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4-01-17
网络文学论纲(后记)
米兰·昆德拉曾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不过人类不会因为上帝的窃笑而中止自己的思考。对学术研究者而言,“上帝”就是作为文化预设的终极真理,纵然我们无法到达那个真理的阿尔卑斯山峦,这并不妨碍我们襟怀虔诚和执著,以无限的追求来追求那让人神往的无限。
本书就是在这种心态的激励下完成的。确实,在网络文学还处于“命名焦虑”时就试图对其做学理阐释,无论是在知识谱系还是在意义范式上,都有太多悬置话语期待解答。譬如:网络只求即时性消费此刻,文学却要指向永恒,“读屏”是欲望的象征形式,人类却渴望在此“诗意的栖居”,文学艺术的数字化生存会不会改变人类心灵对美感的建构?网络把文学拉下神坛,创造着“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新民间童话,但网络在降低文学门槛的同时,如何保证网上的文学不失去价值承担和审美逻辑的支撑?网络用没有重量的“比特”洞穿文学生产,从而使所有的文学成规失去重量,它对印刷文学的格式化,已经在媒介学的疆域轻松置换了文学的存在模式,却为何在精神现象学的意义上破绽百出,不堪质疑?……
看来,原本轻松的计算机网络带给文学理论的却是如此沉重的思考。思考这些问题首先碰到两个难题:一是阐释框架的非预设性――没有约定的理论范式可供效仿;二是研究对象的非预成性――小荷初露的网络文学前景如何,尚难以定格其文化表情。用伊格尔顿的话说,理论本来是“只在黄昏时才飞翔的密涅瓦的猫头鹰”,我们却不得不在晨曦初露时便让它登台亮相。这样做无疑会给阐释的有效性带来风险,但探索未知要付出“未知”的代价,也会有“已知”的补偿。尽管时下的网络文学还未赢得理性主义的普遍认同,可互联网所代表的文化转型无疑将引领文学的未来,因而对网络文学的文化命名和意义阐释应该大踏步走进研究者的思想视野,并力求让理论阐释的有效性在网络文学确证自身的历史过程中生效。
我从1999年涉足网络文学研究,有幸在这一领域获得过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和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先后在《文艺研究》等国内10余家学术期刊发表这方面的系列论文,本书算是对前一段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我以网络文学研究为选题的博士学位论文和正在主编的一套“网络文学研究丛书”,将是对这一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第一次买菜
- 钱
- 春天
- 鹫的故事
- 愉快的星期天
- 一只笔筒
- 狼来了
- 绿色公园风景美
- 我
- 昨天、今天、明天
- 20年后的我
- 一件难忘的事
- 储蓄罐空了
- 新龟兔赛跑
- 爱打篮球的黄星运
- 论印度民族性格中的自负因素
- 营改增背景下加强货运代理行业征管的思考
- 绿色采购供应商选择环境指标体系构建
- 地铁首末班车合理发车时刻研究
- 如何提高胜利油田企业员工培训效果
- 知识管理下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探讨
-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研究
- 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 弘扬敬老文化理念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 基于DSP的数字式电动舵机伺服系统
- 高职院校三校生英语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 浅谈变电站失灵保护改造
- 我国职业卫生现状研究
- 如何实现档案资料的规范化管理
- 江西高速公路建设领域创新民工工资管理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 北师版第一册《乌鸦喝水》课堂设计之一
- 《两件宝》教案之四
- 北师版第一册《乌鸦喝水》课堂设计之三
- 《两件宝》课堂实录之一
- 北师版第一册《乌鸦喝水》课堂设计之二
- 《咏鹅》教案之一
- 《咏鹅》教案之二
- 《我家住在大海边》课堂实录之一
- 《小书架》教案之二
- 《我家住在大海边》教案之五
- 《咏鹅》教案之三
- 《我家住在大海边》教案之二
- 《我家住在大海边》教案之四
- 《我家住在大海边》教案之三
- 《小书架》教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