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当前粮食补贴政策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

当前粮食补贴政策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当前粮食补贴政策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是近年来我国最为重要的支农政策之一,本文对粮食直补政策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进行 文献 归纳,以期对当前粮食直补政策的优化调整有所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粮食直补 粮食安全 农民增收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是近年来我国最为重要的政府支农政策之一,尽管粮食直补政策是一种世界性的通行做法,也得到农民的普遍拥护,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在实践中加以优化完善。为此,本文就粮食直补政策相关研究中提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归纳 总结 ,以期对当前粮食直补政策的优化调整提供必要的启示和借鉴。

一、粮食直补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粮食直补主要有按农业计税面积、计税常产、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出售商品粮的数量等不同的补贴机制,但为了节省对种粮农户进行甄别的高额成本,实践中以按计税面积或计税常产发放补贴居多(张照断、陈金强,2007)。粮食直补政策实施以来,遇到了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其中,前四个方面表现在政策的预期效果层面,后四个方面表现在政策执行层面。

(2)直补政策无法显著促进农民增收。其根本原因在于 中国 有26,800万农户,种粮面积细碎化,而美国只有200万农户,撒胡椒面式的直接补贴只占农民种粮收入的很小比例,对确保农民种粮收入的稳定作用不明显(朱志刚,2008)。因此,尽管粮食直补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市场 经济 条件下,农民种粮收入主要来源于市场,因而难以完全解决市场稳定和农民收入稳定的问题(赵晓峰,2008)。

(3)直补政策资金难以弥补种粮成本的持续上升。从 发展 趋势看,在石油、煤炭、土地、水资源、劳动力等价格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将不是一种短期现象,而是近一个阶段农业发展的常态,但直补资金赶不上农资价格上涨的幅度,不足以有效应对农业生产成本的快速上升(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8)。

(4)直补政策引发土地纠纷和制约土地流转。直补带来利益关系调整,以往强迫农民土地流转和征地补偿不到位的,农民要求纠正或提高补偿标准;许多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纷纷弃城返乡,他们有的索要原有承包地,有的将原转包给种粮大户的耕地转交自己的亲属耕种,担心自己失去土地,从而引发新一轮土地承包纠纷(张明梅,2004)。同时,也使种粮大户的规模变小,影响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也进一步强化了小农生产方式。

(5)直补对象难以准确核实。以实际种植面积作为补贴依据,补贴面积难于核实。农户分散经营,农民种植的自由性很大,每年、每季的粮食种植品种、面积都会有很大变动,很难准确掌握各农户的实际种粮面积(付勇等,2009)。并容易引发虚报亩数等现象,甚至许多已经租赁、征用、非法转手的非农土地也在堂而皇之地领取直补资金,形成资金流失和腐败(于代松,2004)

(6)直补范围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尽管以计税面积和计税常产为补贴依据简化了补贴程序,但却是变“粮补”为“地补”,由此引发的问题包括:粮田撂荒、双季改单季等都能照样领取粮食补贴,违背直补初衷(陈正华,2009;刘俊,2009);存在土地承包关系的情况下,直补资金往往由原土地承包人获得,流转后实际种粮人没有享受到政府的相关粮食补贴;以计税面积或常产为补贴标准忽视了“黑地”问题,农民长期耕种的“黑地”不能领到补贴款,尽管2005年财政部出台政策将“黑地”纳入粮食直补范围,但至今仍有一部分“黑地”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于娜,2008)。

(7)直补政策落实成本高。由于我国农民众多且分散,农民土地、人口、粮食产量、价格等统计资料不健全,对农民的补贴难以测算和监测,粮食直补行政操作成本较高(朱志刚,2008)。一方面,相较于户均很低的直补资金,进行丈量土地、核实补贴的操作成本很高。另一方面,政策执行过程中,因利益分配、权力集中而产生的寻租、腐败的成本,各种补贴的跑冒滴漏现象相当严重(卢锋,2008)。

(8)直补资金在主销区和主产区不匹配。粮食直补是为了激励农民种粮,尤其是主产区的农民做种粮。但由于主销区政府财力充足,给予农民的粮食直接补贴标准往往要比主产区高出数倍,而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直接补贴资金规模仍然很小。这既违背了产业发展比较优势原则,也增大了国家粮食安全成本,损害了主产区农民的利益(王海全、龚晓,2006;王健、陆文聪,2007)。

二、优化粮食直补政策的对策建议

(2)粮食直补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具体方式包括:改革并不断完善粮食风险基金配套政策,在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来源制度设计上应该给予主产区更多的倾斜扶持政策。国家增加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规模,并逐步提高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 中国 家匹配的比重(王海全、龚晓,2006):建立产销区之间的粮食直补资金转移机制,销区直补资金向产区转移的主要途径是建立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包括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及产区与销区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可尝试把我国的粮食直补资金从现行的粮食风险基金中分离出来,建立单独的粮食直补基金或粮食安全基金,吸纳销区向中央财政缴纳的直补资金,然后由中央财政转移到产区财政,最终直补到产区农民手中(朱金鹤、傅展,2006)。

(3)粮食直补向种粮大户倾斜。种粮大户对粮价上涨、农业补贴反应敏感,可以采取类似累进税制的补贴方式,制定相应的累进补贴标准(马彦丽、杨云,2005;杨建利,邢娇阳,2009);直补政策对种粮大户的需求给与合理的考虑,对 现代 农业生产方式的推广应用给与适当的补贴,如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种粮大户按实际面积给与一定的补贴,对农民使用先进的生产耕种方式给与补贴(国家 发展 改革委宏观 经济 研究院课题组,2008);将现行粮食政策由“普惠制”转变为面向粮食种植大户的“专惠制”,即以粮食种植大户与国有粮食收储 企业 签约的粮食销售量为依据,核定粮食补贴标准,并同时对种粮农户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张建杰,2008)。

(4)粮食直补以土地经营契约作为补贴依据。全国政协委员吴正德提出,分离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将经营契约作为获得补贴的唯一凭据。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粮补”变“地补”,使种粮者能真正得到补贴(王瑜,2009)。

(5)构建粮食直补资金 科学 化、制度化的动态变动机制。建立直补总额同国家财政收入总额互动增长的长效机制,补贴要有一个合理比例,而不应根据粮食丰欠或粮价的高低频繁变动(王玉红,2006);建立直补水平同农资价格协调联动机制,把成本上升作为一个常规变量纳入补贴政策的目标之中,使补贴数量增长与成本变化联动起来,在国内粮食价格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应基本上能够弥补生产成本的上涨,以确保种粮始终保持稳定的收益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08)。

(6)以集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代粮食直补。直补和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同的政策支农形式,改变政策支农形式,将支农资金更多地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集中资金办大事(王宏旺,2008)。针对目前土地抛荒和土地流转规模开始萎缩这两个现象,将增量粮食直接补贴资金用于促进细碎农地整理和中低产粮田改造,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农地流转和种粮农民的专业合作,推动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蒋和平、吴桢培,2009)。

(7)以土地流转粮食补贴政策取代粮食直补。针对直补政策引起土地纠纷和制约土地流转的问题,为促进粮食直补与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政策协同,一种方式是上述的直补政策向种粮大户倾斜。另一种方式则是用土地流转粮食补贴政策,逐步淡化直至取代现行的粮食补贴政策。使农民的土地流转粮食补贴与土地转包费之和应不低于农民自己的种粮收益水平,形成农民自己种粮还不如给别人种粮的格局,从而最终实现规模化经营(彭文胜,2008)。

(8)以补种子取代粮食直补。引入政府采购机制,改“补钱”为“补种”。在农民到政府采购部门指定的乡镇种子供应站购种时,直接对农民进行粮食补贴,真正做到“谁种粮,补给谁”。其具体操作程序为:选定品种一发券到户一种子统供一持券购种一技术服务一兑付补贴,这有利于帮助农民买到质优价廉的种子,便于操作,可以解决随意抵扣、补贴到位较晚等问题,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郝志忠,2006)。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家趣事
给熊猫画嘴巴
读日记
我家的台灯
《猴子种果树》续篇
石榴笑了
老师的手机不见了
乌龟和小白兔的故事
妹妹学跳绳
一件勇敢的事情
看新房
小猴摘桃
无聊的星期六早上
武昌江滩
我发明了
关于抗大的教育经验对当今党政机关于部继续教育的启示
浅谈高职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法初探
试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中互动式教学的应用
关于加强教师培训机构专业化建设的思考
试析“旅游美学”课程若干问题的思考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下高职教育中数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试论高职英语教学中英语小组活动教学的探讨
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关于自组织视阈下高职教育管理的构建
关于地方广播电视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及其基本素质探略
浅论建构主义的多媒体网络英语阅读教学
关于高校成人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的培养
关于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引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探索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探析
关于职工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伤仲永》类文阅读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伤仲永》诵读指导
《伤仲永》写作特点
我读《伤仲永》
《伤仲永》主旨
《伤仲永》全析
《伤仲永》难点突破
《伤仲永》同步练习
《伤仲永》写作特色
《伤仲永》拓展学习
《伤仲永》同步练习
《颜氏家训》(节选)
《伤仲永》习题精选
《伤仲永》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