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一字之训莫轻看——文言课文训释摭谈

一字之训莫轻看——文言课文训释摭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04

一字之训莫轻看——文言课文训释摭谈

"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这是前人对古籍训诂的基本要求。我看首句最为重要:字惟能求其的训,句方能得其确诂。今天,我们在古文训释中,对句中一些关键字更应特别注意,力求作出确诂,否则就会似是而非,有悖文旨。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瞻前顾后,纵横联系,精心选择其义项,切不可望文生义,等闲视之。下面举例以明之:

一、一字之训,有关人品

(1)例句: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译文:

A.我这个浅陋低贱的人,不知道将军竟·宽·宏·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B.我这个浅陋低贱的人,不知道将军·胸·怀·宽·宏到这样的地步啊!

(3)分析:例句中的“宽”是关键字,“之”的训释亦不容忽视。译文A“宽”训“宽容”,当然可以。“之”训“我”亦可,“之”表自称课本中即有例,如《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亲数存之”课本译为“屡次亲自来慰问我”,“之”正训“我”。译文B“宽”训“胸怀宽容”。《汉语大词典》“宽”的第二义项为“度量宽宏”,又释“度量”为“器量”,释“器量”为“胸怀”,故“宽”可训“胸怀宽宏”。“之”字视为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未译。

孤立起来看,两句译文似均无不可;联系上文看,则优劣可见。须知廉颇是因为听到了蔺相如的这番话——“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为蔺相如胸怀赵国,放眼强秦,不计荣辱的爱国情操和人格力量所强烈震撼,在心灵的回音壁上激起巨大反响,灵魂得到了一次净化与升华,这才说出了“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句肺腑之言。如果将蔺相如对廉颇的退让仅理解为对廉颇个人的宽容,廉颇也正因此而幡然悔悟,负荆请罪,那对廉、蔺二人的人品、人格均大为贬损,亦有悖太史公的文旨文心了。

二、一字之训,有关文理

(1)例句: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2)译文:

A.我·固·执·地笑笑,不相信。

B.我·仍·旧笑笑不相信。

(3)分析:例句中的关键字为“固”。译文A训“固执”,“固”有此义项,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二“固”皆“固执”之意。译文B训“仍旧”,“固”亦有此义项,《汉语大词典》“固”(13):通故。①旧,仍旧。课本“故”训“仍然”的,如《赤壁之战》:“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课本注:故,仍然。“仍然”与“仍旧”同义。

仅就两句译文来看,则轩轾难分,故须从文理上揣摩。此句与首段“是说也,余尤疑之”句一脉相承,文理相通。苏轼对李渤以击石所发出的“激越”之声来证明石钟山命名的缘由尚且“疑之”,更何况小童击石所发出的乃“石空石空”之钝响,与钟声大相径庭呢?他当然仍旧“笑而不信”了。这“不信”乃因其确不可信,更不可信,并非可信而不信,应信而不信,有何“固执”可言?苏轼又怎会用“固执”这样的贬词来糟塌自己呢?可见译文A不可取,译文B庶乎近之。

例句中的“固”虽为常用文言虚词,但“仍旧”却非其常用义,众多词书亦无此义项,故对例句有多种误译,如译为“我坚持原先的看法,笑笑不相信”(此为“增字求训”),译为“我本来就不相信,于是笑了笑”(此为“绕曲求解”),译为“我姑且笑一笑,并不相信”(译文“扌干格难通”),以上译文“固”分别训“坚持”“本来”“姑且”,这些义项虽为“固”所有,但均不适用于例句中的“固”,张冠李戴,削足适履,岂能无疵?笔者惟见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选读》)将此“固”注为“仍然,还是”,甚是。可见一字之训,确非易事。

三、一字之训,有关分寸

(1)例句: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五人墓碑记》)

(2)译文:

A.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啊!

B.不能说·没·有五个人的·一·份功劳啊!

(3)分析:例句中关键字“非”,译文A训“不是”,此乃其常用义,人所习知。译文B训“没有”,“非”的这一义项,众多辞书皆有,课本中亦屡见,如《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非异也”课本译为“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非”即训“没有”。

乍一看,似乎两句译文相似,细一推敲便可发现问题了。译文A说“不能说不是五个人的功劳”,岂不等于说“就是五个人的功劳”吗?显然夸大失实,分寸不当。从文后所录《明史·周顺昌传》可知:苏州人民这次的反阉斗争“不期而集者数万人”,规模十分宏大,五人不过是斗争洪流中的几朵浪花。再看这个完整的长句:“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作者分明指出:斗争成果之所以取得,乃由“吾郡之发愤一击”,即由于全体苏州人民的英勇斗争,怎么会出尔反尔,又说全是五人之功呢?再说大阉之有所收敛及“投缳道路”,乃由于生者之伟力,而非死者之亡灵。当然,五人生前“蹈死不顾”,临难从容壮烈,自有其震慑阉党、激励吴民的巨大作用,功不可没,所以“不能说没有五人的一份功劳”,这才实是求事,恰如其分。

“非”乃极常用的文言虚词,其“没有”义亦为众多辞书所有,却为许多人心中所无,故许多书册皆望文生义,将例句误译为类似译文A。可见即使对极常用字的训释,亦不可掉以轻心。

四、一字之训,有关史实

(1)例句: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2)译文:

A.荆轲拿来地图·捧·着,随即打开地图,全部打开时,匕首出现了。

B.荆轲拿来地图后·献给秦王,秦王打开地图,全部打开时,匕首出现了。

(3)分析:例句中的关键字“奉”,译文A释为“捧”,译文B释为“献”。此二义项课本中皆有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课本注:奉,通“捧”。又“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课本注:奉,献。

“奉”异训,则“发图者”不同:“奉”训“捧”则图未献,发图者当然是“荆轲”了;“奉”训“献”,图既已献,则发图者当然是“秦王”了。这有关一段史实。

众多辞书在解释“图穷匕见”时对“发图者”也说法不一:《辞海》及《现代汉语词典》都说是荆轲展图,《辞源》则明确指出是“秦王展图”,而《汉语大词典》则说“荆轲以燕督亢地图卷七首献于秦王,展图将尽,匕首露”,展图者未明确指出,有歧义。

笔者认为“展图者”是秦王而非荆轲。若是荆轲展图,则原文当表述为“轲既取图,发之,图穷而匕首见”,毋庸再加“奉之”二字。另外,荆轲取图后应即献给秦王,展图实属多此一举,岂不会引起秦王的疑心?这是一。秦王令轲取舞阳所持图是为了审视之。荆轲展图,秦王能允许否?能审视否?这是二。秦王展图于案,图穷匕见,轲攫而取之,岂不比他自己展图于手更为方便迅捷?这是三。故愚以为展图者为秦王,“奉”当训“献”。《战国策》鲍彪注本“发图”前有“秦王”二字。

源于《国策》这段文字的《史记·刺客列传》为:“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司马迁亦训“奉”为“献”(“奏”即“献”),亦以发图者为“秦王”。

“轲既取图奉之”句,《教学参考书(必修)》译为“荆轲拿来地图捧送给秦王”,既训“奉”为“捧”,则“奉之”当译为“捧着它”(“它”指“地图”),不应译为“捧送给秦王”,且以“捧”“送”二字合译“奉”字,增字求解,亦有未当,似亦不明“奉”字之意。可见一字之训,不可不慎!

最后说明两点:

(一)笔者课堂教学采取启发式,对例句关键字的训释及译文的选择,均启发学生分析解决。为节省篇幅,故作以上表述。

(二)本文前三个例句的译文A均录自《教学参考书(必修)》。四个例句的译文B,或为择善而从,或为笔者试译,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乌鸦喝水
竞选宣言
垂头丧气 扬眉吐气
我的表妹
星际飞车王
看杂技表演
夜晚文化广场一角
"一举惊人"的老鼠
朋友的改变
小学生数学日记
芭比娃娃
鼓励
开学第一天
奥运漫游
我该怎么办
提倡节约用水倡议书
教师廉洁从教承诺书
住户承租承诺书
廉政承诺书
世界节水日倡议书
打造安静、高效学习环境倡议书
植树节倡议书
大学勤工助学承诺书
市民环保倡议书
教育局服务公开承诺书
教师廉洁执教承诺书
文明礼貌倡议书
“春风行动”倡议书
广东高校加强环保倡议书
教师师德承诺书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绩效和风险研究
VERS服装专卖店情感体验及互动设计
网友谈“假货多”“维权难”
《乡约》到武乡
315直击电商假货
浅谈室内设计中的构思建立方法
央行降息动了谁的奶酪?
历史城区公共艺术的特色定位与建设思路研究
人民是党永 远的根据地
福州市长杨益民:福州新区建设不等待观望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开幕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碳排放关系
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建设差异化影响了中国经济增长吗
驰骋万里铸造“为尔”梦
马玉臻:带领村民致富的好干部
《背篼》教学设计之一
《新鲜事》教学设计之一
《桂林山水》教案
第十册语文期终练习(5)(6)
太阳
巧妙点拨 读中入境
《写启事》教学设计之一
《葛洲坝工地的夜景》的句法训练
狼牙山五壮士
《背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写启事》教学设计之二
《背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葛洲坝工地的夜景》教学设计之一
小珊迪
长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