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偏压隧道施工中变形开裂处理案例分析
【摘要】文章介绍了某偏压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变形开裂情况,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 分析 ,并介绍了专家处理的过程及结果,对隧道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隧道施工;变形开裂;偏压
一、地质概况
(一)地形地貌
隧道所穿越的山岭,为长期风化剥蚀的丘陵地貌区,地形起伏变化较大,有冲沟、缓坡、陡坎,山坡植被发育,并随处可见裸露地表的花岗岩微风化球体。
(二)工程地质条件
隧道围岩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岩层为巨厚层状结构。隧道基本上处于全~强风化的花岗岩体或第四系坡积、残积土中。根据施工实际揭露的情况,V级围岩占隧道总长的95%,IV级围岩仅占5%。围岩级别划分主要是根据围岩结构的稳定性,富水情况及围岩纵波波速进行综合判定的。施工区的主要断裂构造为与隧道成斜交的F4断层,倾向165~1750,倾角70~750,为压扭性断裂破碎带。受构造 影响 ,围岩节理发育,岩体成为大块状砌体结构或碎块状压碎和镶嵌结构。全~强风化的花岗岩容易碎成粗颗粒的砂质土,可朔性差。地下水受大气降水直接补给时,可通过围岩颗粒间孔隙和围岩裂隙,形成渗水排出,含水的松散围岩开挖后,可发生掌子面及拱顶坍塌,侧壁失稳。
(三)不良地质现象
山岭广泛分布着花岗岩微风化球体,俗称“孤石”。这种孤石包裹在全风化、强风化或微风花的地层中,块度大小不等,有的可达几米、甚至十几米,分布无 规律 ,是隧道开挖中的严重“隐患”。
二、偏压引起的左线ZK3+965~+983隧道变形开裂的处理 由于隧道左线出口段地表标高比右线低10~15m,地表偏压严重。隧道左侧结构面距离山坡临空面也不到10米,有三块巨大的孤石,卧压在隧道的左上方,孤石裸露在外,挤在一起,最小的孤石有30 m3,最大的约100 m3。在大孤石的下面,由于从山坡流下雨水的长期冲刷,形成了一个大空洞,洞体约180 m3。空洞底为风化后的砂质土,洞壁距离隧道结构仅有1.2米。覆盖层为全~强风化的地层,暴雨季节,渗入水使围岩松散,自稳性差,危及隧道安全。
(一)对隧道左线偏压的处理 2.隧道左线偏压第二次处理
(二)处理隧道偏压效果
左线隧道经过地表减压,洞内支护加固处理,两侧收敛变化迅速消失,经过25~35天,拱顶沉降也趋近于0,隧道已停止变形开裂,已于2007年3月开始二次衬砌。
【 参考 文献 】
[1]王梦恕主编.大瑶山隧道[M].广东 科技 出版社,1994.
[2]关宝树编著.隧道工程施工要点集[M].人民 交通 出版社,2006.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爱祖国的春天
- 引蛇出洞VS守株待兔
- 淘气的小猫
- 童年趣事
- 我给妈妈做饭吃
- 妈妈生病了
- 小山
- 捡石子
- 妈妈生病了
- 放鞭炮
- 春天的新发现
- 妈妈发烧了
- 新年前夕
- 我家的小鱼
- 我爱椰子树
- 浅论合唱指挥应具备的素质
- 道教音乐研究综述
- 浅析毕达哥拉斯与其音乐论
- 浅论高师音乐教导中的微格教学
- 试论音乐理论术语中的“调”与“调性”
- 试论近代“教育新潮与我国早期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 论析互联网与音乐理论学习
- 人民的鸦片?——对莫扎特的《加冕弥撒》的神学思考
- 运用艺术学原理谈呼吸在歌唱中的作用
- 论析音乐理论课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堂讨论
- 浅谈钢琴触键
- 浅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
- 试论音乐欣赏与人的内在和谐
- 经内镜鼻胆管引流的护理
- 让小学生快乐地学习音乐
- 《称象》教学设计之一
-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之二
-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之一
- 《称象》第二、三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称象》 四步程序式教学设计
- 《称象》教学设计之六
- 《称象》教学设计之四
- 《称象》教学设计之三
- 《称象》教学设计之五
- 《称象》
-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之二
- 《称象》教学设计之二
- 《称象》教学设计之七
-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