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新经济和比较优势催生的结构调整

新经济和比较优势催生的结构调整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新经济和比较优势催生的结构调整

关键词:比较优势

新 经济 催生的产业生命周期

国有资本的产业调整动向服从和服务于国际经济 发展 的总趋势。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 社会 步入 网络 化、 电子 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发展阶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 中国 家,其先导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国际经济的事例促成了产业结构在国际范围内的调整和位移;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崛起改变了传统观念上的产业生命周期。

产业生命周期

产业生命周期是特定产品群或技术系统所构成的产品生命周期和技术生命周期的包络。技术生命周期是指 企业 开发出所满足的市场需求的出现、成长、成熟与衰退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市场价值的变动为依据的,而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企业用以满足该种需求所开发出的产品的市场价值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因而产业生命周期必然包含着产业出现直到完全推出市场经济体系的全过程,包括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处于相应阶段的产业分别称为幼稚产业、朝阳产业、成熟产业和夕阳产业。

一个完整的产业生命周期可用图1所示的一条连续平滑的仅含一个或不含极大值的曲线来表示,代表产业发展变动的长期趋势。不同国家,不同产业的长期发展趋势曲线在定量 分析 的精确表达中可能存在巨大差异。某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构成企业战略选择的外部产业环境。基于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各种竞争态势,企业具有不同的战略选择。

一般而言,孕育期需要投入大量的先驱成本,在市场前景不明确、风险较大的项目上,只有少数企业才有这个能力,在这个阶段,市场调查与反馈 研究 是关键;在成长期,产业内竞争开始激化,企业应着重进行横向一体化,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当产业进入成熟期,市场增长潜力有限,企业一般采取纵向一体化或加强型战略提高其竞争地位,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一些产业在成熟期已全部或大部分转到发展中国家生产而返回国内销售;在衰退期,企业一般采用防御性收缩战略实行资产退出,或实行多元化经营实现资产转移。

“创造性毁灭”与超竞争

在动态竞争条件下,市场的均衡是暂时的。由于新技术的出现、技术范式的转换、消费者偏好的改变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的 影响 和新经济的冲击,使得企业的现存优势并不能长久地持续。一个企业如果总是试图维持固有的竞争优势是十分危险的,正如R·迪阿维尼所说,企业主要的战略目标应该是主动打破产业中已存在的固有资源优势,去发现新的竞争优势;新的竞争优势还包括产业外的市场创新。这个 理论 就是熊彼特最早提出的“创造性毁灭”,它认为企业必须在“破”和“立”中实现超竞争。在熊彼特发展的企业竞争条件下,产业生命周期跨越技术生命周期的动态模型(见图2),又称超竞争模型。典型的例子是芬兰的诺基亚由一个木桨企业发展成为信息业巨子,其转折点是公司通过购并等扩张形式实现了其相关设备以及移动通讯技术范式的转变。

把握产业生命周期和超竞争对于维持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竞争优势是十分重要的。国有企业面对环境工程、基因工程、新材料和信息技术以及由此引发的创业变革与创新,就该着眼于创造未来的竞争优势,着眼于产业竞争态势和塑造产业构架的竞争力,通过“创造性毁灭”争取产业中的战略优势的获取是一个非常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区位优势与国际动向

随着 科技 的进步,世界经济正逐渐联结为一个整体,各国的产业结构在国际市场的催生和比较利益的诱导下,正在变成世界产业结构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各国产业结构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依赖,已成为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个趋势。这一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产业形态的区域性转移把各国紧密地联系为一个整体。每个国家都在致力于整体科技经济实力的提高,本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向新技术产业形态倾斜。而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普通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等发达程度或者欠发达的国家。以亚洲国家为例,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高速发展后,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四小龙”国家生产,70年代“四小龙”因此迅速成长起来,不得不在80年代将这一产业让位于东南亚国家,形成了日本高技术密集、“四小龙”普通技术密集,东南亚劳动密集的分工态势。

另一方面,区域性集团内部的产业分工合作日趋明显。各种地区性经济集团在创建初期主要是为了避免内部减免关税,对外统一关锐,但 目前 的趋势表明,集团内部的产业分工日趋明显。例如,欧共体内,传统产业多集中在希腊、葡萄牙,新兴产业多集中在英法等国。

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的深层次原因是国际分工所带来的比较优势决定的。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国际市场自由化趋势的加强,这种优势较之以前表现得更加明显。在高关税时期,由于有关税壁垒以及非关税壁垒的限制,一国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十分有限,对一些十分有市场但没有资源优势的项目只有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但这往往受到国外 金融 政策的限制。消除或减免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之后,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缺乏比较优势的产品必将提高贸易双方的整体福利和贸易净福利。

在比较优势的诱导和国际市场驱动下。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表现出新的动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外向型产业结构优势正进一步显露

所谓外向型产业结构是指本国政府考虑到本国 经济 在世界中的位置,通过开放性的经济政策,使出口在GDP中占有较大比重的调整。外向型结构是比较利益的直接驱动。以泰国为例,在1983年至1987年的4年中,人均国民收入由810美元增加到879美元,速度十分缓慢。此后,政府把握住80年代中后期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一次机遇,把从“四小龙”转移出来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接受进来,扩大出口产业,1987年到1991年的4年中,年均GDP增长速度维持在30%以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飙升至1680美元。

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

传统产业是那些建立较早的基础物质生产部门,包括钢铁、石化、纺织、食品加工、建筑施工等,它为一国 发展 提供大多数基本物质产品,并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而传统产业不可能也决不能完全转移出国内从而依赖进口,有必要对其关键部分进行高新技术改造。

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发展 中国 家转移的趋势

技术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本身的要求,同时也是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和维持超竞争优势的需要。我国已在引进新材料、生物工程、精细化工、微光 电子 等领域有重大进展,并在出口新兴产品中有重大突破。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表现可 总结 为:农轻重比例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 企业 内部生产组织方式将从大批量的生产转为发挥人的知识和创造能力;跨国集团发展迅速,产业的区域转移迅速,各国应重视比较利益的驱动获得比较优势; 科技 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日益加强。国有资本必须重视对传统产业特别是涉及公共利益性、国家安全性、经济命脉性、 自然 垄断性的行业进行改造升级。

国企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战略选择

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顺应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的要求和国内经济发展需要。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WTO的新成员,我国经济发展的取向是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因而必须将国有资本投入到高新技术为先导的产业上来;其次,要注意WTO规则和世界经济趋势的 影响 。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具体可用“五个确保”来表述:

确保搞好大企业

确保上好大项目

对于改造, 交通 通讯等大型国有工程项目,必须保证资金落实到位,专款专用和国家控股。大型项目是将新技术引入生产进而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基础和纽带,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投入是不行的。同时要加强企业间的技术协作,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在个别企业,利用技术指导,技术转移和技术共同开发等形式,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并通过企业间“产业技术 研究 组合体”,提高企业整体技术研究水平,保证在大项目中技术支撑的需要。

确保“走出去”与“引起来”相结合

加入WTO后,市场竞争的国际化,生产和销售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继续实施“引进来”战略向全球化市场提供自己丰富资源的同时,国有企业应积极地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到全球市场上去补充稀缺资源,逐步实现资源配置全球化。“走出去”主要是输出国有资本,以便更好的利用国外资源与市场,特别是我国在一些具有竞争优势又确立了全球化理念的大企业集团如海尔等已经“走出去”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确保搞好西部大开发

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西部有丰富的资源;国有资本要利用西部的资源优势,加快

进行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国家已经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中部地区的国有资本在重组和调整过程中应该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挺进大西部,既能促进国有资本改组,又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

确保中小企业放开搞活

中小型国有企业相对于处于各产业的低级阶段,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众多,占国有企业总数的90%以上,但资产与上缴利税占有量只占到国有企业的15%左右。对于国有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在产业结构中找准定位,以专业化和协作生产为导向,培养一批以“小、精、专”为特色的中小企业所组成的充满竞争活力的生产体系。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令人深思。据日本统计资料表明,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专门技术方面,已有51%的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大型企业的水平,有31%的企业将自己开发的技术提供给大企业。

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资产重组的战略目标。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信息化的挑战,一方面,我们要继续走完工业化的道路;另一方面,又要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因此,必须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国有资本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以大企业、大项目为依托,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坚持放开搞活中小企业的方针,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天气预报
新年
夏令营
寄信
公园
busy weekend
我高兴的一天
图画
写人
Mr. Green
描写自己作息的英语作文
校规
​Father's Day
我和我的家庭
学习
绿地养护管理工作程序
关于海洋油污损害赔偿的现实与理性思考(1)论文
农业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土地制度调整
税捐法与民事法(1)论文
教育振兴贫困、落后地区,说起来很动听(1)论文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要求
资本支配下的技术控制:时空重构(1)论文
园林中的借月造景
论中国农业合作制度变迁的格局与方向
司法与媒体的复杂关系与简单关系(1)论文
草坪草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策略
民本和民权(1)论文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关系营销研究任务书及开题报告表
建筑物屋面立体绿化施工方案
关于××通信企业XX客户保留策略的研究
《灯光》 美文欣赏
《十六年前的回忆》 孔子论勇的真义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讲义 第一讲义
《十六年前的回忆》随堂练习 基础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作文 写作指导
《十六年前的回忆》 海伦凯勒的故事
《和田的维吾尔》 老师语录
《灯光》 写作指导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讲义 第二讲义
《十六年前的回忆》随堂练习 提高篇
《灯光》 训练素材
《灯光》 美文欣赏
《和田的维吾尔》 重难点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作文 训练素材
《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读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