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变化和波动情况的经验分析(1)论文_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变化和波动情况的经验分析(1)论文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变化和波动情况的经验分析(1)论文

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变化和波动情况的经验分析(1)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1

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变化和波动情况的经验分析(1)论文

【论文摘要】 本文在联合国统计司Comtrade数据库的基础上对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变化和波动情况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发现:

(1)从1992年~2006年,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和制成品贸易条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化;

(2)对贸易条件波动性分阶段考察的结果表明,在中国加入WTO前后,中国同韩国不管是整体贸易条件还是分类商品贸易条件,其波动性都是显著下降的;

(3)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波动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而减小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关键在于减小高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波动。 【论文关键词】 中国 韩国 贸易条件 波动性

一、引言 中国与韩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双边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1992年,双边的贸易额只有50.3亿美元,在2005年,双边的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119.3亿美元的新高,2007年双边的贸易额达到1599.0亿美元,是1992年的31倍多,15年年均增长26%,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额的7.4%,同时韩国也成为中国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

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已成为韩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是韩国第一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那么,贸易利益在中国与韩国之间究竟如何分配?也就是说中国同韩国的贸易条件究竟如何?这应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贸易条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其长期趋势的变化情况;二是其波动性(volatility)。并且Blattman、Hwang和Williamson 对不同类型国家贸易条件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还发现,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条件的波动相对其长期趋势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更重要,也更值得关注。

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中国贸易条件的关注也主要集中在其长期变化趋势的研究上,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有:赵玉敏、郭培兴和王婷、林丽和张素芳、黄满盈等。最近,关于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

黄满盈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从进出口商品结构角度和国别角度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波动性进行了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关于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还是波动情况,国内学者都还尚未涉足。

一方面由于韩国在中国对外贸易当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又由于韩国是中国的重要近邻,因此对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和波动情况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联合国统计司Comtrade数据库的基础上对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变化和波动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

二、数据说明 由于中国与韩国的经贸关系自1992年以来才开始迅速发展,因此本文也重点分析自1992年以来中国同韩国的贸易条件。本文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SITC)第2版4分位数的基础上,根据Lall对进出口商品的分类,共选择初级产品145种、资源型制成品196种、低技术产品161种、中技术产品200种、高技术产品66种。

为了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所有的原始数据(1992年~2006年)都来自联合国统计司Comtrade数据库(http://www.un.org/Depts/unsd/index.html)。另外,为了反映观测期内进出口数量变动在价格指数构成中的作用,本文在计算进出口价格指数时均采用帕氏公式(Paasche formula)。

三、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变化情况的经验分析 1.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变化情况 如图1所示,从1992年~2006年,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出现了小幅下降,2006年与1992年相比下降了2.6%。从1992年~1994年,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大幅上升,并在1994年达到历史的最高点,这很大程度上与当年的外汇体制改革有关,人民币汇率的大幅贬值一方面增强了中国商品特别是制成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同时有效遏制了进口的增长,从而降低了进口商品的价格。

但汇率调整的影响是有限的,也是暂时的,在1995年,随着进口价格的大幅反弹,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快速回落。在1996年,由于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大幅改善,带动了整体贸易条件的大幅反弹。

1997年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大幅下降。此后,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基本上呈振荡走低的趋势,并在2011年达到历史的最低点。

不过,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在2005年和2006年,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连续两年出现了反弹。 资料来源:本文计算整理 2.中国同韩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变化情况 如图2所示,从1992年~2006年,中国同韩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2006年与1992年相比下降了8.9%。

在1992年~2006年间,中国同韩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在大多年份都小于100,也就是说,在大多年份中国同韩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都比基期(2000年)要差。在1996年,中国同韩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达到历史的最高值,这主要是由于当年初级产品出口价格的大幅上升所造成的。

在1998年和1999年,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同韩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只是略微大于90。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自2011年以来,中国同韩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连续下降,并在2006年下降到历史的最低点,这主要是由于初级产品的进口价格大幅上升所造成的。

资料来源:本文计算整理 3.中国同韩国的制成品贸易条件变化情况 如图3所示,从1992年~2006年,中国同韩国的整体制成品贸易条件出现了小幅的下降,2006年与1992年相比下降了1.9%,其中低技术制成品与中技术产品的贸易条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而资源型制成品与高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从1992年~1994年,中国同韩国的整体制成品贸易条件不断上升,并在1994年达到历史的最高点,此后基本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并在2011年达到一个相对的低点,在2005年和2006年虽然出现了一定的反弹,但幅度非常小。

中国同韩国的高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在1992年~1994年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都大于175,并且不断上升,在1994年达到历史的最高点,此后呈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在2006年由于高技术制成品进口价格的大幅上升,导致高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大幅下降,并达到历史的最低点。中国同韩国的中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在1998年以前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并在1998年达到一个相对的高点,此后出现了一定的下降,但自2003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特别在2006年,由于中技术制成品进口价格的大幅下降,从而使中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大幅上升,2006年与2005年相比上升了50%,达到历史的最高点。

在此,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国同韩国的资源型制成品贸易条件自1996年以来、低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自1994年以来都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特别自2003年以来,下降幅度非常明显。

四、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情况的经验分析 1.理论模型:贸易条件的分解 关于贸易条件的波动,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方面,不同类别的进出口商品(比如初级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由于其产品特征和国际市场结构的不同,其贸易条件的波动将会不一样,我们把由不同类别进出口商品贸易条件波动引起的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称为“分类商品价格”效应;另一方面,不同类别商品相对出口价格或相对进口价格的波动(比如初级产品相对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价格或进口价格)也会对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产生影响,我们把这种效应称为“相对商品价格”效应。

下面,我们将根据这一思想来对贸易条件进行分解。 用px表示整体出口价格指数的对数,那么,

(1) 其中,pix表示i类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对数,pp、rb、lt、mt及ht分别表示初级商品、资源型制成品、低技术产品、中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αix表示i类出口商品在全部出口当中所占的份额,并且。

同样,用pm表示整体进口价格指数的对数,那么,

(2) 其中,pim表示i类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对数。αim表示i类进口商品在全部进口当中所占的份额,并且。 用

(1)式减去

(2)式便得到贸易条件的对数,

(3) 根据前面对“分类商品价格”成分和“相对商品价格”成分的定义,通过对

(3)式进行代数变换,我们可以把贸易条件表示成这二者之和,但是,表示形式并不惟一。这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这样考虑,为了把这些“分类商品价格”成分加总到整体贸易条件当中,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权重,既可以采用出口份额作为权重也可以采用进口份额作为权重。

所以,对

(3)式可以有两类分解方法,一类采用出口份额作为“分类商品价格”成分的权重,另一类采用进口份额作为“分类商品价格”成分的权重。另外,对每一类分解方法,表示形式也不惟一。

这是因为对“相对商品价格”成分,我们需要选择一种商品作为基准商品,这有五种选择,所以对每一类分解方法,就有五种表示形式。在此,限于篇幅,我们仅列出每一类分解方法的一种表示形式。

(4)

(4)式右边的前5项表示的是“分类商品价格”成分,分别表示的是不同类别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后面的4项表示的是“相对商品价格”成分,分别表示资源型制成品、低技术产品、中技术产品及高技术产品相对初级产品的进口价格。

(5)

(5)式右边的前5项表示的仍是“分类商品价格”成分,不同

(4)式的是用进口份额做了权重;后面的4项表示的仍是“相对商品价格”成分,与

(4)式不同的是,这4项分别表示的是资源型制成品、低技术产品、中技术产品及高技术产品相对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而不是相对进口价格。 2.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波动性 在对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原因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中国同韩国整体贸易条件及分类商品贸易条件的波动性。

在计算各种贸易条件的波动性时,均采用它们年度增长率的标准差来计算,这一方面是因为贸易条件的短期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相对其长期趋势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单位根的出现。实际当中,Razin、Baxter和Kouparitsas对贸易条件波动性的测算也都是这样处理的。

具体的计算结果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样本数据本文计算 从1992年~2006年,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年均波动10.6%,其中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波动大于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年均波动13.0%;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波动小于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年均波动9.9%。

所有分类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波动都大于整体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波动,其中资源型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波动稍大,年均波动分别为19.2%和20.0%;低技术制成品和中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波动稍小,年均波动分别为16.0%和17.0%。 如果以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为分界,把整个时期分为两个阶段来考察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在两个不同的阶段,中国同韩国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波动性都有很大程度的下降。

在制成品内部,除了中技术制成品,资源型制成品、低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波动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总的来说,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波动在前后两个阶段是有显著差异的,即加入WTO之前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波动大于加入WTO之后贸易条件的波动。

3.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原因分析 在此,我们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来对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前面的分析,对贸易条件的分解共有两类分解方法10种表示形式,而选择哪一类分解方法哪一种表示形式并无优劣之分。

在此,本文选择

(4)式和

(5)式对中国同韩国的贸易条件进行分解。分解时,式子的右边共有9个方差项和36个协方差项,这些协方差项对整体贸易条件方差的影响很小,忽略它们并不影响文章的主要结论,实际当中,Baxter和Kouparitsas对贸易条件的方差分解、Rogers和Jenkins)对真实汇率的方差分解也都是这样处理的。

具体的分解结果见表2。 中国同韩国的贸易条件根据

(4)式和

(5)式分解的结果一致,即“分类商品价格”成分的波动在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波动当中起主导作用。根据

(4)式的分解结果,在“分类商品价格”成分当中,αmtx(pmtx-pmtm)和αhtx(phtx-phtm)的波动对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影响较大,这二者可以解释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35%,结合表1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方面是由于αmtx和αhtx比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波动较大引起的;在“相对商品价格”成分当中,(αmtx-αmtm)(pmtm-pppm)的波动对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影响较大,可以解释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14%,这主要是由于αmtx-αmtm较大引起的。根据

(5)式的分解结果,在“分类商品价格”成分当中,αmtm(pmtx-pmtm)和αhtm(phtx-phtm)的波动对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影响较大,这二者可以解释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59%,这一方面是由于αmtm和αhtm比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波动较大引起的;在“相对商品价格”成分当中,(αmtx-αmtm)(pmtx-pppx)的波动对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影响较大,可以解释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10%,这主要是由于αmtx-αmtm较大引起的。 资料来源:根据样本数据本文计算 总之,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波动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中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在中国同韩国进出口贸易当中所占的份额较大、中国同韩国中技术制成品贸易的不平衡(出口远小于进口),以及高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的较大波动。

五、减小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对策建议 在影响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因素当中,中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在中国同韩国进出口贸易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正是中国同韩国贸易结构升级的一个表现。中国同韩国中技术制成品贸易的逆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比较大,这与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大量的中技术制成品需要进口,从韩国进口量比较大的如化学产品、钢材、交通运输设备、机械制造设备等。

不过,一个可喜的现象是,随着中国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从韩国进口的中技术产品不断减少,出口到韩国的中技术产品不断增加,同韩国的中技术产品贸易逆差也不断减小。 因此,减小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关键在于减小高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波动,这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首先,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减小对国外高技术产品的依赖。2007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额为6952亿美元,占总贸易额的32%,但其中的90%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完成的。

高新技术产品大量加工贸易的存在,一方面增大了对国外进口原料的依赖;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处于高新技术产品产业链的末端,附加值不高,因而大量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又会压低世界出口价格。另外,由于大量的高技术产品贸易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而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也会恶化中国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条件。

其次,政府应切实采取有效的财政金融政策,促进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最后,采取市场多元化战略,防止高技术产品贸易对某个或某几个国家的过分依赖。

2007年1月~9月,中国对韩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5亿美元,占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3.5%,是中国的第六大出口市场;从韩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口275亿美元,占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的13.2%,是中国的第四大进口来源地。我们应加强同印度、墨西哥、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国家的高技术产品贸易,减小对美国、日本、欧盟、东盟和韩国等传统市场的过分依赖。

参考文献: 黄满盈: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研究[J].世界经济,2008

(1

2) 黄满盈:中国贸易条件实证分析[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林丽张素芳:1994年~2002年中国贸易条件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

(1

1) 赵玉敏郭培兴王婷:总体趋于恶化——中国贸易条件变化趋势分析[J].国际贸易,2002

(7)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雪孩子》故事梗概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开国大典》观后感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9)
名著故事梗概
《灯光》梗概
《开国大典》观后感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10)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
《开国大典》观后感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开国大典》观后感(5)
《开国大典》观后感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6)
《开国大典》观后感
建筑工程师述职报告
助理工程师职称评定述职报告
工程部文员转正申请书
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定述职报告
物业公司项目经理转正工作总结
建筑公司工程部经理年终述职报告
土建工程师述职报告
煤矿通风技术员述职报告
2010年度工程总监述职报告
建筑工程项目部经理述职报告
某公司技术总工述职报告
工程项目经理部质量管理工作述职报告
总监理工程师2010年个人述职报告
建筑公司工程部经理述职报告
助理工程师转正申请
《要下雨了》随堂练习:提高篇
《要下雨了》考点练兵:积累篇
《要下雨了》整体阅读感知
《要下雨了》相关资料
《要下雨了》教学重点
《要下雨了》教学难点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一
《要下雨了》写作指导
《要下雨了》教学目标
《要下雨了》重点问题探究
《要下雨了》重点字词梳理
《要下雨了》考点练兵:阅读篇
《要下雨了》重点字词的意思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二
《要下雨了》随堂练习:巩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