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新贸易理论及其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启示(1)论文

新贸易理论及其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启示(1)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9

新贸易理论及其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启示(1)论文

【论文摘要】 国际贸易理论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新贸易理论将传统贸易理论的相对要素禀赋原理修正为相对要素禀赋和规模经济优势原理,较好地解释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新的贸易现象。其中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规模收益递增基础上的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贸易理论为我们的贸易政策提出了许多新思路,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 新贸易理论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中国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新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进而从新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三个发展阶段。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到严峻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超过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发达国家之间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等。

对此,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筹莫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斯蒂格利、克鲁格曼、格罗斯曼以及赫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诸多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发展出自己的理论,这一理论被称为“新贸易理论”。

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填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新贸易理论在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国际市场的竞争是不完全的、国际技术外溢等假设上,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观点。

1.国际贸易形成的根本原因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商品价格差异是贸易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新贸易理论则认为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要素价格差异是等价的,但由于技术因素的引入,两者与相对商品价格差异不再等价,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与经济规模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贸易的根本原因。

反过来说,即使两国间没有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经济规模的不同也会出现贸易。这就解释了战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大增,直到今天占世界贸易额的60%以上的现象。

2.贸易构成和贸易量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两国间只存在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要素密集度相似的产品的贸易)不可能存在。现实情况却不然,不仅许多产业内(如小汽车、机械、电子)等存在着大量贸易量,更有甚者,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更快。

新贸易理论引入了相异产品的概念来建立贸易模型。就总的贸易量而言,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决定产业间贸易量)和国家相对规模(决定产业内贸易量)共同决定了贸易量。

3.贸易利益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当存在着要素禀赋相对差异的两国分别进行不完全专业化生产,各自发挥比较优势,然后进行贸易,双方都能获利。这种静态的贸易来自专业化生产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新贸易理论则指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经济不可能达到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资源最佳配置状态,只能在一种次优状态下运行。但相比于各国自给自足的情况,开展贸易后,全世界的总体福利水平提高。

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本质上说,新贸易理论是将传统贸易理论的相对要素禀赋原理修正为相对要素禀赋和规模经济优势原理,较好地解释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新的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替代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争论的实质是干预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

二、新贸易理论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贸易理论是贸易政策制定的依据,理论发生变化必然导致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尽管新贸易理论家一再强调“新贸易理论最初绝非是政策导向型的”,但新贸易理论却在理论上为贸易政策提供了支持。

贸易理论家们和许多政府就借助新贸易理论所提供的分析工具或局部结论,努力寻找那些适合于不完全竞争的新的贸易政策。在这种努力中,最引人注目的和最具争议性的贸易政策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了。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规模收益递增基础上的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性贸易政策从本质上说并不是关于战略性产业的贸易政策,但却是一种有利于促进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政府有效干预的对外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由布兰德(J.A.Brander)、斯潘塞(B.J.Spencer)、克鲁格曼(P.R.Krugman)等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自产生之初,就由于它为政府干预对外贸易提供理论依据而倍受关注。

支持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观点有两个:一个是利润转移的论点;另一个是外部经济的论点。 1.利润转移 利润转移论点是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该论点主张政府通过关税和配额等进口保护和出口补贴等出口促进政策,加强本国厂商的竞争地位,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以外国向本国转移利润为直接目的。

其政策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用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夺取市场份额;二是用关税来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三是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有效手段。 2.外部经济 外部经济论点则是以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该论点认为某些产业或厂商能够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出口扩张,但由于这些外部经济不能完全被该厂商占有,因此,这些产业或厂商就不能发展到社会最优状态。

如果政府能对这些产业或厂商给予适当的保护和扶持,则能促进这些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能力,获得长远的战略利益。 总而言之,新贸易理论政策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借助生产补贴、出口补贴、进口关税、研发补贴、保护国内市场等措施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增长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转移国外垄断厂商的超额利润、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

三、新贸易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启示 中国在对外贸易实践中一直主要采取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发展战略。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性。

而新贸易理论为我们的贸易政策提出了许多新思路。例如规模经济的贸易学说提出了一个“战略性贸易保护”的问题。

国际贸易的新理论并不告诉我们应不应该保护的问题,而是为了我们贸易政策的选择提供了更多需要考虑的问题。 新贸易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启示如下: 1.重视培育国家竞争优势 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在于国家的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要以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为基础,应大力发展高科技、优化产业结构。我国创造产业的竞争优势,首先需要用科技对原有的比较优势产业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竞争优势,但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成为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头产业;其次是发展新的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带动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获得国家的竞争优势。

所以,我国的对外贸易,不管是实施出口替代战略,还是进口替代战略,都始终要把提高产业结构水平做为重点。 2.重视国内市场 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形成企业的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可以缓冲出口不利时的风险,也可以容纳下大量进口商品以免国内产业受到毁灭性的冲击。

对国内市场的适度保护有利于培育本国战略产业的竞争能力。我国的外贸发展必须以努力保护而非损坏国内市场为代价,即在努力扩大出口的同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对国内市场进行适度保护。

3.重视规模经济的作用 从实际情况来看,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培养和获得:资源禀赋竞争力、规模竞争力、资本竞争力和技术竞争力。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可以增强国际竞争的能力,但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规模小、相互分工缺乏、平均成本很高,这削弱了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国际竞争能力下降。

所以,培育我国外贸企业的规模经济迫在眉睫。 4.重视发挥政府的作用 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

国家对主导产业的支持,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有利于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保护国内市场,促进外部经济产业的发展,重视对高级要素的培育,有利于尽快获得强大的国际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郑吉昌:论新贸易理论与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浙江学刊,2001.1 宁冬莉: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经济问题,2004.8 王建福:新贸易理论及其政策的适用.特区经济,2005.8 徐栋霍俊卿: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对中国外贸政策的启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1.6 刘力:内撑外开:发展中大国的贸易战略.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8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寒冬
我喜爱的龙眼
地瓜熟了
我家门前那条河
写春联
我的生日——王老师的文房四宝
书香伴我行
堆雪人
最辛苦的人——环卫工人
谈手色变
蛋糕
停电的夜晚
美在金秋
最辛苦的人——交警叔叔
精美棋盘
谈中小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
探讨新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
谈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财务管理
跨区分销企业的费用预算与控制
浅议铁路转制科研机构的财务管理
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理论分析
利润及其分配表的结构分析(1)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是长久之计?
WTO与公司高层主管人员财务观念更新
电子商务时代财务管理的新趋势——网络财务
对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
中国加入WTO对财务的影响
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
要防止企业利用制造费用与期间费用调节成本和利润
《我不是最弱小的》说课稿(第二课时)
《我不是最弱小的》
《我不是最弱小的》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思考
《我不是最弱小的》文本解读
《七月的天山》A、B案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材改编之我见
《我不是最弱小的》说课2
《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谈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谈二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4
《爬山虎的脚》教学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