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中日韩汽车产业政策比较及启示

中日韩汽车产业政策比较及启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中日韩汽车产业政策比较及启示

摘要:本文从对中日韩汽车产业初始成长阶段的产业政策剖析入手,比较分析了中日韩汽车产业政策,提出借鉴日韩经验, 中国 应明确汽车产业 发展 战略目标,调整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思路,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 经济 水平。

关键词:汽车产业;产业政策;日本;韩国

中日韩都选择了政府主导下相对独立型的汽车产业发展道路,但由于汽车产业发展的 历史 条件、内外环境等不同,中日韩发展汽车产业政策的内容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通过对中日韩汽车产业初始成长阶段保护扶持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技术资金引进政策和促进集约规模化生产政策的比较分析,指出中日韩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差异,对我国调整汽车产业政策提出了启示。

一、中国汽车产业政策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集中在卡车方面,没有将产业关联效应强、市场潜在需求大的轿车和小型卡车生产部门作为支柱产业,实施重点倾斜式的扶持发展政策措施。

(二)保护扶持国产轿车发展政策。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限制进口轿车的措施,并将汽车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政府在继续扩大汽车产业利用外资的同时,更加重视提高轿车零部件生产的国产化率。加入WTO后,中国政府积极鼓励支持 企业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

(四)促进规模化与集约化生产政策。上世纪80年代后,中国非常重视汽车生产的“集约化政策”,先后提出重点支持发展“三大三小两微型”的汽车生产企业集团化、集约化战略等。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集约化政策重点正从鼓励作“大”向支持作“强”转变。

二、日本汽车产业政策

(二)保护扶持汽车国产化政策。上世纪40年代末,日本开始恢复生产轿车,并将轿车产业确定为重要战略性产业。为保护日本轿车产业,日本通产省通过实施小型轿车进口高关税政策和“外汇配额制”,限制外国整车的进口。为扶持轿车发展,1951年日本出台了重点扶持轿车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如,为汽车生产企业购买设备提供长期贷款,帮助企业进口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等。

(四)促进规模化与集约化生产政策。上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日本政府分别提出“经济型轿车发展计划(大众车构想)”(1955年)和“汽车生产企业集团化发展计划(集团化构想)”(1961年)。前者计划通过将低价、可扩大出口的小型轿车集中在一家企业生产,政府实行集中支持,以达到规模化生产、提升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的目的。后者计划通过对日本国内汽车生产企业的合并、重组,形成日本汽车集约化生产体制。在“经济型轿车发展计划”推动下,日本轿车产业建立了以小型车、轻型车的专业化、规模化为重点的生产体制。“汽车生产企业集团化发展计划”因遭到行业内外的抵制而实际收效不大,但其建立日本汽车产业规模生产体制的理念对以后的日本汽车产业政策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

三、韩国汽车产业政策

(一)进口替代战略下的保护国内汽车产业政策。上世纪60年代初期,处于起步阶段的韩国汽车产业选择了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国内汽车生产企业主要通过从日本、意大利等国引进技术、进口零部件,装配生产轿车、巴士及卡车等。为促进韩国汽车组装生产企业的有序竞争,限制外国整车进口,保护引导韩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韩国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将150余家大中型汽车组装生产企业削减到5~6家;并将扶持的重点逐步从组装生产企业转向零部件生产的国产化。

(二)自主开发模式下的扶持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进入上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认识到单纯依赖外国技术的进口替代战略,难以建立本国的汽车产业,于是在1974年提出了建立小型轿车自主开发模式、具体方针及其出口产业化的战略目标。上世纪70年代中期, 现代 汽车首先自主开发出了小型轿车——Pony,并在市场销售获得成功。

(三)技术引进与利用外资政策。韩国政府重视与外国汽车生产 企业 的技术合作,积极引导企业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上世纪60年代后期,韩国政府先后批准了亚细亚汽车和 现代 集团引进外国先进汽车生产技术的协定。上世纪70年代后期,韩国开始通过资金合作的方式引进技术,但严格限制外资投资比例不能超过50%。进入上世纪80年代,韩国为增强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从外国引进技术采取了更加积极灵活的政策,因此也促进了韩国企业与外资汽车生产企业的资金合作。

(四)促进规模化与集约化生产政策。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韩国政府两次制定并实施“ 经济 型轿车 发展 计划(大众车构想)”,都因国内市场狭小、“计划”缺乏约束力等因素影响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另外,上世纪60至80年代,韩国政府积极实施汽车生产集约化政策,虽因国内外部分企业的抵制未能完成全部计划,但通过推进集约化政策减少了韩国国内汽车生产企业数量。

四、中日韩汽车产业政策对比分析

(一)中日韩汽车产业政策相似之处。首先,中日韩都选择政府主导的汽车产业发展模式。日韩模式是政府强烈干预市场的发展道路,政府主导成为这一模式的重要特征。 中国 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政府在根据市场发展阶段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制定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范、引导支持民族汽车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其次,中日韩在本国汽车产业成长初期,都通过各种政策对国外厂商设置了壁垒,严格限制外国车的进口,而且日本还对外资进入本国汽车产业进行了限制。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达到了对民族企业进行阶段性保护的目的。

五、几点启示

(一)明确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中国发展汽车产业的战略目标首先应是满足国内对汽车消费的需求,离开私人轿车消费,汽车产业就无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包括日本在内的国外汽车产业发展 历史 看,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先发展普通居民需要的经济型车。因此,从不同的产品层次看,目前中国应重点发展中低档轿车,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型轿车,只有在这一层次的产品上才有可能实现自主发展。

(二)调整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今后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其总体思路是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坚持合资合作不放松;一条是坚持自主发展不动摇,在合资合作与自主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通过自主发展提高合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合资合作培育自主发展的能力和条件。

(三)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经济水平。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是中国汽车产业提高层次、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目前,中国汽车企业的经济规模与日韩企业相比有很大差距,而中国汽车产业的资本实力既不可能使多数汽车企业达到规模经济水平,更不可能使多数企业有效地缩小与日韩及欧美汽车生产企业的规模差距。因此,根本出路在于推动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促进汽车产业的大规模资产重组,大幅度提高汽车产业的集中度。坚持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汽车集团的建立和发展,不仅要求集团的“大”,更重要的是要求集团的“高、新、强”,即生产水平高,不断推出新产品,提高竞争力。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理发风波
儿时的恶作剧
花街
游舟山
童年趣事
我和书的故事
偶然的合作
过年
最亮的星
难忘的春季运动会
包蛋饺
奥运圣火创想曲
陌生的阿姨,谢谢您
一件小事而想到的......
乐趣值得回忆
谈市县建立文件中心-档案管理论文(1)
浅论依托教材整合历史课外资源的一些尝试
探索公共管理者素质与公共管理中的道德风险-公共政策论文
试析优势富集效应的地方高校特色办学
简析中学班主任在班级博客中的作为
审计制度创新与职务犯罪预防(下)
政策审计显成效 摇奖公证有新规
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工程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审计建议
试论促进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的有效提出
浅论论政策问题构建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公共政策论文
简析美国大学校长职业发展的困惑、对策及启示
浅探公共危机全球治理的困境及路径选择-公共政策论文
关于语文教学中类比迁移理论的运用
试析在中小学生阅读中教师引导、控制的思路与设计
浅论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价值理念-公共政策论文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