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公共支出\经济增长与贫困

公共支出\经济增长与贫困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04

公共支出\经济增长与贫困

公共支出经济增长与贫困

摘 要:政府对贫困地区的公共支出可分为一般性公共支出和专项扶贫支出。根据2002—2008年中国贫困重点县的相关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实证模拟21世纪以来政府一般性公共支出、政府专项扶贫支出、农民自筹生产支出等各自对贫困县经济增长和贫困减缓的贡献情况。实证发现,政府专项扶贫支出按类型看,扶贫发展资金绩效最好,贴息贷款绩效最差。专项扶贫支出按投向看,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的效果不显著。一般性公共支出投向农业、科教对经济增长和减贫的作用都显著正相关。必须及时调整政府公共支出的投资方向与结构,才能更好地发挥公共支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减缓贫困的作用。

一、引言 很少有研究从政府公共投资角度来看待中国政府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和贫困的影响。Huang、Rosegrant and Rozelle(1997)研究公共投资(主要是研发投资)对中国农作物增长的贡献。Fan et al. (2000)[1]和林伯强(2005)[2]都通过联系方程分析中国政府公共投资(R&D、教育、道路、电力等方面)对经济发展的回报率及扶贫效果,都认可教育公共投资的扶贫效果最好,其次是农业R&D投入,并分析中、东、西三大地区不同的公共投资各自的影响差异。刘穷志(2007)[3]对中国政府公共支出归宿是否惠及穷人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认为:政府的科教文卫和社会救济对贫困人口已经有所倾斜,但社会保障相对不足,贫困人口得到较多见效快的工农业服务,但得到的长远性公共服务较少,补贴给了富人,专项服务和支援给了贫困人口。

扶贫资金作为政府对贫困地区的专项公共支出,传统上由三部分组成。财政扶贫发展资金主要由扶贫办负责,是预算内安排的专项财政资金用于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贴息贷款由国家财政贴息农业银行负责发放,用于支持贫困地区贷款发展经济;以工代赈是中央财政专项拨款由发改委负责,以补助农民的方式鼓励其参与当地基础建设,可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并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本文研究的扶贫资金按投向由四部分组成:财政扶贫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贴息贷款、退耕还林补助。目前不少研究针对扶贫资金投向和效果开展,朱乾宇(2003)对我国扶贫资金进行绩效分析,汪三贵等(2004)、刘冬梅(2001)等都对扶贫资金投放效果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通过计量模型实证分析2002—2008年间农民和政府的不同投入对经济增长和贫困率变化的影响,模拟政府不同公共支出的贡献率,希望能对政府下一步公共支出的结构和方向调整有所帮助。

二、模型设定

(一)政府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增长我们用贫困重点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表示,模型采用分段生产函数的形式,通过双对数OLS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类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数能更好反映变量百分比变化间的关系,而且一些交叉变量之间容易存在多重共线形问题,取对数后能减少序列相关的可能性。

理论模型:农民人均纯收入=F(农民人均政府扶贫支出,农民人均政府一般性公共支出,农民人均自筹生产支出,农民自身生产条件,所在村庄基础设施等条件)

扶贫支出是政府对贫困地区的重要公共支出项目,为了更好分析扶贫支出的绩效,按投向将其分为投入农业、投入其他行业、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科教文卫和投入其他方面五大类;按构成类型分为财政扶贫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贴息贷款和退耕还林补助四大类。

模型1:

+β4ln(jsds)+β5ln(xzqy)+β6ln(xjssf)+ε 其中,income 为农民人均纯收入,fpzj为人均扶贫发展资金,ygdz为人均以工代赈资金,txdk为人均贴息贷款,tghl为人均退耕还林还草补助,czznzc为人均财政支农支出,czkjzc为人均财政科技支出,czjyzc为人均财政教育支出,nmzc为农民人均自筹支出,nyfpzj为人均农业扶贫支出,qthyfpzj为人均其他行业扶贫支出,jcssfpzj为人均基础设施扶贫支出,kjdscyzc为农民人均自筹第三产业支出,gdmj为农民人均耕地面积,hjrk为农民户均人口数,hjldl为农民户均劳动力,zc为农民自筹支出,nynyzc为农民自筹农业支出,nygyzc为农民自筹工业支出,nmdscyzc为农民自筹第三产业支出,gdmj为农民人均耕地面积,hjrk为农民户均人口数,hjldl为农民户均劳动力,dash;2008年贫困重点县的相关数据。由于样本较小,拟合结果可能与实际有一定偏差,但希望实证结果也能部分反映出21世纪以来,政府公共支出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减缓的一些新情况。这里分析的经济增长我们使用贫困重点县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反映,贫困率用贫困重点县的贫困率和低收入人口比例加总来反映。因为公共支出不一定当年投入就立即产生效果,所以我们还把当年效果不显著的变量滞后一年再看其效果,例如ln(ygdz)( -1)表示滞后一年的以工代赈(见表1)。 数据来源:笔者经过计算整理而得。

扶贫支出从投向上看,投入农业和二、三产业的扶贫支出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是显著正相关的,投入农业效果最好,提高1%的农业扶贫投入能带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1.3017%,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滞后一年后仍对农民收入不显著,这可能还是因为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满足农民真实需求。在90%置信度下投入科技文卫扶贫支出滞后一年后能显著带来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

政府的一般性公共支出,不论是支农支出还是教育和科技支出都促进了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且都显著正相关。其中政府的教育支出对农民收入增加最显著,然后是支农和科技支出。

农民自筹生产支出同农民人均收入显著正相关。从农民自身生产条件看,人均耕地多能增加收入,人口多会减少收入,但是在统计检验上都不显著。户均劳动力增多能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比重增加能提高农民收入,没有通过统计检验,而接受过专业培训劳动力的比重在95%的置信度下增加能显著提高农民收入。这说明农村单纯的劳务输出并不能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加强对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才能使他们获益。

从农民居住村庄条件看,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农民的收入,但是统计上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最近几年农村基础设施如通电、通路、通电话、接受电视的村的比例已经很高(基本上达90%左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所以发展到现在对农民收入提高已经不那么显著。在95%的置信度下村有乡镇企业的个数对农民收入提高是显著的,因为村有乡镇企业能拓宽收入渠道,带动农民非农收入增加。如该村是农牧业新

技术示范村,那么该村民收入会有所提高,但是统计上不显著(见表2)。

模型2里面各调整R2 值都比较大说明模型拟合效果不错,系数为负说明解释变量促进了贫困率的下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政府的扶贫支出从分类看,扶贫发展资金在95%的置信度下促进了贫困率的下降且显著负相关,每增加1%的扶贫发展投资就能促进贫困率下降0.5798%,效果非常明显。而以工代赈和贴息贷款都没有发挥预期的促进贫困率下降的作用。以工代赈滞后一年后,促进了贫困率下降,但统计检验上依然不显著。贴息贷款滞后一年在99%的置信度下对贫困率是显著正相关,说明贴息贷款增加反而促进贫困率的上升。这可能是因为银行风险规避的天性对贫困农民形成排挤效应,使得本应发挥减贫作用的资金因为瞄准的偏差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反而成为增贫的帮凶。专项退耕还林还草补助促进贫困率的下降,但统计上不显著。

政府扶贫支出从投向看,扶贫投向各领域都促进了贫困率的下降。其中,投向科教文卫扶贫支出滞后一年后对贫困率下降最显著,其次是政府对农业扶贫支出,然后是政府对其他行业扶贫支出。基础设施扶贫支出滞后一年后虽然促进贫困率下降,但统计检验上不显著。

非政府的扶贫支出,显著降低了贫困率。非政府的扶贫资金主要包括利用外资和其他扶贫资金等。

政府非扶贫的一般性公共支出都促进贫困率的降低。其中,政府对教育的支出滞后一年后对贫困率的下降最显著,然后是科技支出滞后一年后对贫困率也显著负相关,政府当年的农业支出也显著促进贫困率的下降。

农民自筹的生产支出也显著促进贫困率的下降。从农民自身生产条件看,耕地面积增加能推动贫困率的下降但统计检验不显著,户均人口增加显著促进贫困率上升,户均劳动力的增加显著降低了贫困率。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比重增加对贫困率的下降有促进作用但统计上不显著,可能是因为贫困人口外出务工比重不多且贫困人口外出务工没有优势。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的比重对贫困率下降起反作用但不显著,可能与贫困人口参加专业培训比重不高有关(2007年全国农民参加过专业培训的比重为23.4%,而贫困县只有10%,所以对贫困率变化不显著)。意外的是,参加过扶贫项目的农民比重对贫困率下降也起反作用,但没有通过统计检验。这可能是因为这几年参加过扶贫项目的农民比重在下降,也可能真正贫困者没有参与受惠到扶贫项目中。

从农民居住村庄条件看,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促进了贫困率下降但统计上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农村基础设施已经得到大为改善,发展到现在对贫困影响比较小。村乡镇企业个数在90%的置信度下能显著减少贫困率。农牧业新技术示范村的比重能减少贫困率,但统计上不显著。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支出力度 (二)改变政府公共支出投向

政府的公共支出,不论是一般性还是专项扶贫支出,从投向看都应继续加大对教育和支农的投入力度。从前面模型我们发现,教育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和贫困减缓都是贡献最显著的,教育是真正提高农民人力资本的最有效途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贫困减少的核心。政府尤其要重视、加大教育的公共投资,不仅要继续加大义务教育的普及力度,为农民子女上学减轻负担,减少代际贫困的可能性,还要为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提供更多的专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提供可能。除了教育支出外,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贫困减缓政府还要继续加大对支农的公共投入。农业毕竟还是贫困地区的生存之本,农业还是很多贫困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农业的天生脆弱性需要政府积极投入,对农业进行补贴,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等都非常重要。

(三)根据扶贫绩效及时调整公共支出结构

政府的专项扶贫支出,按构成分类必须更多投向扶贫发展资金。从模型的实证结果看,只有扶贫发展资金(四)发挥政府公共支出引导作用来促进社会各方广泛参与政府可以加大如农机购买等的补贴力度,鼓励并引导农民增加自筹生产的投入,发挥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其收入提高。同时,也要认识到农民势单力薄,反贫困更多还要靠政府的积极介入和扶持。今后要继续用好非政府的扶贫支出,要为NGO和国际机构在中国的扶贫发挥更好的作用创造条件。政府要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财税、金融方面的支持,因为乡镇企业发展对拓宽农民非农就业的机会,促进其收入增加和贫困减缓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大旗下,贫困地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想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减少贫困,还必须继续加大政府公共支出的投入力度,并通过政府公共支出投向、结构的及时调整引导并鼓励社会更多力量共同参与来实现贫困的终结。

参考文献: [2]林伯强.中国的政府公共支出与减贫[J].经济研究,2005(1):27-36.

[3]刘穷志.公共支出归宿: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落实到贫困人口手中了吗?[J].管理世界,2007(4):60-67.

[4]蔡昉,等.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政策与投资效率[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2):6-1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书乐
鹰之歌
童年
一双靴子
读书改变命运
春天的雨
爱心传递
妈妈,节日快乐
人生,就像彩色棒棒糖
我的课余生活
图书陪伴我成长
一些路.一些人.一些风景
一件难以忘怀的事
不一样的人生
我的发现
试论高校学生体育伤害民事赔偿及救助机制的构建
试谈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其对策
浅谈教育叙事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探究
论析反思性教学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体育伤害的法律责任探究
试析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下实现教师自主的必要性
浅谈网络技术加强大学生道德培养途径的分析
再论大学生的道德培养问题
论析地方高校教师自我导向发展模式的有效构建
浅论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制度执行中的学生权利保障
关于大学生权利维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高校新闻教育中的职业道德培养
浅谈高校管理权与大学生权利的冲突及其平衡
试谈高校图书资料的文化价值
关于学校体育伤害原因及责任归属
在平等、愉悦中,轻松学语文──《荷叶圆圆》教学设计有感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教学案例
《荷叶圆圆》教学案例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教学案例与反思
《荷叶圆圆》教学案例
“读”出来的精彩──《荷叶圆圆》教学案例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谈
《荷叶圆圆》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尊重选择 发展个性──《荷叶圆圆》教学案例与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教学案例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