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魅力初探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魅力初探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30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魅力初探

"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画师出了个“深山藏寺”的题目,令其弟子作画:大弟子画了一座山,山中一座庙;二弟子也画了一座山,树木掩映下露出庙宇的屋顶,远望去颇有点“藏”的味道;而三弟子思忖良久后,画了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和尚挑着水往山里走。三者相比,显然后者高人一筹,含蓄地体现了主题,余味隽永,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自然得到老画师的赞赏。这种言不尽意、意在象外的无尽妙处给我们以非凡的启示:艺术手段的精深微妙,可应用于教学艺术之中。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合乎教学规律并具其独创性。“深山藏寺”给予我们的微妙领悟应用于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寓教育于艺术良方之中,寓教育于文化艺术之中,教学艺术因之而升华,教学也因此富有个性魅力。

一 “藏”知识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旧注:“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孔子的名言不仅是指深入学问深浅层次,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学习态度上的区别。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由爱学而入境,会学而晓理,乐学而动情。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刺激就是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据此,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在保持艺术本身的含蓄之美的同时,努力做到引起学生探究其文化内涵的兴趣,从而加大有效知识(指教学中的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懂、不知的,学后有所得、有所感、有所获的内容)的传授量,增添教学魅力。

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结合美术自身特点(静态地、含蓄地表达人的情感、思想与认识)和高中学生思维特点(不限于对事物外部现象的了解),教师可挖掘美术自身的趣味性因素,适度引导,留有余味,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如,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国画时,不应把其特色与精神作平铺直叙的介绍,可选择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学生既有兴趣又有疑问,既有期待又有困惑的内容导入,比如象形文字的演变。(虎; -虎- )首先,教师展示象形文字挂图并设疑:“挂图中的图象是什么?象什么?”学生有了各种答案,同时有了困惑,也有了期待。随后,挂图逐页翻过的同时质疑:“文字的源头是最古老的绘画,由最古老的绘画又演生出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讨论逐步得出结论:“书画同源”。再质疑:“草书与最初的甲骨文相比较有何突出特征?”又共同探讨出:有了一种超越物象本身的神采。由此便迁移到国画中来,总结出国画的一大艺术特色——形与神的统一,与西方传统绘画(放有关幻灯片)相比较,体现着中国艺术独特的魅力——人与自然的融合、感情的真挚与感觉的质朴。整个教学过程由于较好地保持了艺术本身的含蓄性,有效知识的传授是潜移默化的,创设良好的探究问题的情境,最终使学生领悟到“藏”在国画艺术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由此可见,由艺术本身的含蓄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了这种含蓄而引发起探究情境,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对教师亦产生了敬佩之感,自然增添教学魅力。

二 “藏”观点

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是单纯的认识方面的信息交流,必定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的相通。据此,笔者以为教师的观点与倾向性不要特别地讲出,要从情节中自然流露,自然地同化学生心理,使教学富有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打动人的是自然流露的真实情感,而富于魅力的教学也应是浑然天成的,特别是欣赏课。“欣赏”本身就是心与心的交流,美术欣赏课要求教师将教材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教师即为教材),再以自己的心去同化学生的心。这就需要教师将自己的观点、认识及倾向性融入情感、语言等教学意向活动中,自然地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心去同化学生的心,用自己的灵魂铸造学生的灵魂,从而步入一种师生相融的微妙世界,魅力随之而生。如笔者在中国工艺美术欣赏课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凤”的形象:学生说“凤首”象鸡,教师补充:它给人的感觉又不象鸡那样好斗;学生说“凤翅”象燕,教师说又没燕子那样轻巧;学生又说“凤颈”象鹤,教师又补充,感觉又不象鹤那样轩昂。学生在余味中感觉到教师是在说人而不是在谈“凤”。在和谐的师生相融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仅领悟到了“凤”的风格也领悟到了人的象征,领悟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风格。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路,使学生体验到教师自然流露出的感受与认识,那种将问题想透了而带来通体透畅的感觉从教师这里自然地曼延开来,充满整个课堂,能够激发师生内心的追问真理和热爱智慧的热情,师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教学魅力亦在其中。

三 “藏”方法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说:“什么叫‘名师’?并不是手把手教就是名师,而是善于启发诱导,让你敢‘创’。”这就是说,教学的目的,最终应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教师所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是因为时代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二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独创精神,灵活运用教学原则,去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对于美术欣赏而言,“欣赏”本身是一种创造,为使学生完成这一创造性的“欣赏”过程,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种启迪思想、促进理解的角色,持有一种着意开放的心态,尽量避免以假定去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要求进一步澄清问题,创设一种良好的开放的课堂氛围,通过富于魅力的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去领悟欣赏“方法”。

在欣赏课教学中,总会有学生问怎样欣赏这类或那类的美术作品,教师可借鉴有法而不言法的艺术处理方法,通过独特的方法引导、启发学生自寻欣赏“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情感,同时也增添了教学魅力。如笔者应用“空白”艺术理论追求不教之教。“空白”原本是作品中未画出的却是向观者所暗示的部分,教学中的“空白”即未明确讲出的部分。比如在国画欣赏课中,教师设疑:“如何认识一个人?”学生答:“内在品质及外表。”教师引导:“观画如观人。”学生在赏析过几幅作品后总结出国画内在神韵与外在笔墨的欣赏品评标准。这样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巧妙地留出教学中的“空白”,留有余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达到了不教之教之目的。再如,现代设计艺术欣赏课中,由于它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令学生自己去赏析。笔者曾带了实物(壁纸刀、收纳桶等)到课堂上,引发学生谈论生活中优秀的设计,随后又举出反例(如一些城市垃圾箱、土产商店一度出现的“猫壶”等),再质疑:“优秀与拙劣的设计品评标准是什么?”最终学生讨论出现代设计体现现代人文意识的主题。这种帮助学生画龙,令其自点睛的“空白”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使学生领悟到欣赏该类美术作品的“方法”。

诚然,影响教学魅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运用以上“三藏”的方法,意在将“深山藏寺”之良方应用于教学当中,从而自然地增添教学魅力。实践证明,这一做法不仅体现了艺术本身的含蓄之美、意境之美,同时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丰富了情感、陶冶了情操,并使教学呈现内在、持久的魅力。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爱唠叨的妈妈
小小邮票迷
妈妈的手
难忘的一个人
上课
说起我老妈
我是魔女
我的”武松”同桌
马大哈的故事
《帽子下的秘密》读后感
我的同学
我的野蛮同学
天使与恶魔
原来我错怪他了
浅谈我国对外贸易中技术引进的问题与对策(1)论文
浅谈中国国际贸易摩擦问题及其应对措施(1)论文
论国际贸易价值的新取向(1)论文
略论进出口贸易管制与WTO规则论文
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1)论文
浅析美国轮胎特保案(1)论文
浅谈如何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1)论文
如何解决中美贸易的摩擦(1)论文
FCA在内陆出口贸易中的优势(1)论文
关于企业要利用好区域性互惠国贸易政策(1)论文
论循环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1)论文
浅谈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与实施的WTO视角(1)论文
中印制成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性分析论文
“后危机时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应对(1)论文
关于影响美国贸易逆差的非价格竞争因素分析(1)论文
22 羚羊木雕(方案A)
20 山市
《童趣》教学设计4
19 月亮上的足迹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4
《第一次真好》《人生寓言》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3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5
21风筝
18 绿色蝈蝈
第六课《理想》第七课《行道树》合
《春》教案(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6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3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