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04
“叶子戏”的演变
关于牌的起源,以往在世界上有过不同的意见。法国学者认为是法国却尔斯六世在位的1392年发明的,比利时学者则提出他们要比法国玩纸牌早,而瑞士一位僧侣的文件,却记载着1377年时纸牌在瑞士已非常风行了……近年来,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桥牌最初起源于中国唐代的“叶子戏”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所接受。其主要依据是从“叶子戏”和牌的形制和打法一致上来断定的:
中国的“叶子戏”是以天文历法为基准,牌分四类,“以象四时”,西方的桥牌也有类似说法,四种花色象征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西方桥牌共52张,而“叶子戏”在明代就已经明确分为40张了,清代则产生了60张一副,四人共打的纸牌样式。
特别是斗叶儿时,唤作“发张”,以大小较胜负,牌未出时都反扣着,不让他人看见,出叶儿后,一律仰放,斗者以所仰之叶测未出之叶,以施斡运,这简直是和桥牌中打法相差无几了。至于“叶子”与桥牌的图像,都是以人物形象为主。形状,“叶子”与桥牌均为长方形……总之,从门类、张数、花色及对牌义的解释来看,“叶子戏”和桥牌都是非常相像的。
倘若追溯这一惊人的相似之处的源头的话,则要从中国的唐代说起。因为目前国内外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纸牌的前身“叶子戏”的记载,即人们都非常熟悉的那条史料,出自唐人苏鹗《同昌公主传》:
韦氏诸宗,好为叶子戏。夜则公主以红琉璃盛光珠,令僧祁捧之堂中,而光明如昼焉。
为了玩“叶子戏”,公主竟让人掌上珍贵的“夜明珠”来照明,以通宵酣作,这反映出“叶子戏”是相当吸引人的。在唐代以后的郑樵所编的《通志略》中,还有四种“叶子戏”著录,其中《击蒙小叶子格一卷》,注明为唐五代李煜妃子周氏所撰。这确凿地表明“叶子戏”在唐代中后期有很大魅力,也是很时髦的。
唐代“叶子”的真面目究竟怎样?欧阳修在《归田录》中曾认为:唐代书籍用卷轴展示不易,人们便用纸制为叶子状,上书以备检用的称谓、提要等。可以说最初的“叶子戏”即以此为源头。既然可以在纸叶上写上文字,怎么不可以绘以图形?从中国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唐咸通九年(868)《金刚经》卷首扉画、唐五代后晋开运四年(947)曹元忠所印《大圣毗沙门天王像》来看,它们都印刷得十分精美,或侧面配以文字,或下面配以文字。这样的一页雕版印纸,可以看作是“叶子”的面目,也就是说在麻纸上印上图像,印上文字,分为一叶一叶,可充作纸牌玩赏娱乐。
“叶子”在唐代是否传向外国呢?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唐咸通九年(868),日本高僧宗睿返回故乡时,带回去中国经卷、历书、字书、韵书134部,这就使我们有理由作出这样的推断:有图文的“叶子”,作为中国雕版印刷品的一种,极有可能在这个历史阶段就开始传向海外了。
到了南宋,在临安都城的市场上,有专门出售“扇牌儿”即纸牌的店铺,如西湖老人《繁胜录》所记的“行市”中就有这一行当,可见纸牌在南宋众多的娱乐玩具中已是有相当可观的独立地位。在伎艺节目中,有艺人竟将猴子训练成为“斗叶猢狲”,为观众表演.在饮食中,也有了“斗叶”食品,而且多在年终向市民推荐的“消夜果儿”中出现.若不是“叶子戏”十分普及,显然不会有这样的社会行为。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秋色花园
- 秋天的流花湖公园
- 从《乌塔》想到的
- 从《乌塔》想到的7
- 花花的故事
- 暑假郊外秋游
- 我的发现
- 我家的猫
- 公园的一角
- 蝈蝈儿讲的故事
- 从《乌塔》想到的10
- 从《乌塔》想到的1
- 从《乌塔》想到的8
- 成长中的一件事
- 观察日记——小金鱼
- “飞特族”冲击国企管理
- 居住区规划的理解
- 创业板企业激励机制的方案探讨
- 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 分析建筑工程拖延工期的原因及对策
- 建筑施工中几种常见质量通病的分析
- 角度过程能力指数及其在非对称角偏差下的推广
- 高层建筑楼前广场的设计方法初探
- 浅谈企业会计信息化现状及发展途径
- 西方EVA价值评价与物流企业管理创新
- 中国式国企管理60年
- 财务杠杆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 浅谈提高煤炭运销管理水平须加强统计工作
- 居住区教育设施的服务半径
- 粤东北客家围龙屋建筑中的风水
- 《棉鞋里的阳光》重点问题探究
-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一)
- 《棉鞋里的阳光》老师语录
- 《胖乎乎的小手》趣闻故事 席间怀橘
- 《棉鞋里的阳光》重点字词梳理
- 《棉鞋里的阳光》读后感
- 《棉鞋里的阳光》整体阅读感知
- 《棉鞋里的阳光》重难点分析
- 《棉鞋里的阳光》重点字词的意思
- 《棉鞋里的阳光》随堂练习 巩固篇
- 《棉鞋里的阳光》作者简介
- 《棉鞋里的阳光》随堂练习 提高篇
- 《棉鞋里的阳光》仿写作文
- 《两件宝》
-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