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北京地铁5号线桩基静载试验研究

北京地铁5号线桩基静载试验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03

北京地铁5号线桩基静载试验研究

摘要:介绍北京地铁5号线3根试验桩未用自平衡法进行静载试验的情况。通过这次试验得到各试验桩的极限承载力、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等重要参数。由于采用了自平衡法测试,解决了地铁建设中大吨位桩基承载力测试的难题。

关键词:大吨位桩基;静载试脸;自平衡法

1工程概况

地铁5号线是北京轨道 交通 路网中南北向轨道交通线,南起丰台区的宋家庄,北至昌平区境内的东三旗(太平庄),线路全长27.6 km,其中地下线长16.9 km,地面及高架线长10.7 km,穿越丰台、崇文、东城、朝阳、昌平5个区。

北京地铁5号线的第10标段区间长近5 km,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且数量众多。从详勘地质钻孔揭示的情况来看,地质条件较好,但为满足承载力的要求,设计的桩长较长。

2试验原理

采用自平衡试桩测试时,将加载设备—荷载箱与钢筋笼连接后安装在桩身平衡点,并将高压油管和位移棒一起引到地面,如图1所示。试验时,从桩顶通过高压油管对荷载箱内腔施加压力,箱顶与箱底被推开,产生向上与向下的推力,从而调动桩周岩土的侧阻力与端阻力。通过位移传感器可以测得荷载箱加载的每一级荷载所对应的上顶板和下底板的位移。

测试可得到向上、向下两条荷载-位移曲线(Q-S曲线),如图2 (a)。为了判断承载力,需要将测试结果向传统静载试验的桩顶荷载-位移曲线转换,如图2 (b)所示。具体转换 方法 则是根据测得的桩侧各层岩土的摩阻力与位移量关系、荷载箱荷载与位移量关系,通过荷载传递方法,求得桩顶荷载对应的荷载-沉降关系,即等效转换曲线。

3验结果及 分析

3.1试验概况 具体测试情况如下:

SZI桩开始测试后,初始阶段向上向下位移均随着荷载缓慢增加。从第l2级荷载(14 300 kN)开始,向下位移增加速度明显大于向上位移增加速度。加至第16级荷载(18 700 kN)时,向上位移持续增加,达到58.30 mm,且荷载无法稳定,荷载只维持30 minx测试所得的Q-S曲线如图3。 sz3桩开始测试后,向上向下位移始终随着荷载缓慢增加,向上位移增加速度略大于向下位移增加速度。加至第19级荷载(6 530 kN)时,向上向下位移均较小,向上位移为2 . 09 mm,向下位移为4.42 mm,已远超过预估加载值2x4 900 kN,且加载测备已达极限,故终止加载,开始卸载。测试所得的Q-S曲线如图S。

各试桩最终加载值及相应的最大向上、向下位移如表3所示。

3.2试验结果 根据上述测试结果可得如下结论:

(1)极限承载力均比预估极限承载力高,3根试验桩分别高了9.98%.19.68%和47.39%。证明桩身承载力的设计是有足够的安全储备。

(2)桩侧摩阻力与桩土相对位移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硬化曲线关系,个别土层出现了软化曲线。图9和图10分别为SZ1桩的上段桩和下段桩各土层的桩侧摩阻力-位移曲线。

(3)各试桩的桩端阻力一位移情况如表5所示。桩端阻力占极限承载力比例较小,最大的只达到了5.59%,这与桩侧摩阻力较大,且桩侧摩阻力先发挥有关。

4结束语

采用自平衡法进行桩基试验,达到预期的目的,得到桩基设计所需的重要参数。由于自平衡试桩法装置相对较为简单,不需占用场地,不需运人数百吨或数千吨物料,不需构筑笨重的反力架,且准备工作省时省力,尤其是可以较容易解决大吨位桩基承载力测试的难题,在本工程中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想握住农民工兄弟的手
遥望晶莹近观纤瑕
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相遇在梦想与现实的轨迹中
舞动科技与知识的羽翼齐飞
我想握住你的手
山的那边
愿景
生有所息息以生之
守望遥远,我们的天堂
把握三角形的支撑
择书如择偶
大禹,请留步
我想握住你的手
握手真的不需要言语
对“经济长期发展”的思考(1)
武汉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1)
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困境分析
幼儿教师教育的后现代实践策略
幼儿教师与家长如何沟通
浅谈师幼对话中关于幼儿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
国外科研资助机构的学科评估及其启示(1)
论析培养组织智慧,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对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联性研究(1)
关于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来自卡蜜
科恩的范式理论及其中国经济学创新借鉴(1)
对优化我国现行税制一些问题的研究
幼儿教师文学素养刍议
浅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培养现代幼儿教师
粮食补贴方式改革探讨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一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四
《小小的船》第四组教学设计二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二
《静夜思》教学设计三
《静夜思》教学设计二
《静夜思》教学设计五
《静夜思》教学设计一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三
《小小的船》第三组教学设计六
《小小的船》第三组教学设计四
《小小的船》第三组教学设计五
《静夜思》教学设计四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二
《小小的船》第四组教学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