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多义词
翻新时间:2023-08-07
探究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多义词
探究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多义词
一、多义词的性质和特征
(一)多义词的性质 多义词众多义项的形成是语言长期发展的结果,是语言的历时演变现象。在国内,自从多义词开始被学者关注以来,关于多义的定义就众说纷纭。现今学术界较认同的界定是指一个词在不改变其读音形式的前提下,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产生于同一基础并且意义之间有密切关联的意义 (二)多义词的特征 1、结构性 多义词的意义从共时角度看,有其自身特 点,这种意义是相对稳定的,也被称为“固定意义”。“固定意义”不是在特殊语境交际中产生的临时用法,而是结构性的。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被单独的挑选出来,不考虑它的指称对象,也不考虑它的使用特点,它仍然具有许多意义,这就是这个词的“自身意义”。每一个多义词在产生之初都首先具有一个“初始意义”,而后由“初始意义”辗转发展出“引申意义”。最后,“初始意义”和那些被稳定下来的“引申意义”共同构成了多义词的词义系统。 2、网络性 多义词的网络性表现为:多义词的所有义项共同组成了相互联系的意义网络。这个义项网络其实是一个范畴,而这个范畴恰好充分体现了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原则。其中多义词的基本义就是这个范畴的“原型”,其他“引申义”义项范畴以家族相似性的方式从“原型”发展而来,并围绕原型义项不断向外扩展,构成一个意义网。边缘义项的抽象程度越高,就越会脱离它的原型。 二、多义词产生的根源 (一)语言的有限性和意义的无限性 语言形式的有限性和意义的无限性无形中奠定了多义词产生的客观基础,决定了多义词产生的必然性,这是语言选择的一种结果。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语音形式作为词语的能指,语义是信息代码化的表述,语义内容为其所指,是对客观世界中的人的意识多角度、多层次的抽象化、概括化的反映,是人脑思维活动的结果。 然而,矛盾也产生了。词的语音形式是有限的,最多也只能由几十个不同的音位组合排列出几百个不同的音节,再由几百个音节变化组合为数量有限的能指。而词语的语义形式却可以是无限的,新事物接连的出现都需要新的词义表达产生。由此,所指的无限和多样性就与能指的有限性发生了矛盾冲突。解决的途径有两个:创造无限多的语言形式,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用一个形式表现不同的交际需要,这就造成两种情形——同音词和多义词。 (二)交际需求导致词语多义 我们认为多义词是说话者为了交际方便而产生的。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的广泛存在表明使用已有词汇延伸出新词义要比创造新词汇容易得多。正如斯波伯和威尔逊所指出的,一种语言中一个新的词汇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是一个缓慢且相对罕见的过程,需要时间在大量的个体中做到协调一致。交际中涉及的较小程度的协调没那么复杂,根据其话语和容易得知的语境信息,我们的语用能力促使我们对说话者想表达的含义形成各种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用已经存在的词汇可以描述的事情,就没有必要使用新词。 三、多义词产生的内在机制 多义词产生的内在机制是指称条件的范畴化特征,即词语的语义范畴特征。词语具有指称功能,因此意义限制条件就是指称条件,每一个指称条件都可以看成是一种认知范畴,也被称为语义特征。词义是语义特征的集合,即指称条件(范畴)的集合。词的功能是能够指称对象,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指称一个对象就激活了对该对象的认知,激活了相关的范畴。 人类的认知能力是多义词发展壮大的助力。每一个多义词在产生之初都是单义的,被称为初始意义(基本义),是人们把对一些事物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用一定的语音形式固定下来,慢慢沉淀到语言使用中,最终形成的语义的具体内容。多义词的初始意义具有各种语义范畴特征,范畴是对一类事物的概括,因此提供了指称符合该范畴对象的可能,这是人的语言高效率的表现,是多义词产生的内在机制。 四、多义词语境的和谐原则 (一)语境观 索绪尔说过:“符号系统是由它们内在的逻辑支配的。”如果语言的作用取决于符号系统的内在逻辑,那所谓的“意义”就有独立于语言外部世界的可能,也就是说,话语可以从其他的话语关系中获得意义。语用学研究的是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如何恰当表达和被准确理解,寻找并建立一系列使话语意义恰当表达和被准确理解的原则或准则。由此可见,语境是词语意义限定的关键。 (二)可及性原则 语境的可及性是一种认知模式。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所有的交际符号理论都以编码模式为基础,因此交际过程被认为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到了20世纪70年代,哲学家PaulGrice和DavidLewis认为交际过程不仅是编码和解码过程,还是发出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过程,提出“推理模式”。他们还认为在表达概念和体现概念的语义表现形式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单纯地增加编码的数量是不能弥补这种差距的,必须通过相关信息推理来解决,推理过程离不开语言形式,以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命题为基础。推理过程从命题出发,解码过程从符号出发,二者并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编码和解码过程只有与推理相结合,才能破译出完整的交际意图。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文章发表了
- 遨游太空
- 花港观鱼
- 外星人国
- 假如
- 泡泡国的忠诚骑士
- 黄梨和苹果
- 奥数也疯狂
- 参观牛津大学
- 美丽的梧桐树
- 国庆七天乐
- 魔幻世界
- 我的爸爸
- 我希望我的房间是……
- 我教奶奶发短信
- “自由”之花朵朵开
- 金融创新和金融危机的关系探析
- 把孩子的童年还给孩子
- 谈档案管理工作在新环境下的创新
- 试论本科水平职教师资培养方案的开发
- 带班员在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 心理素质因素对羽毛球运动员训练的影响
- 浅谈初中地理在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2013―2014学年大学生兼职现状及问题调查
-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 互联网技术改变金融业
- “第三者”的媒介形象分析
- 从陶诗中读懂陶渊明
- 系统管理学视域下对高校班级建设的思考
- 积累运用四(3.4)
- 美丽的南沙群岛
- 积累运用五1
- 积累运用五(口语交际)
- 狼牙山五壮士
- 积累运用四(2)
- 悲壮的一幕
- 读写例话——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的方法。
- 积累运用8第三课时
- 积累运用六训练课
- 积累 运用 六
- 3、古诗两首
- 积累运用六3
- 积累运用五(3.4) (缩写小英雄雨来)
- 积累运用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