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以理解文”例说

“以理解文”例说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14

“以理解文”例说

" 在阅读中,要确切地理解语句的意义,除了根据文本本身提供的信息“以文解文”,有时还要根据事之常理,“以理解文”。这虽是一种参照的思路,但也有其重要的价值。下面举例来说。

例1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般把“美我”解释成“以我为美”,说“美”是“意动”用法。下面与此相关的一句是: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这里的“以”,一般解为“以为,认为”,句译为“认为 (我)比徐公美。”

这样的解释是有悖于事理的。如果说邹忌之妻偏爱他,从内心里“认为”他美(情人眼里出西施之谓),是可以的;而其妾“畏”之,其客欲“求”之,“美”之,实在是不得已或别有用心,怎么可以说“认为”他美呢?邹忌心如明镜,也不会(实际上也没有)自我陶醉至此。

其实,这个“美”字只是一般动词用法。“美”做为一般动词,并不罕见。如 《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谷梁传·僖公元年》:“齐师、宋师、曹师城邢。是向之师也,使之如改事然,美齐侯之功也。”问题是,这里的“美”还不好直释为“赞美”,因为这里的话题很具体,就是说长得漂亮不漂亮。所以,合理的解释应是“说漂亮”或“说长得美”,“美我”,即“说我长得美”。与此相关的那个“以”字,自然也不解释为“以为”“认为”,而只解为“说”。王引之 《经传释词》曾引此句,释“以”为“谓”,是很有道理的。

例2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末之尝闻。(贾谊 《论积贮疏》)

对于管子的话,一般这样解释:粮仓充实(百姓生活富裕了),就懂得礼节。我们承认物质可以转化为精神,但这样的“转化”也未免过于简单,过于机械了,无论从道理上说还是从实践中看,这种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这里的关键对“知”字的理解。“知”,可释作“为”,而“为”作动词,在古汉语中意义相当广泛。如 《易·系辞上》:“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王念孙说:“知犹为也,为亦作也”,“乾知大始,谓天之所为是创始万物。”《吕氏春秋·长见》:“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高诱注:“知,犹为也。”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主持”,“执掌”。“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知”,也应讲成“为”,讲成“作”:老百姓吃饱穿暖了,才有可能遵守礼仪,讲究节操。这样理解,有三个层次不同于一般的解释。一是“礼节”不同于今日之“礼节”,这是两个词,“礼”即礼仪,“节”是节操、气节;二是“知”

不是“懂得”,而是“为”、“作”,即遵守、讲究;三是“仓廪实”只是“知礼节”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足条件。想一想当时的社会(从管子时代到贾谊的时代),老百姓“不知礼节”,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礼节”吗?他们饥寒交迫,不得已去做一些苟且之事,甚或揭竿而起,实在是无法去“遵”那个“礼”“守”那个“节”呀。

例3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归有光 《项脊轩志》)

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对“借”字不注,而“教参”则句译为“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偃仰”,注曰:“安居,休息。指生活悠然自得”。“啸歌”,注曰:“长啸或吟唱。这是显示豪放自若。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冥然兀坐”,注曰“静静地独自端坐着”。这可算是语文教材中最匪夷所思的几处注解。

归有光当时何人也?学童也。项脊轩何地也?书房也。所读何书也?绝非珍本秘本也。归家何家也?书香门第也。一个书香门第的学童,读的不过是启蒙应试的书籍,何需去“借”?即使要“借”,何能“满架”?这样从“理”字上稍加思索,即可知其不通。而还有不少人曲为之辩,如有人著文说:“所谓借书满架,也是散人闲趣,未必都是借来的。陆游的‘乞借春阴护海棠’,若写作‘我教春阴护海棠’,就几乎不成诗句了。”陆游写的是“诗”,用的是比拟手法,固然可以那么写,而 《项脊轩志》的这个“借”是写实,况且,说归有光(一个小小的学童)“散人闲趣”,不也太浪漫了吗?更不可思议的是,(家长)辛辛苦苦给他“借”来了满架的书,他却毫无学习的心思,一会儿“悠然自得”,一会儿“豪放自若”。果真如此,那么归有光仕途不利 (35岁才中举人,60岁才中进士)也是咎由自取了。

其实,“借”是个通假字。《康熙字典》上就有注:“音积义同。”“借”,就是“积”,就是码放、积聚,句译出来就是:书架上堆满了书。而“偃仰”,是说头之低昂,身之俯仰;“啸歌”是说吟诵诗文;连起来讲,这四个字是描写他非常“投入”地吟诵诗文的情景。“偃仰”同“俯仰”,不必再说。“啸歌”,也作“啸咏”、“歌啸",意义与“歌咏”、“吟咏”大体一致,一般是指对诗的吟诵——也可以说是“吟唱”,因为古人诵诗就是歌唱。如明唐顺之《书<秦风·兼葭>三章后》:“临流歌啸,渺然有千里江湖之思。”《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 《麦秀》之诗以歌咏之。”这都是明显的用例。“吟诵”既久,再静下来思索一番,这就是所谓“冥然兀坐”—— 他决不会无端地在那里“独自端坐”。

例4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史记·屈原列传》)

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注:“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这样解,粗粗一看也通了。但揆情度理,就感到有问题:起草宪令是楚王交给屈原的任务,上官大夫“强取”它干什么?这不是过于莽撞而又毫无意义的举动吗?一个要“强取”,一个又“不给”,这不类似小孩子的争吵吗?其实,在文言文中,“夺”与“与”都还有另外的常用义:“夺”即“削除”或“改变”,“与”即“赞成”,或“允许”。如 《左传·桓公五年》:“王夺郑伯歧,郑伯不朝。”韩愈 《唐正议大夫孔公墓志铭》:“[公]改给事中,言京兆尹阿纵罪人,诏夺京兆尹三月之俸。”此中之“夺”,都解作“削除”。李密《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此“夺”为“使……改变”。蒲松龄 《聊斋志异·乔女》:“母悦,自诣女所,固要之,女志终不夺。”此“夺”即“改变”。“与”作“允许”“赞成”讲的例子更是常见。《书·胤征》:“旧染汙俗,咸与惟新。”《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上句之“与”可译为“允许”,下句之“与”可译为“赞成”。再回看例文,屈原写的“宪令”是“未定”之草稿。上官大夫看了之后觉得与己意不合(或“争宠”而为之),要求删除(或“改变")某些条款,而屈原坚持己见,不赞成,不允许,于是上官大夫“谗之”。这样,两个人的斗争是一种政治的斗争,是有关国家方针政策的斗争。否则,屈原不也成了“争宠”者了吗?

例5

(信陵君)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史记·魏公子列传》)

对“举手”二字,一般不注(自然以为无可注),而译文则为“举起手来”。晋鄙为什么要“举起手来”呢?注者译者都末加思考。是一种“礼仪”吗?除了纳粹党和中国少先队有“举手”之礼外,还找不到古人有这种行礼的方式。是晋鄙要以手遮光以利望远吗?两个人又近在咫尺。这“手”举得实在没有道理。发现“无理”就会思考,就会去翻书。原来,“手”通“首”!《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陈知其罪,授手于我。”洪亮吉诂:“惠栋曰:‘手,古首字。’……今案《家语》作‘授首于我。’”原来,“举手”就是“抬头”!晋鄙“合符”,自然要低头看符;待到“合符”之后,心有所疑,于是“抬起头来”打量信陵君。——豁然贯通。

由此还可以进而说到 《孔雀东南飞》里的两个“举手”。一处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人教社编者注“举手”句为“举手告别,惆怅不止。”另一处是:“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编者末注。告别,人们用“挥手”表示。如刘琨 《扶风歌》:“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张来 《离黄州》: “扁舟发孤城,挥手谢送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以“举手”表示“告别”的例子吗?再看“举手长劳劳”一句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上文写“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在写完“耳语”之后,就是这“举手长劳劳”两句。这“举手”原是“耳语”之后的动作,亦即“抬头”之意,应该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境,与“告别”不相干。后一句的“举手”,亦应释为“抬头”。这几句写的是“故人”骑马而至,“新妇”蹑履相迎,未及“故人”下马,“新妇”是“仰首”视之,一边手拍马鞍,一面就开始诉说别后之情。“拍马鞍”原本就要有用“手”,再说“举手”岂不是叠床架屋?

——读书要讲理,疑义可与析;读书不讲理,失之十万八千里。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一杯白开水
爱打牌的爸爸
“小公主”的坏习惯
我的脚呦
奇幻江湖(1)
个人简介
我心目中的老师
家有考妈
瞧!我这个家
吾班大胖
我的新班主任
想念一只猫
让我受益匪浅的朋友
我不在
分析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国际贸易与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研究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流程问题
高校环境工程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分析
分析FDI对我国贸易出口额影响的实证
研究以引力模型为基础对中国贸易的实证
浅论CAD技术及其应用的若干问题
研究二次顶出方式在注塑模具中的应用
环境工程制图与CAD教学改革研究
机械设计类课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研究
研究门诊老年输液患者心理护理的应用
研究中国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
探析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
探讨如何合理使用数控机床
研究复合硅酸盐保温材料在蒸汽管道保温中的应用
探讨基于RSS技术的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6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4
《吆喝》教学设计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3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2
《吆喝》教学设计2
《春酒》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3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3
《春酒》教学设计2
《吆喝》教学设计
《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4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