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多题连问连答与听读说写训练

多题连问连答与听读说写训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8-08

多题连问连答与听读说写训练

一、“四项全能”——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学的迫切要求

20世纪即将过去,我们已经来到了新世纪、新千年的门口。新世纪将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科技将成为与人们生活,与我们语文教学最为密切相关的领域。信息传播的多媒休、大容量、快节奏,使信息的接受与处理发生深刻变化。人们接受知识来自方方面面,不只局限于本本。大量信息摆在我们面前,有的稍纵即逝,几乎不让人们从容接纳、细细思量。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读的能力、写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要听读说写“四项全能”。同时这也是语文教学自我完善的需要。

听读说写是相对独立的但又有着密切联系的四种语文能力,同属人类交流思想活动的范畴,是同一范畴的不同活动形式。

其一,听读说写都是通过口语或书面语言进行的。听和说是口头语言,读和写是书面语言;听和读是吸收,说和写是表达;吸收是表达的前提,而表达又是吸收的深化,二者相互促进,推移前进。

其二,听读说写都是有一定的思想内容的,都有表达方法、技巧问题。听和读能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陶冶情操,而这些正是学生表达的基础。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感情、认识之后,才可能有表达的要求,才谈得上说和写。因此,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前提,对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而当人们要把自己头脑里形成的思想表达出来时,则无疑又可帮助加深听和读的理解,提高听和读的水平。

听和读是学习别人如何观察,如何表达;说和写是自己练习如何观察,如何表达。听和读可以给说和写提供表达的范例和表达技巧的样板,使学生在表达时有所借鉴,而学生通过说和写的实践,即加深了对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及其作用的认识。

其三,听读说写训练都是以教材为依凭,在课堂上有计划地进行的。现行语文教材的选文,既是教学的范例,是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依据,又是训练听读说写的依凭。编辑同志除了精心挑选文质优美的范文外,还精心设计提示和练习题,其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教材在训练能力方面的作用。同时,听读说写训练虽然有个课内外结合问题,但主要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课堂里进行。

既然听读说写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属,我们就应从重读写,发展为听读说写一齐抓,做到“四项全能”:听能大量听记,读能快速积累,说能现想现说,写能下笔成文。

所谓听能大量听记,就是用耳吸收信息,用脑贮存信息的能力有所突破,解决多听多得的问题。训练学生具有耳听脑记十来个问题的能力,对连续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可不作记录,然后作一次性的回答。

所谓读能快速积累,就是用眼吸收信息,用脑贮存信息的能力有所突破,解决多读多得的问题。一篇课文快速读一两遍后能掌握作者如何围绕中心所写的一连串相关的问题,并做到边学边滚雪球。

所谓说能现想现说,就是口头输出信息能力有所突破,能先想后说,边想边说,不用讲稿说好一席话,用“腹稿”取代文稿,由几小点扩大到一连串相关问题。

所谓写能下笔成文,就是书面输出信息的能力有所突破,半节课能完成一篇言之有物有序的习作,通过“压时增次”解决“害怕写,写不出”的老大难问题。

“四项全能”不只是数量上的变化,而且是实质性的深化。

特点之二:由小进小出发展为大进大出。实践证明学生不仅要能吸收,还要能大量吸收;不仅要能输出,还要能大量输出,这样才能快速充实提高自己。所以强化听读说写四条渠道的功能十分必要,做到听能接受一连串问题,读能掌握一连串问题,说能讲出一连串问题,写能表达一连串问题。

特点之三:由慢进慢出改进为快进快出。采取高效速成的表现形式学习语文,使用语文,改变那种细嚼慢咽,只要学到手不管花多少时间都可以的老观念,使师生在花费较少的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项全能”也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过目入耳能掌握,出口下笔可成章”的才能。这样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更好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统四而一”——开辟四项训练的新途径

实现“四项全能”,不可各自为战,分散兵力,而应“统四而一”,相辅相成。

听读说写四项是相异又是相通的,它们各有独自的特点,又统一于语文科这个整体之中。过去以读写为主,为了落实这两项教学,把每周语文课时划分为阅读课和写作课。现在听读说写一齐抓,决不可把每周有限的课时分割为听的课、读的课、说的课、写的课。能否“统四而一”是搞好四项训练的关键。

(一)用“问题”把四项统一起来

要“统四而一”,首先就要研究四项之间的相关因素,找准四者之间的结合点。

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经过长期探索,用“问题”把听读说写统一起来,是行之有效的。所谓“问题”,就是采用一定的表达方式,表达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内容,也就是课文中一层意思。听人一席话,学习一篇课文,就是接受他人如何围绕中心,说、写一连串相关问题;口头和书面作文,就是根据要求输出自己深思熟虑的一连串相关问题。“四项全能”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吸收与表达一连串相关问题的能力。如《想和做》一文写了以下问题:

一种只会“空想”的人;

一种只会“死做”的人;

评析两种人,突出不动脑筋的害处;

提出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以游泳为例,阐述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归纳怎样才能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联系学校实际,论述学生应学会把二者联系起来;

再次强调开动脑筋。

又如《中国石拱桥》的问题有:石拱桥形式优美;石拱桥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石拱桥的典型赵州桥;又一典型卢沟桥;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和石拱桥的新发展。

再如《荔枝蜜》的问题有:写出事例,解释“我”不喜欢蜜蜂的原因;放下蜜蜂写荔枝树;由荔枝树想到荔枝果;引出荔枝蜜;吃到蜜,对蜜蜂动了向往之情;参观养蜂场;与老梁对话,对比,归纳蜜蜂精神;由物及人,赞农民辛勤劳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蜜蜂。

“言之无物”是长期以来学生在表达中存在的突出弱点。表达“无物”的根子在于吸收“无物”。主宰语文教学几十年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的模式,教师与学生都游离于课文具体内容之外,学生得到的是空空洞洞的“物”。70年代末,加强双基教学,重视字词和分段读讲,扣紧了课文,这是一大进步。但是字词失之过小,像一堆没有组装的机器零件;段落与篇章又失之过大,给学生留下的是大而空的东西。如参观前,参观时,参观后;提出论点,展开论述,总结全文;故事的起因,故事的发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尾之类。

教《想和做》《中国石拱桥》《荔枝蜜》抓住上述一连串相关问题进行,就实在得多,学生受益也就大得多。

(二)组成“听—读—答”训练结构

每课书的一连串相关问题,如何变成学生的能力?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听—读—答(说与写)”去转化。

为了使训练落实,实验班将每周课时划分为学课和习课。学课以接受教材为主,一两节处理一篇,直线前进;习课以运用教材为主,一节处理一两篇,周而复始,螺旋上升。一篇课文先经过学课,然后多次出现在习课上。学而时习,学懂习会。

学课上,听—读—答,先由教师介绍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教材;后让学生口头回答问题,最后由教师精讲教材。

习课上,读—听—答,在学生进一步阅读、熟悉教材基础上教师进行提问,学生快速笔答。

为了加大训练力度,改一问一答为多题连问连答;改开卷为闭卷;改选人作答,为人人必答。教师提问加讲解的内容,加过渡、说明、提示性的话,不讲序号,连缀成“提问文”;学生不抄题目,答案里要反映出题目的要求,一题一节,连缀成“答问文”。

下面以《想和做》为例:

附图{图}

附图{图}

每课书要求掌握的问题可根据学生年级高低、训练时间长短而定。《想和做》定了八九个问题,也可划细些,增至十二三个,也可概括些,减少为五六个。如何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掌握这些问题呢?

一是正面直接提问。如:“文章下笔不是直接提出论点,而是先摆两种人,哪两种人?”(学生作答:文章下笔没有直接提出论点,而是摆出两种人,一种只会“空想”的人,一种只会“死做”的人。)

二是间接提问。如“以游泳为例,阐述想和做的辩证关系”不是直接问如何阐述,而是提出“第6节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开头用了一句设问句,标志着议论的深入,请写出这个设问句”。

三是放到题目里面通过讲题目让学生掌握。如文章最后一节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教师没有问这点,而是把它放到题目里——“文章最后一节再次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文章论述的是想和做两方面,为什么作结时只强调一方面呢?”

通过“听—读—答”,把听读说写统一起来;通过“听—读—答”,使学生吸收与表达一连串相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三、“一举四得”——以较少时间获取最好效果

多题连问连答是一种听读说写四项综合训练形式,必须充分发挥其“一举四得”之效,在每次运作过程中既要重视它的整体功能,又要注意有所侧重。

(一)多题连问,训练大量听记能力

听话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即边收入语言信息(声音符号),边理解语言信息(语言的含意),边储蓄语言信息(理解后经过加工的浓缩信息),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要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必须提高他们的听话的注意力、语义理解力、信息记忆力,尤其是培养提高他们听话的注意力更为关键。

有人进行过调查,人们听话有70%以上变成了“耳旁风”,国外有很多人都在研究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听话的注意力属于听话的态度,受听话的心理因素支配,对听话的效果有直接影响。只有在听的过程中始终专注地倾听,才能准确地接受听话对象的语言信息,才能进一步发挥听的其他功能。

多题连问具有以下特点,大大强化了听的训练。

①不是一题,而是多题,是一连串相关问题,不是单一的题目,题目里还有讲解内容,有过渡、说明、提示性的话,这些都需要一一听清楚,分辨清楚。

②问题只讲一遍,不重复,不板书,听者不作记录,必须认真捕捉语言信息,在辨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编码和贮存,使之尽量保留多些、久些,当需要时再提取,不可边听边丢。

③不是听完就完事。要进行口答和笔答,作“答问文”,并要求独立快速完成。

一位学生在描述答题情景时写道:“……眼睛盯着教师的嘴,耳里听着教师说出的题,手指数着题目多少个,脑子里加工作准备。像打仗,不能有闪失……”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学生专注地听的习惯自然养成,听话能力随之增强。从家长反映的一件事中得到证实:

一天凌晨3点,弟弟来说母亲发了心脏病,正在医院抢救,效果不好要转院。他去借车,要我与妻子在一个地方等候。弟弟走后,我俩都记不得了。正在相互责怪的时候,传来了睡在房里儿子的声音,把他叔叔的话重复了一遍,就连祖母的床号都记得。

同样都是在紧张的情况下听人说话,家长记不得,而这位学生却记得如此清楚,说明经过训练和未经过训练大不一样。我还多次进行比较,差生经过训练的听力可以达到没有经过训练的优生水平。

多题连问,主要是抓住听、训练听,由于读说写的互相辅助,提高了听的效果,同时读说写也得到了训练与提高。

(二)带题看书,训练快速积累的能力

读是摄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既能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提供广博的知识,又能通过间接经验,深化学生感性知识;书面语言和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有着深刻的内在关系,读在培养观念和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也是很大的;读是写的基础,读能武装学生观点,能给主题和素材方面的启示,能提供写作方法的范例,使学生多方面有所得。

读书如此重要,但学生读书效益很低,主要原因是读前无具体要求,读后难以检查。带题读书变微效劳动为高效劳动。

在学课上带题读书。学习一篇新教材,教师没进行讲解,就提出一连串问题要学生读后作答。由于任务具体,学生读起来自然认真,“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和浅尝辄止现象从根本上得到克服。

在习课上再次带题读书。这次是在进一步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的问题由读前提出改到读后提出,因此学生必须全面准备。题目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同时要涉及与此有关的其他课文。学课上多用口答,习课上多用笔答,这样学生必须读得更仔细,更认真。

读书重在积累。今天的学习依赖过去的学习,学习新知识就是以过去知识为基础。我们不能脱离过去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东西,所以必须边学边积累,而不能边学边丢。实验把掌握一连串相关问题作为学习每篇课文的目标,对这些问题学生都经过读、听、思、记、说、写,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学生储备“仓库”里的财富。

(三)多题口答,训练现想现说的能力

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社会建设者应具备的语言修养,同时培养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促进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还有助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

说比听读难度要大,实验安排了初级和高级两个训练层次。初级是多题口答,是教师领着学生走;高级是命题口头作文,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找路、走路。

多题口答,就是训练学生“连题成章”的能力,解决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问题。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腹稿”质量。由过去几小点,扩充为一连串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说话的定向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编码能力也很重要。根据话题的需要,迅速地扩展为内部语言,并对语言进行编码。多题口答就是组织一个个答案,也就是编码训练。要求把问题答对——编码的准确性训练;要求答案里无多余的话——编码的简洁性训练;要求立即完成——编码的敏捷性训练。

语言的表达能力就是将内部语言外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最直接地反映出说话者的水平,决定一席话的最终成功与否。表达能力强不强,与学生是否得到充分实践密切相关。据统计传统方法每个学生平均三节课回答一次提问,上讲台口头作文一个学期平均不到两次。实践机会这么少,自然难以提高。

实验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多题口答,作“答问文”,每周近两次,口头作文平均3周一次。不管哪种形式,都是人人参与当主角。

(四)多题笔答,训练下笔成文能力

写作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训练,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书面表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语文程度、智力因素、思想水平,也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客观效果。

写作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写作是创作,要创作好,必须积累好,模仿好。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要经过一个由积累到模仿到创作的过程。

1.多题笔答,有效积累。

实践证明没有大量的积累,要写出较好的文章是困难的,多题笔答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把每课书的内容最大限度地积累起来。这种积累的特点是:

一多。每课书都提出一连串相关问题,这些问题无所不包,词汇、句式、章法以及各种表达手法、技巧等等,日积月累,稳扎稳打。

二深。每点积累都经过“七过”——听过、读过、想过、议过、记过、说过、写过,深深地印在每人的脑子里,而不是浮光掠影、过眼云烟。

三活。在运用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我们不仅要多积累,还要活积累,“死”的东西积累得再多也无济于事。反对“读死书”,也就是反对“死积累”。要做到这点,只有坚持边实践边积累,为此答题规定,答案不能用一个字、词,而要写一节通顺的文字。如:“课文中的‘我’不大喜欢蜜蜂,是因为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时被蜜蜂刺了一下。书上不是用‘刺’,用的是什么?”老办法只写一个“蜇”字就行,而现在应答:“‘我’小时候掐海棠花时被蜜蜂蜇了一下,所以不大喜欢蜜蜂。‘蜇’与‘刺’意思相近,用‘蜇’比用‘刺’更准确,因为这个字专指蜂蝎等用刺刺人或其他动物。”

正由于多题笔答具有以上特点,它的积累功能很快显现出来。

学生初写议论文,在提出论点部分,往往孤单地提出论点。不到一个学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一二句话扩展到一大段。座谈时他们都说得益于多题笔答。因为多题笔答进行了以下有效积累:

文章下笔先摆出青年中存在的理想和现实矛盾的问题,着重提出三种现象,哪三种现象?针对青年中存在的共同点,提出全文论点,论点是什么?(《理想的阶梯》)

课文用了三节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论题是什么?然后再提论点,论点是什么?(《发问的精神》)

本文提倡节俭,论述节俭对于品德修养的意义。文章用一句假设的错误论调开头,这样下笔有什么好处?在分辨是非,表明浪费问题上我们的主张后提出怎样的论点?(《俭以养德》)

这篇短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评析浪费人生的种种表现,再提出论点。文章列举了哪些表现?论点是什么?(《事业篇》)

2.多题笔答,有效模仿。

模仿是由知识的积累转化为能力的必由之路。学生由不会写作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逐步掌握表达的要领,把范文的表达技能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

模仿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多题笔答通过一次次答题,分别对范文立意的模仿,对章法的模仿,对各种表现手法的模仿,对语言句式的模仿等等。有人认为,学习教材,主要是学习作者的思路,每次教师的连问大都是以作者思路为线索,根据课文的层次顺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从哪里起步,经过哪些,涉及哪些,最后在哪里作结。学生在听题、答题过程中去体验,去模仿,这比教师的“空讲”效果好得多。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千佛山
我的成长故事
给爸爸的一封信
我和小鱼和小鸟
游东营天鹅湖
妈妈的爱
游玉黛湖
角落里的花
游原山
种绿豆
文竹
小猫和蛇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我喜欢
我帮妈妈做家务
社团先进个人申请书
撤诉申请书
房地产开发备案申请书
住房申请书
家庭困难补助金申请书
工作换岗申请书
住房救助申请书范文
复议申请书
公示催告申请书
应聘申请表格的写法
主管护师晋升申请
诉讼保全申请书空白模板
转学申请书
2011年国家助学金申请
实用新型专利请求书
沥青混凝土检测的试验分析
圆钢管混凝土构件抗剪强度计算方法比较
浅议地测在煤矿防治水工作中的作用
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领域研究
变频器工作原理及抗干分析
岩土工程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
杭州市东湖快速路德胜立交桥现浇箱梁模板与支架设计检算
分析热电厂汽轮机异常振动故障
保温装饰一体板在建筑外墙中的应用
试验检测沥青混凝土的研究
基于GEOWAY软件的地理国情普查采集方法和流程探讨
地形测量的新方法刍议
计算机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公路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玻璃幕墙传热系数实验室测试探讨
译文:成功的施工工程合同谈判
18《卖火柴的小女孩》
10《叶欣荣获南丁格尔奖章》
1《桂林山水》
17《少年闰土》
18《灰椋鸟》
(听说训练)《听广播 说新闻》
20《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1《负荆请罪》
(习作训练)《写一处景物》
2《林海》
(听说训练)《电影票应该这样发》
19《劳动的开端》
11《新的跨越》
(习作训练)《写板报稿》
16《老师领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