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与爱共舞——对青少年也与芭蕾舞爱好者的心理分析

与爱共舞——对青少年也与芭蕾舞爱好者的心理分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与爱共舞——对青少年也与芭蕾舞爱好者的心理分析

舞我心灵之感受,舞我情感之喜忧。身体在动作,内心在诉说。听我者,我心中之神灵;懂我者,我的筋骨和肉体。这是笔者在芭蕾舞学习和教学中获得的最深刻的内心感受。

每个人在人类社会的生命旅途中都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人类集体文明诞生和发展的历史的必然之路,一条是人的个体心灵开启和遨游的梦幻之路。前者是现实的、外在的,是推进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后者是理想的、内在的,是建立我们人的精神家园的重要根基。然而,人在实际生活中总是被现实社会强大的力量所胁迫,被迫前行在必然之路上,心中的理想却像迷途的羔羊四处游荡。

谁能为我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那就是——艺术。

宗白华认为,艺术境界“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身心的自我”,舞,就是自我“最直接、最具体的自然流露”。

一、舞蹈艺术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必然联系

科学的发达、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远离自然母亲、丧失根性的安全感而变得惶惑不安。在这种文明进步和心理的矛盾中,人类不可以开历史的倒车回到无知无识的生存状态,而是要在不断的进步中克服出现的问题,寻找心灵的永恒慰籍①。

为此,克服心理分裂,实现心理整合,是现代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要做的心理治疗。因为无所谓爱,也就无所谓恨,故无所喜,也无所忧。它既不用去争取有所获得,也不用害怕有所丧失;不用去感受过去,也不用去顾盼未来,使人处于一种麻木状态。而偏激的爱和恨,又会使人落入极端的深渊。

艺术创造活动就是最好的人类心灵的治疗良药,它能够很自然的将我们人类和自然、民族与世界连接和沟通。

苏珊•格朗在她的《艺术问题》一书中特别指出:舞蹈艺术具有组织和激励的功能,它以情感为动力,表现为节奏韵律的关系。它是以艺术的手段达到非艺术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又成为一种超越任何个体的中介物,使不同的个体相互认同,发自内心的自愿结合成一体,并在这个群体和谐相处②。

因此,作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艺术教育在人的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负有相当的责任。可以说,我们今天所倡导的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给社会产生更多的艺术品,而是为了给世界产生更优秀的人和更好的社会。

舞蹈艺术创造活动,能够积聚起青少年强烈的内心感受,从而使他们超越旧我,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自我。有人说,青少年是天生的诗人,因为在这个年龄所特有的复杂微妙的心态与情感往往只能用诗才能描述。而舞蹈作为一种肢体的诗歌,将他们对人生、对心灵的感受倾向了深刻,进入到人生最美妙的想象和感悟。

二、青少年业余芭蕾舞爱好者的心理发展阶段

心的发展是一种学习的历程。人的心灵渴望神奇,心灵的翅膀能飞多远,可以获得的美感的世界就有多大。

孩子的求知欲并非是自然而然产生,孩子对任何事物也不可能一直充满强烈的兴趣。因此说,舞蹈教育本身的特点就应是如何使孩子们对该项活动产生极大兴趣。

爱,是最好的老师!

可以说,“爱”是每一个人学习的内在动机。所谓内在动机就是指由某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引起的求知欲望,只要学习本身的兴趣存在,内在动机就能够持续的产生作用。而内在动机所产生的作用很少会给孩子们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使他们能够在没有负面影响的情形下去努力。

爱,不是人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人物所保持的一种特殊关系,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定一个人对整个世界所具有的性格倾向。也可以说,爱,是一种依托,是人将自己的内心存放到一个自认为温馨、安全的地方,将它保护起来不至于受到伤害。

因此,孩子们学跳舞注重的是舞蹈本身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在许多情况下,这些乐趣的力量超过了外在的奖励,也超过了外界的威胁。“爱”,足以使他们排除一切干扰,“爱”,足以使他们不顾一切。

(一)自我表现的“手舞足蹈”(四到六岁)

也许,许多孩子都经历过这样一个时期,在他们的幼小的心灵里还没有法则和规矩的概念,他们无视周围环境,无视旁观者投来的目光是诧异还是赞许,尽情的运用他们的心灵感觉和想象力来发挥它天生的创造本领,没有章法,没有目的,有的只是激情。那手与脚的自由搭配动作,时时还伴着面部的神态和自言自语。

过去,我的舞蹈学校启蒙班只招收六岁以上的孩子,原因是我曾经招收过两个年龄小的学生跟着大龄孩子同班上课,觉得她们太小了,实在没法教,于是决定拒绝接收6岁以下的幼儿入学。可是在两年前春节的假日里,我到商场买东西,无意中看到一个小姑娘,一只小手被只顾两眼注视着柜台的妈妈牵着往前走,另一只手却在空中自由飞舞,脚下伴着由于被迫前行而无法合拍的舞步,嘴里哼着无法辨清的音律。我被小姑娘的行为吸引着紧随其后,真想跟她说上两句话,又不忍心破坏她的好兴致,倒是我的“跟踪”引起了小姑娘妈妈的注意,于是,小姑娘也随着妈妈的目光转过身来,停止了她的“舞蹈”,很不乐意地看着我。我非常友好的问她:“小朋友,几岁啦?”

她回头看看妈妈,似乎是在征求妈妈的意见:我可以回答吗?看见妈妈点点头,于是她大胆的回过头来,偏着小脑袋对我说:“我已经吃过四次生日蛋糕了。”

我第一次听到用这样的语言回答年龄,不由得被逗乐了:“你喜欢跳舞吗?”

“喜欢!”好像这个问题不假思索就能回答。

“真乖,欢迎你到舞蹈学校来!”于是,我将写有七彩虹舞蹈学校电话号码的名片递给了小姑娘的妈妈。

也就从那年的春天开始,我为舞校增设了幼儿班,专门招收4—6岁的孩子。因为我从这个仅仅“吃过四次生日蛋糕”的小姑娘身上发现了我无权拒绝的“爱”。这是幼儿表现自己与他人沟通的最重要的方式和权利。

同时,她也使我想起了我随父母在军营里度过的幼儿时代。那时,经常会有一群解放军叔叔围着我,叫我给他们唱歌跳舞,于是我就会把握刚刚学会的歌曲,按照自我对歌词理解的意思,编出一个个自认为非常好看的舞蹈表演给他们,并且从来把动作不加以固定,下次再跳又是另一个“即兴舞蹈”。

“太阳当空照,小鸟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这是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首儿歌了,至于舞是怎么跳的,我已完全忘掉了,因为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要记住它,只要有歌有曲我就有舞,那么天真、纯朴,那么自然、和谐。

不过,应该说,幼儿班的学生进得快,也退得快。因为幼儿的舞蹈是幼儿内心的自我形象的一种自然外化,而不是父母意志的强化。所以,幼儿在进入学校学习舞蹈的这一活动中大多注意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可作为孩子的父母则太关注其结果的好坏,并且急功近利,致使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功利的外衣:每一次课堂上总要去创造成功的纪录。于是经常失败的幼儿便对其实去了兴趣,甚至从此以后再不敢问津。

笔者认为,在这个时期,幼儿天性的知识比起后天的教育认知的知识似乎显得更为重要。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如能在幼儿受教育的过程中科学地包容幼儿的天性——好表现的能力,对快乐事物的兴趣——必将得到幼儿天性中自然力的协助,才会达到真正保护他们的爱的目的。

(二)规范身体的“基础训练”(七到十岁)

柏拉图说:“我们必须重视能鼓舞节奏和和谐感觉的这方面的教育,因为节奏与和谐能够沉如人的灵魂最深处,而牢牢地固定在那儿把美妙妥为准备以备应用。如果一个人接受正确的训练,它便能使之优美,否则适得其反。”

如果我们以芭蕾舞这种开发人的自然躯体的美妙与和谐作为教育的根基,那么,无疑我们是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健康的地区,一个能够从任何角落感受到善的健康境地,使孩子们自儿童时期就开始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和获得真正的美和和谐。

但是枯燥乏味的芭蕾舞基训,让专业舞者都望而生畏,何况是业余学习的孩子。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表现分析,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兴趣的着眼点会改变,内在动机的特点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协助正在学习与成熟历程中的儿童,让知觉成为心象,让感觉成为感情——这些都是我们用以建立世界观念及在世界中的行为的基本材料。并且到了儿童时期,学生的内在动机程度和学习成绩之间开始有了明显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提高。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够理解芭蕾舞的美和自身能力无法达到美的境界的距离。但是由于对芭蕾舞的热爱,使这些学舞的孩子们跨越了害怕舞蹈训练时带来痛苦的畏惧心理。他们明白,为了缩短这个距离,就只有通过刻苦的训练。这时候,学习的外在动机(考核成绩、老师的夸奖、家长的鼓励),也将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

这是儿童心理活动的敏感期,也是在通过舞蹈艺术教育丰富他们心灵的大好时机。我们的教育就是要通过芭蕾舞训练,帮助他们掌握丰富想象的技能,引导他们去寻找想象的资源,促使他们的生活变得充实而富有乐趣,情感变得动人而又细腻,言行变得优雅而又可爱,性格变得活泼而又坚强。

最能激起人的兴趣的活动往往是那些最能够让人在其中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擅长和自己才智涌动的活动。孩子们正是在芭蕾舞训练中体验到了自己的力量——穿上足尖鞋在训练室里开心地奔跑,已不再是梦境。老师的赞扬使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妈妈的夸奖让他们顿悟出付出与获得成正比的道理。

“足尖上的梦幻”唤起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们能够通过丰富的想象来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成就了孩子们健康向上的心态。与此同时,他们学会了对生活进行积极意义上的加工,会去关注和感受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心灵也会变得快乐而富有同情心。

(三)情绪抑制的“病态心理”(十一到十四岁)

在我国,儿童的艺术教育,在十一岁以后,因为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攻击而逐步减退。孩子们面临小学教育即将结束,为了给升入初中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仅是要把艺术挤出文化教育课程之外,并且要以强化逻辑的方式,如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知识的教授,把艺术挤出孩子们的心灵。今日的中国基础教育为青少年的这种心理变形付出的代价应该说是惨痛的,已积累成为一种可怕的人类文明。病态的个人心理、偏激的家庭文明和分崩离析的社会形态正在为儿童们共同组合装配着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还美其名曰——科学文明。而我们的现行教育制度正是这大屠杀的指挥棒、先遣令。

这一时期的舞蹈课,已成为许多热爱舞蹈的孩子父母手中实现自我愿望的一个筹码:“听清楚了,这次期末考试考好了可以去上舞蹈课,否则,休想!”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乘书飞翔
搞笑天王
清道夫
在挫折面前
蚂蚁给我的启示
我“救了”小偷的两条腿
“我发现我老了”
语文伴我成长
路边小贩
那是一次甜蜜的尝试
班级故事
母爱
十二岁,我多了一份自信
这次我做对了
成长告诉我……
2012年教师节表彰暨教职工篮球比赛开幕词
第二十六个教师节领导讲话稿
2012年教师节表彰优秀教师发言稿大会
同学会主持词
公安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讲话
军训广播稿
学生代表在成人仪式上的讲话
第26个教师节讲话稿
在三提升活动动员会上的讲话
学科教师在家长会上的讲话稿
新学期家长会园长发言稿
大班上学期家长会发言稿
在全国推普周开幕式上的发言
教师节教师大会上的发言
在干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科技成果的界定及知识产权保护
从消费角度看新形势下我国人口问题
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人口问题的认知
从四元知识链的视角看工程创新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人口问题
皖北小方庄外出人口问题调查与分析
价值的物理学定义
浅谈中山国灵寿城人口问题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家庭伦理剧审美取向探析
关于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新社会哲学范式的构想
人口问题需要整体性视野
推进新型城市化中的人口问题及对策思考
转基因技术的伦理辩护及其限度
一元论二元论三元论和五元论
努力实现干部能力提升跨越推动统筹解决首都人口问题
体验——情感——生命
《桥》教学设计1
《桥》课文原文
《桥》教学设计3
《桥》教学设计9
《桥》精品教学设计
《桥》课文简说
《金色的鱼钩》A、B案
《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教学建议
《桥》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桥》教案
《桥》教学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