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时间词研究综述

时间词研究综述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08

时间词研究综述

摘 要:时间词属于语言中的常用词,一直备受关注。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时间词进行了研究,成果丰硕,尤其在时点时段、时间词的认知、时间词模糊性几个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细致。虽然目前时间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一些新开拓的研究领域今后仍可继续深入研究。

关键词:时间词 时点 时段 认知 模糊

时间词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文化关系非常密切,一百多年来,对于时间词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热点问题。吕叔湘先生、赵元任先生等许多著名语言学家都对时间词的研究非常重视,提出了“时间词”的概念,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后来的学者更是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侧面对时间词进行了研究,研究的著作和论文数量众多,成果丰硕。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间词”概念的提出和界定

陈承泽《国文法草创》中最早对“表时一部之名字”(即表示时间的名词)进行了语义分类,但还未明确提出“时间词”这一术语。

首次明确提出“时间词”这一术语的是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该书第十三章“时间”中专门列出了“时间词”这一小节,对时间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之后不少学者开始关注时间词,对时间词进行了界定和研究。但关于什么是时间词以及时间词的范围,历来众说纷纭。目前对于时间词的界定主要有三种方法:①从语义上来定义时间词;②从语法功能上来定义时间词;③从语义、语法功能两方面相结合来定义时间词。

(一)从语义上来定义时间词的代表主要有吕叔湘先生、丁声树先生、陆俭明先生。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指出:“跟方所词一样,时间词也可以分实指性和称代性两类。”实指性的时间词是“特指日期”(如晋太元中),称代性时间词是“通指日期”(如今天、昨天、明天)。丁声树先生《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将时间词定义为表示时间的词和词组。丁先生指出:“表示时间的词,如‘今天、明天、早晨、中午’,表示时间的词组,如‘上半天、下半天、饭前、饭后、前三年、三年前、三年以前’,都可以叫作‘时间词’。”陆俭明先生《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也把时间词作为一个语义类别。他指出:“本文所说的时间词是指表时间的词语……本文所说的时间词不是一个词类概念。”

(二)从语法功能上来定义时间词的代表主要是朱德熙先生。

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给时间词下的定义为:“时间词是能作‘在’‘到’‘等到’的宾语,并且能用‘这个时候’‘那个时候’指称的体词。”朱先生同时指出时间副词、表示时间长短的数量结构以及“时间、时候、功夫”等对于时间本身命名的词,都不属于时间词。

(三)从语义、语法功能两个方面对时间词下定义的主要有赵元任先生。

赵元任先生《汉语口语语法》中指出:“在语义方面,时间词或者表示从古到今的时间之流上的某一处,如‘周朝’‘一九六七年’,或者表示相对于说话的时间的一个时间,如‘古时候’‘明天’。”在语法功能方面,他认为:时间词“能够放在下面的位置上:在…… 到……”“另一方面,时间词能放在下面的位置上:等到…… 从……V起”。

总的看来,多数学者是从语义角度来定义时间词的:“时间词是表示时间的词或词组”。关于时间词语的范围,时间副词和“时间、时候、功夫”等对时间本身命名的一般名词被排除在外。多数学者认为表示时量的数量结构(如三年、五个月、六天等)属于时间词的范畴,但赵元任先生和朱德熙先生考虑到语法功能的差异,将它们排除在时间词之外。

二、时点、时段的研究

“时点、时段”的研究是“时间词”研究的焦点之一,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时点”与“时段”是从语义上对时间词进行的分类。学术界关于时点、时段的基本观点为:时点是时间里的一个点,表示的是时间的位置,可以回答“什么时候”的提问。如:星期

一、九点钟、今天、去年、隐公元年等。时段是时间里的一段,表示的是时间的长短,可以回答“多长时间”的提问。如:三天、两个月、五年、一会儿、片刻等。

最早提出“时点”和“时段”这两个术语的是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该书认为:实指性时间词(即如晋太元中)和称代性时间词(如将来、今、昔)都是时点;此外还有时段,表时间长短的,或应用年、月、日等单位,上面加定量词或不定量词,如“三年”“数日”;或泛表久暂,如“一会儿、好久、长、久、暂、少、片刻、俄顷、须臾”等等。“时点”和“时段”这两个术语的提出颇具意义,为后来的学者对时点和时段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于时间词的研究具有先导之功。

丁声树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将时间词分为时点和时段两类,并且从语义角度给时点和时段下了明确的定义:“时间词有两种。一种表示什么时候,‘如一九五四年、昨天、星期六下午’,说的是时间的位置,时间的早晚,这是‘时点’。一种表示多少时候,如‘五年、三年、两个钟头’等,说的是时间的长短,时间的久暂,这是‘时段’。”朱德熙先生《语法讲义》也谈到时点、时段的问题:“‘今天、星期

一、三点钟’表示的是‘时点’,即时间的位置,时间的早晚。‘一会儿、半天、两个钟头、两个月、三年’表示的是时量,即时间的长短。”

一些学者进一步指出时点与时段的区别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时间的“基准”。如:文炼先生的《处所、时间和方位》中指出:“时间的位置有人称之为‘时点’,这里所谓的‘点’,不一定是极短的时间,也可能是相当长的时间。时点是相对时段说的,前者说的是根据一定的基准所表达的时间位置,后者则不计基准,只讲时间的长短。”

现代汉语方面,对时点、时段最为系统的研究是李向农先生的专著《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该书对时点、时段的语义及语法功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时点时段的内涵、构成形式、表义功能、有序点段的特征及搭配连用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古代汉语方面,何亮的专著《中古汉语时点时段表达研究》是对中古汉语时点时段的系统研究,该书对中古汉语时点时段的表达形式、句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三、时间词的认知研究

王海棻先生《古汉语时间范畴综说》从古人认知时间的角度出发,指出古人利用观察到的“带有较强规律性和时间性的物事来记述时间”。文中概括了13种记时方式,全面地展示了古人感知时间的途径。

不少论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时间词的隐喻”进行了研究。“隐喻”本来属于修辞学的范畴,新兴的认知语义学将“隐喻观”作为主要观点之一,认为隐喻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如:张焕的《从隐喻认知角度透析汉民族时间词语》指出汉民族为了获得对时间的认识,把“上—下图式”“前—后图式”通过隐喻的方式映射到了抽象的时间概念上。此外,研究时间隐喻的论文还包括:杨艳的《汉语中的时间隐喻》、张燕的《时间隐喻的类型学试析——以汉藏语系语言为例》等。

四、对时间词模糊性的研究

词义的模糊性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模糊性是时间词语义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说“春”与“夏”,“夏”与“冬”这些相邻的季节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一会儿、很久”这些约量时间词究竟表示多长时间,没有精确的规定。对时间词的模糊性进行研究的论著主要包括: 中国www.Lwlm.com 伍铁平先生的《模糊语言学》详细地分析了“过去、现在、将来、早晨、傍晚、夜晚”等时间词的模糊性特点,指出“表示时间的词所表达的是一些外延很难划定的模糊概念,如现在同过去、将来之间不存在一刀切的界限”。

章婷的《汉语时间词模糊语义探究》结合哲学、认知语言学的知识,从语言的思维特征、概念化角度探究模糊时间词的语义特征。章婷、李葆嘉的《汉语时间词的模糊性与精确性之探析》指出汉语时间词具有模糊和精确两套系统,日常生活的绝大多数场合不需要精确性时间词。蒋跃的《时间词的模糊性》分析了时间词模糊性的表现与来由。

五、关于时间词其他角度的研究

(一)对某一类时间词的研究。如:陆俭明先生对时间量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陆先生在《现代汉语时量词说略》中,对41个时间量词进行了逐一分析,辨析了11组同义时间量词;又在《说“年、月、日”》中用分布理论,分析“年、月、日”的不同用法,得出“年、日是量词,月是名词”的结论。沈庶英的《谈约量时间词》、殷志平的《也谈约量时间词》对约量时间词的类别、语义特征、句法特征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二)对时间词表达功能的研究。如:胡培安的博士论文《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与表达功能研究》把时间词语作为一个语义类别,采用从语义到语法的研究方法,从语义出发寻求时间词语的形式表现和功能表现。

(三)对篇章中的时间词语的研究。如:杨同用的博士论文《汉语篇章中的时间范畴研究》从篇章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对现代汉语时制系统有重要影响的时间词语。

(四)对时间词教学的研究。如:周小兵的《谈汉语时间词》具体分析了时点词与时段词的构成方式,并将其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

(五)对时间词的文化研究。如:周光庆的《名词“时”形成发展的哲学意蕴》、《名词“春”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哲学意义》对时间词“时”和“春”的形成、词义引申、词系派生的过程,以及其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对时间的认识与体悟进行了考察。

(六)古汉语时间词的专书和断代的研究。

马丽娟的硕士论文《<左传>时间词语初探》对《左传》中时间词语进行分类,并且分析了时间词语的结构。邓瑞丽的硕士论文《<汉书>时间词研究》对《汉书》中的时间词进行归类,详细地分析了这些时间词的意义与用法。

何亮的专著《中古汉语时点时段表达研究》对中古汉语中时点时段的表达形式、句法功能等进行了细致分析。郭芹纳的《近代汉语中的时间词语》考察了近代汉语中的常用时间词语及其用法。

六、结语

一百多年来,对于时间词的研究可以说是角度多样,成果丰硕。目前对于时间词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分析已经比较细致、充分,一些近年来新开辟的研究领域如时间词的模糊性、时间词的认知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且新的研究视角还在不断开拓,如时间词的表达功能的研究、篇章研究等。

虽然对于时间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一些问题今后仍有待继续深入研究。如:对于时间词的整体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但对于相对时间词、约量时间词等还可继续进行专门研究;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如表达研究、篇章研究等已经产生了一批成果,但进一步地、更深入地研究还可开展;现代汉语时间词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但古汉语时间词的研究成果在数量、研究的深度、研究的视角等方面都相对薄弱,有待研究的问题还比较多。

参考文献: [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4]陆俭明.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

(1). [6]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文炼.处所、时间和方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8]李向农.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8.

[9]何亮.中古汉语时点时段表达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7.

[10]王海棻.古汉语时间范畴词典·古汉语时间范畴综说[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2]张焕.从隐喻认知角度透析汉民族时间词语[J].语文学刊,2004,

(3). [14]张燕.时间隐喻的类型学试析——以汉藏语系语言为例[J].中

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

(5).

[15]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7]章婷,李葆嘉.汉语时间词的模糊性与精确性之探析[J].河南

社会科学,2006,

(4). [19]陆俭明.现代汉语时量词说略[A].语言学论丛第23集[C].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

[20]陆俭明.说“年、月、日”[J].世界汉语教学,1987创刊号. [22]殷志平.也谈约量时间词[J].世界汉语教学,2002,

(4).

[23]胡培安.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与表达功能研究[D].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2005.

[24]杨同用.汉语篇章中的时间范畴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2.

[25]周小兵.谈汉语时间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

(3).

[26]周光庆.名词“春”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哲学意义[J].信阳师

范学院学报,2005,

(4).

[27]周光庆.名词“时”形成发展的哲学意蕴[J].江汉大学学报,

2002,

(4).

[28]马丽娟.《左传》时间词语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9]邓瑞丽.《汉书》时间词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4.

[30]郭芹纳.近代汉语中的时间词语[J].语言研究,1995,

(2).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三国演义》有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
读《皮皮鲁》系列有感
读《一粒种子》有感
读《孟子》有感
读《淘气的年龄》有感
《新二十四孝》读后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悯农(一)》读后感
读《神秘岛》有感
读《匆匆》有感
观《爱心》有感
读《比目鱼的故事》有感
请保护这群可爱的天使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浅论形式美
浅谈爱心教育的艺术
关于包豪斯的色彩空间应用研究
班级动态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美国公立中小学教师终身职及其对我国教师聘任制的启示
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对比中美中小学教育
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
关于建筑中的人像柱起源研究
当阳峪窑,宋代北方民窑的集大成者
浅谈舞台灯光配置
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
为小主人们创造全面发展的乐园
也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论网页设计中的视觉传达
关于史前彩陶与中国书画
《自己去吧》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爷爷和小树》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 自己去吧
人教社小学语文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案
《小竹排在画中游》教案
《画》教案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案
《小小的船》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影子》教案
《小猫种鱼》教案
人教课标版一年级语文上册 口语交际《我们的画》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一组课文第四课《哪座房子最漂亮》
人教版第一册《自己去吧》
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比尾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