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中新两国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1)论文

中新两国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1)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15

中新两国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1)论文

一、中新商品贸易研究综述 近年来,中新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由此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中新贸易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空间的研究。天津大学汪波教授从定性角度开展了新加坡加强对中国经济的动因分析,他认为根源在于中新两国经济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以及美目欧的经济衰退。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康宁及其研究生韩剑通过对中新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结构的实证分析,指出中新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且保持着产业内垂直贸易的特征;影响中新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社科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王玉主通过对中新贸易结构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指出进出口贸易向少数产品集中是中新贸易最显著的特点。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李毅教授总结了近年来新加坡对华投资在规模、结构及地区分布的积极变化,分析了新加坡对华投资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和存在的隐忧。文章指出,由于近期周边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和两国国内的有利因素,新加坡对华投资的前景令人乐观。

二、中新商品贸易实证分析

1、两国贸易概况 中新经贸合作长足发展,合作的领域日益广泛,合作的机制逐步健全,合作的层次不断提高,合作的内容与各自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日趋紧密。中国成为新加坡第四大贸易伙伴,新加坡成为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第八大外资来源地,位居东盟各国之首。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中新双边贸易额达到266.8亿美元,比1990年的25.32亿美元增长9.54倍,年均增长18.32%,比中国同期全部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速度高0.44个百分点。其中,中国从新加坡进口总额达到139.97亿美元,比1990年的8.57亿美元增长15.32倍,年均增长22.08%;中国向新加坡出口总额达126.9亿美元,比1990年的19.74亿美元增长5.43倍,年均增长14.21%。

随着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世界贸易市场的变化,研究期内的中新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也随之变化,已从原来以农副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为主逐渐转向以工业品和深加工品为主。到了2003年,中新商品贸易的结构如下: 根据表1所示,可以看到:

(1)中新贸易总的集中在第7类、第5类、第3类和第8类商品上。四类商品的贸易比重占到全部贸易额的91.29%。尤其是第7类商品,其比重占到55.79%,是中新贸易的主要商品。

(2)从出口构成看,主要是第7类和第8类。在这两类商品中,中国向新加坡出口主要商品有: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装置设备、服装及衣着附件等,其比重分别为:19.14%、17.87%、11.87%、10.6%。

(3)从进口构成看,主要是第7类、第5类和第3类,三类占的比重达88.62%。具体进口的商品主要有: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石油和石油产品及其有关原料、初级形状的塑料等,其比重分别为:27.27%、14.85%、14.40%、10.88%。

2、中新两国产业内贸易研究 产业内贸易指数是指同产业中双方国家互有不同质的贸易往来,在统计数据上显示同一类同时存在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额,表明在该产业有着互补性的贸易需求,并且越是高位的分类显示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越有说服力。其计算方法如下: 产业内贸易指数=(1-|Xi-Mi|/(Xi+Mi))×100 其中,Xi为中国商品i对某国的出口(FOB),Mi为中国商品i从某国的进口量。

以2002年为例,中新两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75%的商品分别占到中国对新加坡总出口额比重的50.93%、总进口额比重的60.17%。中新两国贸易呈现明显的产业内贸易格局。

此外,中新两国进出口商品中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明显高于初级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且贸易额较大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燃油、氯乙烯聚合物制品、钻机、机床、计算机、轴承、电容器、电阻器、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自行车及其零部件等九大类商品中。

这9个产业中有8个为工业制成品产业。其中,计算机、计算机外围设备及其零部件商品占中国向新加坡出口商品总额的16.8%,从新加坡进口总额的16.36%。

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达99.92%;电容器、电阻器、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占了中新进出口商品总额的15.98%和22.83%,产业内贸易指数平均达到了79.65%。其他具有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商品也主要以电子通讯产品和机电产品为主。

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在要素禀赋、产业特征和居民消费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两国在需求结构上的巨大差距似乎难以形成产业内贸易。例如2000年中国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而新加坡却高达25000美元,新加坡居民消费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超出发达国家,而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还仅是发展中国家水平,但在徐康宁,韩剑的关于中国和新加坡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的结果却显示中新贸易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他们对此现象的解释是: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是贸易和大量利用外资有紧密联系,尤其是以“三来一补”为特征的加工贸易改变了中国的贸易结构,使得中国的制成品出口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其中工业制成品已经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主体,其占出口商品比重已由1980年的40.1%上升到2011年的90%以上。

形成中新产业内贸易格局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新加坡本身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由于新加坡政府积极推动企业公司来华投资,新加坡很多外商投资企业把在中国经过加工的制成品返销到本国进而转销到世界其他国家。

近年来中新两国成立了副总理级的双边合作联委会。确立了高科技、中国企业“走出去”、新方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人才交流与培训等重点合作领域。

目前新加坡已经成为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和第八大外资来源地。2005年中新贸易额达到331.5亿美元,新加坡累计对华实际投资达到277.4亿美元。

由于新加坡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零部件加工业。这种低端的投资产业结构也决定了中新产业内的贸易是以垂直型贸易为主。

3、中国新加坡商品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显性比较优势法表达了一国总出口中某类商品的出口所占比例相对于世界贸易总额中该商品贸易所占比例的大小。本文参照并采用Balassa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Re2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指数及测定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RCAij=(xij/Xi)/(wj/w) 式中:RCAij表示i国j类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i国j类产品的出口额;Xi表示i国所有产品的出口额;wj表示世界各国j类产品的出口总额;W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

根据日本贸易竞争会的结 论,若结果大于2.5,则表明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若结果大于1.25小于2.5,表明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若结果小于0.8,表明出口竞争力较差。 表3显示了中国和新加坡的比较优势所在。

从中可以发现: 中国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即1.252.

5)的是:67章、73章、85章、87章等商品,其中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和车辆及其零附件商品的RCA指数分别达到了4.05282和4.04409,说明中国生产这两个种类的商品竞争力是非常明显的。 而新加坡具有比较优势(即1.25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具有明显的竞争力。

中国在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杂项制品类商品上的优势明显,尽管RCA指数一直下降,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优势。而新加坡在这两类劳动密集型商品上的RCA指数均小于1,竞争力较低。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和新加坡在自然条件、劳动力和资本等自然禀赋上存在明显差异,与赫克歇尔,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论观点相吻合。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中国相对于新加坡有比较优势,但是在世界市场上很难占据优势。

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属于资源密集型的国家,虽然中国资源丰富,但是 中国对资源的利用率却很低,资源的大能耗使这类产品的成本太高,进而失去比较优势。 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和新加坡各自具有不同的竞争力。

新加坡在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类商品上的RCA指数都大于1,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中国在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类商品上的竞争优势较弱。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作为一个特殊的后起发展中大国,现阶段的比较优势呈现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一方面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上仍保持明显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在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上的竞争力逐步增强,初步实现了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而新加坡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制成品上。

三、综合分析中新两国贸易状况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首先,新加坡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在东盟内最大的贸易伙伴,超过经济总量规模较大的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新双边贸易的互补不仅包括由于要素禀赋差异所形成的产业间互补。更重要是包括以制成品为主的产业内互补。

与产业间互补相比,产业内互补更能促进中新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出口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如在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的双边贸易中,中国主要从新加坡进口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对新加坡出口加工后的最终产品。所以,两国之间的产业内分工属于垂直型的产业内分工,中国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低端环节。

因此,今后中国应主动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实施动态比较优势战略,除了要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外,还要为未来比较优势的进一步转移作超前的准备,增加对高技术产业的投入和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争在未来有更多的产业及其产品逐步加入到较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中。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第一次骑自行车
地震中的感动
安全在心中
我爱我老妈
在记忆中重逢
难忘的事故
地震中的感受
我赢了
地震无情人有情
迎新春
童年•小院•公鸡
大爱无言——地震中的感动
地震中的感动
五(4)“惊魂”
地震有感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预测及其应用
高压电缆线路运行综合监控技术探究
变电运行事故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探究
电网安全运行的应急机制构建研究
东北之窗多元大连
高压输电线路雷击故障诊断与识别研究
“十三五”时期深化我国城市新能源试点示范的规划思考
变电运行中电流互感器的运用浅析
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的应用分析
小型升压站电气主接线优化
浅析配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北京市朝阳区粪便消纳处理站环保新举措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刍议
探讨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
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
a o e 教案设计二(第一课时)
入学教育教案设计1
入学教育教案设计五
a o e 教案设计三
01汉语拼音(aoe)之教材分析
《a o e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材说明
给一年级家长的信(一)呼唤 入学教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简介
a o e课文内容教材
入学教育教案设计三
入学教育教案设计四──听话·说话
入学教育教案设计二
入学教育之教材分析
给一年级家长的信(三)感谢配合 入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