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9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差异 习俗差异 思维模式 审美观
论文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译者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Nida说 “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西方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如Achilles’ heel、Penelope’s web、a Pandora’s box等。 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翻译时应注意。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Hawkes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 这就把刘姥姥的宗教错认为是基督教了。杨宪益的翻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则更为贴切,更符合刘姥姥的信仰。
1.3 习俗差异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中国人见面寒暄多问“你到哪儿去?”“你干什么去?”。这在英美文化中则属于隐私。他们会想,我去哪里与你无关,别来干涉我的事情。美国人打招呼时,经常说“Hello”,“Hi”,见面时喜欢谈天气、运动等比较中性不容易引起冲突的话题, 如“Lovely weather, isn’tit ”。外国人告别时通常说“bye-bye”或“See you later”,“See you around.”。而中国人却通常说:“慢走”、“走好”。在翻译时应该注意转换成译文的寒暄用语。
在饮食习俗上,中国人热情待人喜欢帮客人布菜,劝客人多吃、多喝,英美人则习惯“Help yourself”。
在家庭关系上,中国人注重的是父子、兄弟的关系。男方的兄弟是亲人,兄弟也叫手足,姐妹则是亲戚,而女方的兄弟姐妹都是亲戚。从称呼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对父系的亲和对母系的疏。叔伯的孩子称为堂兄弟、堂姐妹,而姑姑、舅舅的孩子为表兄弟、表姐妹,姨则更远一层,姨的孩子称为姨兄弟、姨姐妹。而英美人家庭的主要关系是夫妻关系,父母亲的兄弟姐妹不分远近,都是亲戚,统一用uncle、aunt称呼。 "
社会是发展的,习俗也随之变化。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中国家庭结构在简化,随之称呼也在简化,如姑父、姨父现在也被称为叔叔,不再有亲疏远近之分了。
1.4 思维观念的差异
首先,中国人以人为本,以“我”为中心,中国古代的帝王自称“孤”、“寡人”、“朕”。反映在语言上则表现为,中国人喜好采用主动语序,而英语中注重客观事实、人所处的客观环境、所做的事及外在的逻辑关系,常用被动语态。如:
他与此事有关。He is involved in this matter.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environment protection.应该重视环保。
其次,在审美情趣上,中国人爱欢聚一堂,喜欢询问别人的情况,西方人则注重隐私、讨厌嘈杂。中国人喜欢迁往大城市,西方人向往宁静的乡村。中西作家在对美的描述上也有不同。中国人欣赏含蓄内敛的儒雅美,西方人则欣赏强壮野性的外在形体美。
签于以上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的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因此,在翻译时不仅仅要注重语言符号的转换,更要转换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这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耀先.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
[2]马文霞.文化差异与翻译.[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三期.
[3]刘汝荣.试论文化差异与翻译.[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4]沈立文.试析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 [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四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动物的烦恼
- 《喜羊羊与灰太狼戏剧改写(2)》
- 艾笛商店
- 猫和老鼠
- 《龟兔赛跑》续写
- 《龟兔赛跑》后传
-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冰冻枪
- 花公鸡说假话
- 冰屋和草屋
- 《戴脚镣的小花猫》后传
- 布袋熊和万年虫的奇妙历险记
- 小乌龟和小螃蟹
- 白兔妈妈笑了
- 眼睛,鼻子,耳朵和嘴的争吵
- 谁来当老师
- 浅谈建筑装饰企业的管理与发展
- 浅谈思想疏导在来访工作中的运用
- 关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分析和探讨
- 浅析国有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 施工企业已完工未结算的管理
- 决策环境对决策者的影响以及“Profit”法的提倡
- 我国输电线路设施保护现状和管理措施
- 新时期煤炭企业信访工作探讨
- 民营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 长输管道企业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
- 关于基层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 论宽带薪酬在民营中小企业中的应用
- 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相关问题的探讨
- 浅谈项目可行性研究与企业投资效益
- 《草》诗文
- 《老人与苹果树》教学设计
- 《我的小天地》教学设计
- 《草》问题探讨
- 《草》片断赏析
- 《种子》教学设计
- 《谚语三则》教学设计
- 《老人与苹果树》教学设计
- 《草》教学札记
- 《草》教学实录
- 《草》片断赏析
- 《种子》教学设计
- 《交通工具》教学设计
- 《草》教学设计
- 《草》教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