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逻辑哲学论中的生命观分析

逻辑哲学论中的生命观分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22

逻辑哲学论中的生命观分析

逻辑哲学论中的生命观分析 逻辑哲学论中的生命观分析 逻辑哲学论中的生命观分析

在西方哲学史中,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是一部内容丰富深刻、结构精巧严密的经典性哲学着作,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划界———言说———显示。在阅读理解中,人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怎样尽量符合原意理解和分析它。

对此,维特根斯坦在该书序言中给出了提示:“因此,这本书旨在划出思维的界限,或者更准确地说———不是划出思维的界限,而是划出思想的表达的界限:因为为了划出思维的界限,我们必须能够思维这个界限的两边(因此,我们必须能够思维不能够思维的东西)。 因此,必然地,语言表达是有界限的。

在界限内,语言可以把它说清楚;对界限外的,什么也不能说,因而“必须以沉默待之”。显然,可以言说的界限就是不可以言说的界限。

因此,我们只要确定可以言说———语言表达的界限就行了。所以,“这个界限只能在语言之中划出来”。

我们知道,弗雷格和罗素已经证明,语言表达是借助命题来完成的,真正的问题就在这里:命题何以能够?这就是命题的本质问题。因此,《逻辑哲学论》的前六个问题都围绕这个问题来进行。

②也就是说,“不能够言说的东西的界限”和“不能够言说的东西”都只能通过语言在表达中显示出来。但是,“不能够言说的东西”即所谓“神秘之域”并非由言说决定,它直接显示给我们,正是这个“显示”表明言说必然是有界限的,因此,逻辑命题的全部问题只是它的推论。

对于前者,虽然不可言说,但人们在世界或命题中可以“看”出来;对于后者,则只能显示于人的生命体验中,对此的论述饱含早期维特根斯坦对生命伦理的深刻洞见,使我们得以窥见他的独特的生命伦理观。在言说与显示的关系上,维特根斯坦认为显示是言说的先决条件:命题与事态、图像与原型、思想与实在、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同构———逻辑形式是言说的前提,而逻辑形式只能显示于它们之中;言说能解决的是世界是怎样(How)的问题,传统上也被要求用来解决世界是什么(What)的问题,显示要解决的是世界是那样(That)的“神秘”问题,That是How和What的背景和条件。

《逻辑哲学论》涉及三种显示的方式:一是正确地言说,世界和语言的逻辑形式、可说不可说的界限等都在言说中显示出来;二是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神秘之域———形而上学主体、善恶意志、幸福伦理、绝对价值、人生问题及人生意义、世界意义、世界之存在与对世界之为一有界限的整体的感觉等都通过生命体验显示于人的生活方式中,“解决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途径,是以促使疑难问题消失的方式去生活。生活难以应付这个事实说明,你的生活方式不适合生活的模式,所以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方式。

一旦你的生活方式适应生活的模式,疑难问题就随之消失。”;[2]三是语言批判,逻辑命题的无意义性、理论形态的哲学的不可能性等人对语言的误用显示于语言批判中。

其中,第一和第三种方式的显示在我们用命题描述世界的时候被人们“看”出来,而在第二种方式中体现了维特根斯坦早期的生命伦理观。命题显示命题显示是指某些东西不可言说,但通过言说,在言说的过程或命题———语言和世界———中被人们“看”出来。

如重言式显示它什么也没有说,命题显示它的意义,命题结构显示逻辑形式,能够言说的东西显示言说的界限等。对此,我们不全部列举,仅从几个地方看一下就行了。

命题的意义不可言说而只能显示。“命题显示其意义。

(4.0

2

2)”①205对象结合成的事态决定了命题的意义,“要看出图像的真假,就必须将图像与实在作比较。(2.2

2

3)”①194 如果我们一定要表现逻辑形式,那么我们必须设法使自己连同命题都处于逻辑———世界之外,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例如,假设一个命题A,我们用A1说它的逻辑形式,就必然存在用A2说A1的逻辑形式,然后A

3、A4……无穷倒退。但是,虽然逻辑形式不能被言说,但其并不显示于语言之外,而是显示于语言的运用中,正是通过命题描述实在显示出语言与世界逻辑同构。

因果律和自然律只能被显示。我们知道,因果律是知识可靠性的关键保证。

在西方哲学中,究竟有没有因果律是一个重大问题,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必要假设,尽管我们不能确切知道其是否存在。维特根斯坦承认因果律,但是不能通过论证即言说来表明因果律,他认为:“如果有因果律,我们就可以说:‘有自然律。

’然而,这当然是不可说的,而是显示出来的。(6.

3

6)”①258因果律就显示在命题和世界的关系中,“凡是可以描述的东西,也就可能发生;凡是应为因果律所排除的东西,也就不可能被描述。(6.3

6

2)”①259能被命题描述的就是可能发生的,也就显示出是有因果律的;而如果不具有因果律,那么就不可能发生,也就不能用命题描述。命题能够描述实在显示世界具有因果律。

生命显示生命显示是在语言和世界之外的形而上学主体(语言和世界之内的主体,我们可以称之为经验主体或世界主体,也是言说世界的主体)体验到的生命意义,是生活方式给人的关怀,是人对伦理、美、宗教等的绝对价值的渴望与获得,是使生命值得活下去的全部所在。我们说不清它们是什么,但总能感受其存在;疑虑重重,却总想说它们。

(一)形而上学主体

(二)绝对价值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诚信与善良
《品味时尚》
《隐形的翅膀》
抓住机遇,成就伟岸
不朽的昭君
《品味时尚》
《品味时尚》
弯道超越
品味时尚
《品味时尚》
信他,抑或信己
9年全国Ⅰ卷高考满分作文
《品味时尚》
7年宜昌市中考优秀作文选编
泱泱华夏之见证
境外企业营销中心:拓展进出口渠道新模式
基于关系导向的汽车市场营销模式研究
植入式营销说服机制的符号学阐释
从户外媒体属性谈户外广告的发展策略
绿色通道绿地的设计与维护
论媒介的品牌形象传播
如何增加中国新闻史教学的附加值
半干旱地区高速公路边坡绿化难点分析
处理房地产烂尾项目法律问题思考_法学理论论文(1)
漫谈小区绿化树
宁波市城市行道树选择的探讨
高速公路绿化模式及技术研究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高等教育
灌木在边坡生态防护中的作用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考评改革探析
《司马光》教学设计二(2)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2
《吃水不忘挖井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
《司马光》第二课时教学片段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十一(1)
《司马光》教学设计十一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十一(2)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十(2)
《司马光》教学设计二
《司马光》教学设计四
《司马光》片段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十(1)
《司马光》教学设计四(2)
《司马光》教学设计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