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CAFTA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的对外引资竞争发展趋势分析(1)论文

CAFTA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的对外引资竞争发展趋势分析(1)论文

近年来,亚洲新兴发展中地区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地,而CAFTA又是亚洲实际利用和吸引FDI最多的区域。其中两个主要的外资接受方——中国与东盟,在吸引外资方面存在一直存在激烈的竞争。

【论文摘要】 近年来全球国际直接投资蓬勃增长。随着大量外资流向亚洲新兴发展国家,CAFTA的引资效应也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这种情况可能会对中国与东盟(区内两个最大引资经济体)引资竞争产生影响。

文章比较了中国与东盟的对外引资现状和特点,结合全球FDI趋势和CAFTA对外引资效应,探讨中国与东盟的对外引资竞争发展趋势。 【论文关键词】 FDI CAFTA 引资竞争

一、中国与东盟引资竞争现状分析

1、中国与东盟国家吸引外资竞争的发展阶段。根据双方引资规模的总体走势,分为四个阶段(见图

1)。

(1)1985—1992年,东盟在引资竞争中处于上峰。这一时期东盟作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重要地区,市场逐步开放,投资环境较好。

而中国还处于引资试探阶段,投资领域限制严格,市场开放程度不足,吸引外资能力较差。

(2)1993—1996年,中国引资实力上涨,双方引资竞争不相上下。1992年以后,我国市场扩大开放,投资限制逐步取消,引发了新一轮投资高潮。

该时期我国引资竞争实力不断上涨,引资速度增长较快,外资实际进入量年均200亿美元以上,1996年达402亿美元。东盟依靠单一市场保持相对的引资竞争优势,但FDI快速增长蕴涵了不稳定因素。

(3)1997—2002年,双方引资实力的质变期。中国吸引外资超过东盟,并且保持稳定的比较优势。

这段时期内,金融危机和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愈演愈烈的引资竞争导致东盟FDI持续下降。而我国FDI却一直快速扩张,1997—2002年FDI流入量保持在400亿美元以上;特别是2001年全球外商投资大幅度下降,而我国实际吸引外资却呈上升趋势;2002年加入WTO后,引资竞争力急剧提高,外资流入量达523亿美元,是东盟的3.7倍。

(4)2003—2006年,中国始终保持引资竞争的比较优势,同时东盟引资实力逐渐增强。2003年以来,随着直接投资市场进一步开放,中国引资竞争实力达到鼎盛。

但2006年中国FDI流入量与往年相比出现小幅下降。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逐渐走出阴影,FDI投资总量逐渐回升。

特别是CAFTA启动后,东盟各国更加注重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资,2005年FDI流入量达81亿美元,至2006年东盟累计吸引外资达450亿美元,上升势头十分强劲。 中国与东盟为对外引资所进行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各自为改善投资环境所做的努力上,国际产业资本根据双方投资环境的优劣消长进行分配和移动。

东盟最初由于区位优势凸现,市场经济比较成熟,吸引外资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后来随着区内动荡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生产成本的提高,作为东道国的相对吸引力下降,比较优势逐渐丧失。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更加开放,投资环境日渐完善,实际引资能力也就相应增强。

2、中国与东盟的引资结构比较。通过表1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同作为自由贸易区内的外商投资吸收国,主要引资来源地、政府引资政策战略、现阶段主要外商投资领域和重点引资领域均相同或相似。

并且目前双方都采取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地位以及工业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同一层次。这些方面存在的相似性导致流入CAFTA的FDI在中国与东盟之间此消彼长。

基于目前双方都依靠利用更多的外资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那么争夺外资不可避免,而且这种引资竞争还将长期存在。表1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引资结构比较 外资结构 中国 东盟 主要引资来源地 港澳台地区、日本、美国、欧盟、新加坡 港台地区、欧盟、日本、美国、东盟内部 投资结构 制造业为主,服务领域投资比重上升 制造业为主,金融业次之,服务业投资扩大 引资战略 修订和调整投资政策,提高引资质量 放宽外资投资限制的政策和措施 热点引资领域 电信、保险等服务业 电信、保险、金融、贸易等服务业

二、CAFTA的区外投资趋势

1、全球FDI的新趋势。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连续三年增长,达1306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8%。

流入发达国家的FDI达8570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了45%;流入发展中国家达到3790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21%,其中亚洲发展中地区吸收了2600亿美元直接投资,占流入发展中国家总量三分之二以上。 虽然全球FDI流向的主流仍是发达国家,但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在逐渐增加。

目前全球对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等资源旺盛需求,跨国公司侧重于投资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的重点开始从传统地区转向一些新兴发展国家和地区,未来CAFTA的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2、CAFTA的引资效应。CAFTA引资效应的机制是:自贸区的建立—区内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区内投资经营的成本下降(区外企业投资成本相对上升)—区内投资环境改善,盈利机会增多—对本区域投资的增加。

(1)自贸区将形成一个拥有18亿人口、近2万亿美元GDP、1.2万亿美元贸易量的统一大市场经济区。增加投资管理透明度等优惠措施减少了区内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投资风险。

扩大开放市场领域和现实的、强有力的投资环境承诺的实现,都会增强整个区域对国际投资的吸引力。

(2)成员国可以通过整合区内关联高的产业,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降低中间产品交易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这有助于调整区内投资格局的和增加区外对区内投资。

(3)实施关税政策和原产地制度,客观上增加了贸易壁垒避规型FDI的流入。区外欧美日等其他国家投资者为绕过贸易壁垒,只有进行防御性进口替代投资、理性投资和重组性投资。

例如在区内进行直接投资,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2006年,CAFTA及其《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未来区内金融领域的协调和合作,将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的流入。

3、CAFTA开放的投资环境。自贸区已经具有低成本的熟练劳动力、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优惠的外资政策、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以及相对稳定安全的政治社会环境。

CAFTA各国市场对外开放度普遍较高,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文莱、缅甸2005年的对外开放度都超过了100%。研究表明,各地区市场化水平越高,吸引的FDI越多;区域的开放程度越高,吸引的FDI越多。

随着全球FDI持续增长和CAFTA建设的加快,区内各国日益开放的投资环境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区外投资者。这种趋势将加速整个区域内的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与东盟的引资竞争产生更大影响。

三、中国与东盟更加激烈的引资竞争趋势分析

1、全球范围内引资竞争普遍,跨国公司在亚洲的投资对象多元化。2006年全球亚洲以外发展中地区吸引外资能力增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FDI达840亿美元,非洲吸收外资几乎是两年前的两倍,达360亿美元,而流入亚洲发展中地区的FDI出现分流化趋势。

南亚、东亚、西亚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总体保持继续增长,而且跨国公司为减少投资成本和规避因贸易条件恶化引起的投资风险,倾向选择“中国加一”(China+1)投资组合方式,在向中国投资的同时,也在印度、越南、泰国等其他亚洲国家投资。

2、主要投资国在华投资比重下降,在东盟投资比重上升。2006年日本对华投资热开始减退,实际投资额比上年减少了29.6%,对华投资比重减至12%。

今年1—9月原欧盟十五国对华投资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30.93%,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7.69%。美国实际对华投资金额从2003年起连续3年下滑,到今年1—9月同比再降2.88%。

发达国家在减少对中国投资的同时,开始将投资转移到东南亚。2005年美国对东盟的投资为87亿多美元,比上一年同期增加123%。

3、东盟国家间引资竞争的对象转向区外非东盟国家。由于东盟国家经济结构类似,“大多数国家和经济发展状态上跟印度尼西亚相似,因此都依赖外部的信贷、援助、和投资。

” 因而一直存在激烈的引资竞争。CAFTA启动后,贸易壁垒的降低促使东盟国家更倾向于出口,相互直接投资相对减少。

中国多数地区的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减弱,跨国公司对拥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的东盟新兴发展国家的投资大幅增长,致使东盟国家间的引资竞争转向与非东盟国家的引资竞争。

4、中国的投资环境优势面临东盟的挑战。现阶段,中国凭借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网络、潜在的极大消费市场等优势,成为跨国公司最愿意投资的国家。

但这种优势不具有绝对压倒性。近年来东盟国家一直在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不断调整引资政策、加大引资力度、放宽外资准入、加强投资促进工作,一些国家已经形成具备一定竞争力和投资环境优势,挑战中国的引资竞争优势地位。

对于中国而言,及时调整引资政策、进一步鼓励投资、并适时增加市场准入、增加透明度和改善投资环境以提升引资竞争力就显得十分必要。

四、结语 中国要想提高引资竞争力,一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改善投资环境,留住和吸引更多的外资;另一方面应该正确看待与东盟的引资竞争关系。尽量避免和激化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共同营造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和区内与区外共享投资利益的良性竞争,由合作、竞争走向双赢。

目前中国和东盟在引资方面的竞争正在发生由量到质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只是暂时处于优势地位,今后将要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引资竞争。

在 CAFTA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将在一个更广阔的区域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整合资源、强化优势。 【参考文献】 殷醒民:技术扩散效应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陈霜华:21世纪的10+3区域经济合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叶辅靖:走向FTA[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铅笔和橡皮的故事
教室
为班级做件事
难忘的照片
慰问信
森豪庭野景
我的建议
早雾
一个睡觉不老实的人
假如我是齐天大圣孙悟空
我笑了
我们的学校
我们的教室
可爱的小狗-----“小白”
学游泳
俄罗斯大型石油公司的“外交政策”(1)论文
浅析中美贸易摩擦(1)论文
浅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1)论文
外贸函电中间接言语行为的礼貌性(1)论文
中国屡遭反倾销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1)论文
服务贸易全球发展态势及我国发展方向探究(1)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现状分析(1)论文
出口信用保险,助推中小企业出口业务(1)论文
对当前我国贸易顺差现象的分析(1)论文
国际贸易与国际劳工标准关联之争(1)论文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1)论文
非周期性危机中我国外贸企业的应对机制(1)论文
浅析涉外商务谈判中冲突的应对技巧(1)论文
多方努力积极促进新疆对中亚五国的贸易(1)论文
浅析浮动汇率制对外贸企业的影响(1)论文
《植物妈妈有办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奇石》探究活动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案例及点评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