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哲学家哲学思想下的文学观

哲学家哲学思想下的文学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22

哲学家哲学思想下的文学观

哲学家哲学思想下的文学观 哲学家哲学思想下的文学观 哲学家哲学思想下的文学观 更多精品源自课件

一“、感物道情”与“圣贤气象”

正是通过“情”的审美感化上升到“志”之境界。“感物道情”是中国传统诗学观念,从“诗言志”(《尚书》)到“诗缘情而绮靡”(《文赋》)、“感物吟志”(《文心雕龙》),再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诗品序》),都是强调诗歌之“情”的“感物而动”的性质。古代文人认为,诗所表现的“情”是创作主体受外界客体的触发而产生的一种心灵感触,朱熹继承传统诗学思想,在其理学“性情”理论下,形成了自己的“感物道情”的诗学主张。“感物道情”可以说是朱熹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具体来看,诗人所感之物包括自然景物,这是“感物”最主要的内容,在朱熹文论和创作中体现得最为频繁。《诗集传》和《楚辞集注》中,朱熹对作品中的植物、香草作了全面而细致的考察,有时甚至用《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医书中的术语进行考证。所感之物也包括社会事物,尤其是那些不寻常的社会遭遇与社会事件。在这方面,朱熹借鉴司马迁“发愤着书”与韩愈“不平则鸣”等思想,并融入“感物道情”,使其理学思想与文艺批评理论更加圆融,主要体现在《楚辞集注》中他对屈原及其辞赋的评价。从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屈原自己的人生遭遇出发,朱熹得出《离骚》是体现屈原“忠君爱国”之情的结论。“感物道情”的另一方面是“道情”,在朱熹看来,所道之“情”既可抒发愤懑之情,如《楚辞集注》中对《天问》的品评:“屈原放逐,彷徨山泽,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书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懑。”(《楚辞集注》卷三)也可抒写男女相悦之情,如他对《诗经》中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只要“出于正”就会给予客观的评价。当然,另一类诗像《邶风?静女》《卫风?木瓜》《郑风?将仲子》《郑风?有女同车》,朱熹把它们归为“淫奔”之诗,其标准来源于儒家的“思无邪”,也和他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相统一。但朱熹否定的仅仅是不合于“理”的,没有受到“理”的节制的私语,而不是一切正常的情感,所以朱熹认为情感是合理的存在,它是人性的外观,是不应逾越节制的。这对于作为理学家的朱熹来说,实属难得。

(一)《楚辞集注》中的“忠君爱国”之“志”

(二)《诗集传》中的“感物而动”与比、兴手法

朱熹打破了汉唐诸儒在《诗经》研究中穿凿附会地发掘微言大义的框架,恢复其文学性的本来面目。他认为:“古人作诗与今人作诗一般,其间亦有感物道情,吟咏性情,几时尽是讥刺他人?只缘《序》立此例,偏偏要作美刺,将诗人的意思尽穿凿坏了。”(《语类》卷

80)诗歌起于“感物道情”,它所包孕的是一种厚重、深沉、幽微的情感,是“言之所不能尽”的,它要求诗歌要有“自然之音响节奏”与之相辅相成,即声情相配,这就导致诗歌与一般的“文”不同,在形式体制上自有其特色,要通过赋、比、兴,特别是比、兴的手法来表达。因此,朱熹认为:“圣人有法度之言,如《春秋》《书》《礼》是也,一字皆有理。如诗,亦要逐字将理去读,便都碍了。”(《语类》卷

80)解读《诗经》不能像读《春秋》《尚书》《礼记》那样,以读经的方法去探究义理,因为《诗经》作为文学作品,只有在生动感人的形象与意境之中感发兴起的情感,才能领略人生世事之理。《诗集传》中“感”字共出现了二十余次,有“感动”“情欲之感”“感伤闭郁”“忧时感世”“感时物之变”“感时而伤悲”“感风雷之变”等,没有一个不关乎“情”的。实际上,从“物”到“情”的过程也就是体现赋、比、兴等手法的意义的过程。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周南?关雎》)“古人独以为兴于诗者,诗便有感发人底意思。今读之无所感发,正是被诸儒解杀了。死着诗义,兴起人善意不得。”(《语类》卷

80)“物”与“所咏之词”的关系包括感物起兴与托物起兴“,然有两例兴:有取所兴为义者,则以上句形容下句之情思,下句指言上句之事类;有全不取其义者,则但取一二字而已。要之,上句常虚,下句常实,则同也。”[4]因此,朱熹所说的“兴”,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诗歌特质,它能使人“兴起”,让人沉浸于审美愉悦之中,从而感受生命的律动。朱熹论“比”也多有精辟见解“: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集传?周南?螽斯》)“引物为况者,比也。”(《语类》卷

80)他解释《豳风?鸱》第一章说:“比也,为鸟言以自比也……托为鸟之爱巢者,呼鸱而谓之曰:‘鸱鸱,尔既取我之子矣,无更毁我之室也。以我情爱之心,笃厚之意,鬻养此子,诚可怜兮,今既取之,其毒甚矣,况又毁我室乎!’”以鸟之口吻,赋予人之情感,写得生动活泼。朱熹又说:“只因这一件事,又生出一件事,便是感与应。”(《语类》卷

7

2)朱熹对比兴手法的分析源于古代“物感”说的诗学传统。《易传?彖传》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天地万物各种情状,都是相互感应的结果“。天人合一”观念是其哲学基础。在《诗集传》中,“感”是天地万物,“应”是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不论是“比”的“以彼物比此物”(《诗集传?周南?螽斯》),还是“兴”的“虚实感应”,都是其“感物道情”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因此,朱熹《楚辞集注》中以“真诚”为基础的对屈原“忠君爱国”之志的评价,以及《诗集传》中对比兴手法的鉴定,体现了朱熹“感物道情”思想,也体现了朱熹对“浑然一理”(《论语集注》卷二)、“心体浑然”(《孟子集注?或问》卷

1

1)的圣人境界,即“天人合一”的“至乐”境界的追求。在朱熹文学批评体系中,自然万物被赋予人的情感,人也融化于整个自然界中,同时,这种人心之审美体验的“乐”境,又受道德标准的“仁”与真理评价的“(真)诚”之制约,是一种“心统性情之正”的“感物道情”。

二“、涵咏自得”与“诗乐一体”

在朱熹文艺思想中,如何实现“感物道情”,便是“涵泳”,换句话说,“感物道情”“吟咏性情”是朱熹“涵泳”诗学方法的基本内容。“涵泳”一词最早大约见于左思《吴都赋》“涵泳乎其中”[5]。唐李善注曰:“涵,沉也……泳,潜行也。”宋代以后,“涵泳”亦作“涵咏”,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体道明理,达到圣人境界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它要求在“从容中道”的过程中“居敬”“省察”,如程颐和朱子所谓的“涵泳义理”。同时,它也是一种普遍的阅读方法,如朱子所说的“熟读涵泳”。综观朱熹文学思想,不论是体道之“涵泳”,还是读《诗》之“涵泳”,都是指一种人与物合二为

一、在物之中的与物打交道的方式,即“沉浸其中,与之为一,从而取得深入的领会”。其目的也都是要达到“自得”的境界。所谓“自得”,基本意思是“自觉得意”“自在“”自己有所得”。作为美学范畴的“涵咏自得”是指“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把握方式,以及审美主体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是以最终实现对主体生命精神境界的提升为目的的”[6]94。朱熹“涵泳”之目的是为了实现儒家“孔颜乐处”的崇高精神境界。《诗集传序》云“: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涵濡以体之”作为读《诗》方法(或过程)中的一项(或一个环节),“体”与“涵泳”意义相近。朱熹主张通过“格物”以“体”道,“格物”的过程便是“虚心涵泳”“熟读玩味”“豁然贯通“”涵咏自得”的过程。这是朱熹“涵泳”概念所包括的内容,也是“涵泳”作为读书方法的必经程序。其中“,虚心”与老庄的“虚静”、“心斋”、“坐忘”,荀子的“虚壹而静”思想一脉相承;“豁然贯通”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悟”。在“理一分殊”的指导下,朱熹认为文学活动只有经过长久“格物”与专一“涵养,”才能最终获得“了悟”,这也体现了儒、道、佛在朱熹思想中的交汇融通。此外,朱熹主张“诗乐一体”,要求主体在文学活动过程中要把“诗”与“乐”结合起来,反复“玩味”,体会“诗”之“兴起”的本然状态,其实这里的“诗”与“乐”的关系,我们可以泛化为“文”与“音”之关系。所谓“玩味”,是指主体“对人生、社会、历史等方面之‘研习‘’探讨’和对艺术之‘欣赏’以获得对人生意义之理解和领悟”[6]99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春天
自我介绍
小兔子
难实现的小心愿
操场上的笑声
参观科学馆
我的书包
练台拳道
放风争
风的感受
春天来了
广播操比赛
爬灵山
标题:我的同桌
折纸
英语术语的语言学思考
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心理语言学视角下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的积极心理培养
运用格式塔心理美学分析中国传统篆刻的艺术性探讨
白族家具装饰审美
平面设计中的汉字字体的艺术性
广西少数民族岩画艺术特点的现代审美与创新
在英语语言学习中,语法和交际的关系
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分析
英语语言学中的幽默话语研究简述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英语委婉语
如何加强艺术类高校中的民族艺术教育
客家山歌音乐的发展创作手法探讨
蒋大为歌唱艺术风格的研究
钢琴音乐治疗中的美学思维创建的方法
《大自然的启示》范文习作
《大自然的启示》考点练兵 阅读篇
《大自然的启示》美文欣赏 麻雀
《大自然的启示》整体阅读感知
《大自然的启示》趣闻故事
《大自然的启示》作品介绍
《大自然的启示》考点练兵 积累篇
《夜莺的歌声》考点练兵 积累篇
《夜莺的歌声》重难点分析
《夜莺的歌声》重点字词梳理
《夜莺的歌声》老师语录
《大自然的启示》重点问题探究
《大自然的启示》相关链接
《大自然的启示》随堂练习 巩固篇
《夜莺的歌声》作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