维吾尔》 考点练兵阅读篇
《为人民服务》重点问题探究
《为人民服务》重点字词意思
《和田的维吾尔》随堂练习 巩固篇
《和田的维吾尔》 整体阅读感知
《和田的维吾尔》 趣闻故事
《和田的维吾尔》教案讲义 第一讲义
《和田的维吾尔》 美文欣赏一
《灯光》 趣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