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网络空间、交往和身份认同

网络空间、交往和身份认同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网络空间、交往和身份认同

网络空间、交往和身份认同 网络空间、交往和身份认同 网络空间、交往和身份认同 网络空间是在人类面前敞开的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对于网络空间的理解应基于对网际生活现象的描述和分析,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也不例外。其原因是显见的,先有伦理,后有生活,伦理是对生活现象进行思考的结果。尽管网络空间中的生活缤纷斑斓,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对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方式和身份认同等生活形式的描述和分析,从文化和哲学层面把握其要领,并以此作为网络伦理反思的现实前提。

一、网络空间简释

网络空间(cyberspace)一词,又译为电脑空间、赛博空间等,最早由加拿大科学幻想小说家吉布森(William Gibson)(1984)所造,本意是一种能够与人的神经系统相连接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所产生的虚拟空间。10多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空间逐渐变成现实,网络空间的概念也不断得到新的拓展。为了廓清网络空间这一核心概念,本节将简要叙说网络空间的缘起、网络空间的诸定义、网络空间的技术背景和网络文化现象及其理论研究,冀图以此获得关于网络空间及其技术文化背景的唯像认识。

1.网络空间的缘起

在科幻小说领域,吉布森和斯特林(B. Sterling)等人于1980年代中期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赛博朋克"(cyberpunk)运动。1984年,吉布森发表了赛博朋克小说《神经浪游者》(Neuromancer),首次提出了网络空间的概念。吉布森的网络空间的基础是全球电脑网络,他称之为基质(matrix,又译为点阵、矩阵,吉布森赋予它的新意涵为电子交感幻觉世界),人可以通过电极使神经系统与之相连,用意念控制其他事物,并产生各种脱离躯体的交感幻觉。吉布森认为:

"网络空间是成千上万接入网络的人产生的交感幻像……这些幻像是来自每个计算机数据库的数据在人体中再现的结果。"5

显然,吉布森的网络空间是一个人的精神意念完全浸入的人机交感空间。赛博朋克小说的共同之处是,主人公可以将自己的大脑与全世界的电脑网络联通,在高度信息化的神奇灵境里随意漫游。

仅从虚构叙事的角度来看,吉布森笔下赛博朋克的网络空间无疑是魔幻性的,但其意义绝不止于文学领域,其中对人与技术关系的深入探讨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对正在出现的现实的网络空间的理解。赛博朋克的网络空间的基本特点有二6:其一有条理的信息构成了一个非物质的虚拟的空间;其二身体的虚拟化。由此,网络空间被设想为网、基质、逻辑网格(lattices of logic)等由信息构建的场域,此场域虽非物理意义上的场域,却是赛博朋克们可以感知的。

吉布森的网络空间集中体现于其著名的"点阵三部曲"(Matrix Trilogy,亦称"漫生三部曲"(Sprawl Trilogy))《神经浪游者》(Neuromancer,1984)、《数零》(Count Zero,1986)和《蒙娜·丽沙超速档》(Mona Lisa Overdrive,1988)中。吉布森的网络空间有四个特点。其一,脱离了躯体的知觉能够在其中独立存在。吉布森认为,网络空间实际上就是人类知觉的极端简化,人的知觉通过神经电连接而脱离躯体,"飞"入网络空间,寻找和运用各种数据。其二,网络空间可以突破物质束缚,飞越摩天大厦、横穿网格。其三,网络空间由信息构成,这使得有操纵信息能力的人拥有巨大的权力。其四,进入网络空间者可能获得永生。在每部小说的结尾,好几位主人公都放弃了躯体,通过信息存储器,以纯粹的精神形式成为网络空间中的天使。更为激进的是,吉布森笔下的一些赛博朋克实际上是人机合一的电子人(Cyborg)7。

同时期的科幻小说家斯第芬森(Stephenson)笔下的网络空间被称为"变体"(metaverse),为地理空间所阻隔的人们可以用"化身"(avatar)代替他们自身,进行相互交往。在吉布森的网络空间中被弃置的身体,在斯第芬森的网络空间中得到了"保留",当然,这些"化身"并非身体本身,而是在网络空间中用程序建构出的某种较为固定的在线人格(online personality)。

吉布森与斯第芬森的网络空间尽管以幻想的形式出现,但它们在现实的网络空间出现以前引起了人们对网络空间的思考,电子人和"化身"等所昭示的可能性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透过这些未来时态的叙事,人们得以进一步思考主体性、自我、身份、肉体、灵魂等人性的要素在网络空间中可能会发生哪些深刻的变化。无疑,首要的是对网络空间的定义加以更为严格的界定。

2.网络空间诸定义

在较早的网络空间的定义中,受到吉布森等人的科幻小说的影响,想像和抽象性的成分较多。波特(Bolter)提出的逻辑空间较有代表性。他的逻辑空间是"一个抽象的、几何的和数学的场域,程序设计者可以在其中建构数据结构。"8这显然与吉布森描述的基于可感知的抽象数据空间有诸多类似之处,它们都是从电脑技术人员的角度提出来的,或多或少地忽略了计算机网络会成为普及性文化这一事实。

从1980年代末开始,互联网迅速发展,现实的网络空间逐渐形成、不断拓展,一些网络文化的研究者开始对网络空间提出各种定义。1991年,Michael Benikt在他主编的《网络空间:第一步》中指出,尽管成熟的网络空间仍然只是科幻故事或少数人的想像,但它已经在建构之中。他列举了关于网络空间的九种描述式的定义9:

(1) 基于计算机和联网而生成的一个与物质宇宙并行的新宇宙;

(2) 任何接入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计算机可以到达的一个无限的场域;

(3) 一个无所不在又无处可在的世界,一个无物会被忘却,所有的东西都在变化的场域;

(4) 一个公共的精神交感环境,一个流动着数据与谎言、心智与记忆和千万种声音与千万双眼睛的地方,一场可询问、交易,追逐共同的梦想和直接拥有的无形的"音乐会";

(5) 哪里有电子与智慧的交汇,哪里就会形成网络空间的通道,哪里有数据的聚集和存储,哪里就有网络空间的房间,每一幅图象、文字和数字,每添加一次数据、每贡献一份思想,都会增加网络空间的深度;

(6) 通过无数不停歇地工作的视像头,使遥远的地域和面孔,无论当下或恒久、无论真实或虚假,都能召唤在一起出场;

(7) 网络空间使人类的组织变成了有机体:金钱在流动,义务和契约在汇集,人们面对电子界面进入虚拟的空间;

(8) 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发现每一项与个人和组织生活有关的重要信息;

(9) 纯粹的信息王国,对物质世界的信息抽象。

他对网络空间总的描述是:

"一个由计算机支持、联接和生成的多维全球网络,或’虚拟’实在。在这一实在中,每个计算机都是一个窗口,由此所见所闻的对象既非实在的物体,也不一定是实在物体的形像。在形式上,其所涉及的符号或操作,都由数据和纯粹的信息构成。这些信息一部分源于与自然和物质世界相关的运作,而更多的则来自维系人类的科学、艺术、商业和文化活动的巨大信息流。"10

显然,Benikt的定义依然受到了吉布森的影响,并试图调和幻想与现实,因此他的定义仍是一种未来取向的假定。

迈克尔·海姆(Michael Heim)在1993年出版的《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一书中对网络空间的定义是:

"数字信息与人类知觉的结合部,文明的’基质’,在其中银行交换货币(信用)而信息寻访者则在虚拟空间中存储和再现的数据层中航行。网络空间的建筑物也许比实体的建筑物具有更多的维度,而且它们也许会反映出不同的实存规律。网络空间无所不在,你打电话时,到自动取款机取钱时,都能体会到它的存在。电子函件在那里传送,它就像动画片《兔子罗杰》(Roger Rabbit)卡通城似的。"11

迈克尔·海姆的定义意味着网络空间已经垂手可及,他将吉布森笔下可知觉的抽象数据流动与通俗化的虚拟实在的概念相结合,因而,尽管他也在定义中强调语言和数据的电子存储和传输,但虚拟实在与网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

现实的计算机网络在90年代迅速地发展起来了,计算机媒介通信(CMC)和计算机网络通信使交往成为首要的主题。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通信方式使我们自身与他人相关联,利用计算机媒介通信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有别于日常物质世界的空间12。Katie Hafner和John Markoff在1993年出版的《赛博朋克:电脑前沿的违法者和黑客》中,他们这样描述一位进入网络主机的黑客:

"一俟进入计算机网络,他就不再打游戏,而开始操纵真实的机器,执行真实的任务。他可以同时无所在又无处不在。面对计算机屏幕,他能够开启窗口解决问题,获取东西。尽管屏幕上的什物不过是像素的聚散,但还是可以想见它们在某处存在。网络,这个传统地理间隔无法制约的空间,已成为自我控制的天地,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迷将其称为网络空间?13

无疑,在此定义中,虚拟实在不再是主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网际交往。

网际交往与其他交往一样需要践履,以网际交往为内核的网络空间概念的真正的传教士是巴洛(John Perry Barlow)。他是著名的美国电子边疆基金会(EFF)的发起人之一,也是著名的网上社区全球电子链接(the WELL)的董事会成员。他指出:

"因特网及随网络而生之种种现象的功用,在于制造出能够提供互通经验的环境。"14

他强调,人们应该相信计算机的联接的确已经使得网络空间变成了现实,并可以用任意暗示具有空间性的名称相称谓15。他认为,电子通信绝不仅是通信高技术,而已衍生出一个区间──网络空间,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世界和"边疆",它需要一套新的隐喻,呼唤一套新的规则和行为16。巴洛和他的电子前线基金会是网络空间的激进的捍卫者,他们认定网络空间是反地理主权的。这种立场是互联网络发展的结果,网络空间越来越与网际交往相关联,已经成为网络亚文化的生长环境。

网际交往的发展导致了网上虚拟社群的出现,这使得网络空间的概念中虚拟交往空间和社会空间等意涵进一步强化。斯通(A.R.Stone)将网络空间视为一种社会空间,他指出:

"五花八门的电子网络正在形成一种人际互动的模式,它与人们熟知的集会、通信组和罗斯福式的壁炉谈话等类似,是社会空间的一种新形式。我们不妨称之为’虚拟’空间──一种由共识形成的想像中的交往处所。其最近的发展表明,’距离’、’内外’乃至’躯体’等概念都被赋予了新意涵,这种变化往往令人不安。"17

与之类似,在1993年出版的《虚拟社区:电子边疆的家园》一书中,莱恩格尔德(Howard Rheingold)认为网络空间是一个概念空间,通过计算机媒介通信(CMC)技术,文字、人际关系、数据、财富和权力都能在其中得到显现18。

以上网络空间的诸定义的发展表明,网络空间的定义经历了一个由幻像描述而现实概括的过程,人们对网络空间的理解是从不同的维度逐渐展开的。有的将网络空间等同于虚拟实在,有的强调信息的存储和流动,有的从计算机媒介通信(CMC)和计算机联网的角度定义;有的视其为个体的概念空间,有的则突出其社会互动方面。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有二,一是交互性,即网络空间是一个交往空间;二是虚拟性和匿名性,其主要表现是网际身份认同这一网络空间所独有的问题。显然,对网络空间中的网际交往和身份认同问题的讨论,应以对网络技术和网络亚文化的理解为前提。

3.网络的技术背景

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框定了人们的生活,网络空间的技术背景决定了网络空间的一些基本方面,在此扼要简述的是直接影响到人的网际生活形式的信息网络技术。

电信、传媒和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

电信和传媒技术主要包括电报、电话、无线电、广播、电视(有线电视)、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传真等。它们都以电信号或光信号传输信息,主要的技术指标是频率、带宽(单位时间信息传输量)和总频道容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们所提供的主要的通信方式是几乎无延时的(实时)双向一对一声音传输和单向的一对多声像传播。

随着计算机技术升级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得到迅速发展。多媒体网络通信的实质是将图、文、声、数统一转化为数字信号加以传播,传统的电信和传媒技术也可由此纳入网络通信,此即所谓计算机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网络技术的瓶颈是传输线路的带宽,网络传输的速度和需要传输的信息量是一对矛盾:一方面信息量增多会促使网络速度加快,另一方面网络速度加快又会刺激信息传递需求的激增,这就是我们后面将要分析?技术螺旋"。到目前为止,通过互联网主要可以实现实时或非实时一对

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互式文字和静止画面传输,由于没有足够的带宽支持,动态图象的实时交互式传递尚难普及。从交往的角度来看,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以文字为主要媒介的虚拟匿名交往方式。 与虚拟匿名交往有关的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提供虚拟匿名交往,有其技术上的根源。其中尤为重要的技术有:TCP/IP协议,WWW,Telnet,FTP,E-mail,新闻组,BBS,IRC,MUDs和加密技术等。

TCP/IP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是互联网实现不同网络互联的统一标准,也是互联网所采用的数据交换协议的统称。TCP/IP协议采用包交换技术。所谓包交换主要指在通信网络中将信息分割成若干信息包传送。每一个信息包就像一封信,其中有要传送的信息和需要送达的目的地址,此外还有一个代表这个包在整个信息流中的位置的号码。任何包如果丢失或阻塞,可以重新发送。当所有的包都抵达目的地时,它们又会重组还原为完整的信息。TCP/IP协议赋予每一台联网计算机一个独一无二的地址,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该协议与互联网中的任一主机通信,都可以成为互联网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无中心和用户驱动的"网际网路"。所谓开放,即互联网允许任何局域网和计算机的加入,完全不受地域、身份等因素的制约。所谓无中心,是指互联网采用网络整体传播方式而非中心辐射式线路传播,这又进一步使得互联网实行分散化管理和自律管理。所谓用户驱动,是指互联网关键在于用户的共同建构,互联网的价值来自用户的规模,著名?梅特卡夫定律"声称:"网络价值=上网人数的平方"。这些特点使权威机构对互联网的严格控制难以实施。

WWW即万维网。万维网首先是一种客户/服务器结构的交互式自动信息查询系统,用户作为客户方,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运行浏览器软件,该软件就会根据用户的查询条件自动地到各地的万维网服务器上查找信息。其次,万维网使用超文本(hypertext)格式显示信息。所谓超文本格式就是将文字、表格、声音、图象甚至影象等多媒体信息组合起来,并在有关联的信息之间建立联想式的多媒体超级链接(multimia hyperlinks)。这样,每一个进入万维网的人打开任一网页,也就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虚拟超文本网络空间,通过搜索和链接行走其中。

Telnet,FTP,E-mail,新闻组,BBS,IRC,MUDs提供了诸多网际通信和交往形式。Telnet即远程登录,用户利用这一服务可以登录远程计算机。FTP即文件传输协议,利用相关软件可在互联网上传输任何文件。E-mail 即普通人熟知的电子邮件,由于可以随意地化名免费申请这项服务,电子邮件一方面如同一种传输速度极高的传统邮件,能便捷地传送信息,另一方面显然支持匿名通信。新闻组又称邮件组,是一些关于某个主题的公开邮件系统,参与者可以发表意见,同时也能够接受新闻组中其他成员发表的意见。这是一种多对多的非实时交往方式,有些新闻组有信息把关人,但许多是无控制的,一切都由参与者决定。BBS即电子公告牌,是网上的非实时匿名公共留言区,是自由言论的场所,虽一般设有信息把关人,但恐打击参与者的积极性,很少采取强制删除行动。IRC即网络聊天系统,其实质就是实时一对

一、一对多或多对多匿名交谈。MUDs即"多用户地牢",起初是一种实时的在线多人虚幻角色扮演游戏,后又有许多演变为各种社会论坛19。

加密技术对于保护隐私和信息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一般的加密措施由共用密匙和个人密匙组成,当我们向某人发送信息时,可以用他的共用密匙对内容加密,他本人收到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雨中情
夏天的公园
我盼望着这样一个星期天
我种了一头丝瓜
“暖炉”
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
我玩(打)游戏,老妈打(玩)我
如果我有一朵七色花
我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
我的舅舅
二十年后
她关心我
说说我的伤心事
给奶奶的一封信
写给解放军的一封信
健康美食倡议书
创先争优承诺书范文
低碳生活,你我做起,低碳绿色生活倡议书
3月“学雷锋”活动倡议书
“学雷锋,争做文明大学生”倡议书
扶贫帮困助学倡议书
教师廉洁从教承诺书
小车司机承诺书
3.22世界节水节倡议书
核心人员会议规范承诺书
乡镇创先争优承诺书
清明节文明祭祀倡议书
绿色上网承诺书
期末考试班级拒绝作弊承诺书
企业行政正职党性分析材料(耗尽心血的经典之作)
Multisim仿真软件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的应用
论高职机电技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探析
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活动
例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策略
中国大陆学术语境内古希腊音乐研究文献综述
浅谈如何有效把握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
中职语文教材中融入企业优秀文化研究
环境社会学视域下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新课标视野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浅析舞蹈教学中的“口传身授”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
浅谈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浅谈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浅析政府主导下的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
五年级语文插班考试试卷
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
五年级语文竞赛模拟试题
桂林山水
练习3[第九册]
这件事——(习作训练)[第九册]
再见了,亲人(片断)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落花生
夏明翰英勇就义
大自然的语言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案
晏子使楚
第十册基础训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