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筷子古今谈

筷子古今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筷子古今谈

在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申,每天都离不开筷子、筷子在我国起源甚古,与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据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筷子的国家,远在商纣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使用筷子。

目前出土最早的实物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侯家庄M1005的铜箸和湖南省香炉石遗址的骨箸。文献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另据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就有“纣始为象箸”的记载。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唏,哀叹)”。

说的是箕子认为纣王用象牙筷子吃熊掌,极度奢侈,乃亡国之兆。与殷墟的文物相呼应,都说明商代已经有了箸。

既然商代就有铜箸、象箸和骨箸,那么使用竹木材料制成的箸当早于商代。学者们都认为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使用竹木制成的箸。

其实,商纣王所用的象箸,并非中国第一双筷子,箸的诞生应早于商纣若干年。《札记》郑玄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

”即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于火中烤熟。而更简单的方法,是把谷粒置火灰中,不时用树枝拨动,使其受热均匀而后食之。

先人大概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启发,天长日久,最原始筷子也就出现在先民手中。

那么“箸”是如何演变咸“筷子”的呢?说来话长,一般人类进食主要是用手指、叉子和筷子三种方式。但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自然是用手抓着吃的,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

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札记•曲礼上》:《毋抟饭》(持,是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一团。

)可见当时是用手把饭送入口內的。先民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木棒、枝条或竹枝、竹片来放置和翻动食物,进食时为了避免烫伤手指,聪敏的祖先也就利用它们代替手指进食。

在炊具中烧煮肉决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挑取,逐渐学会用两根木棒或竹条来夹取。在煮粥时用它们来搅动,以免米粒附着陶器底壁而烧焦。

在吃粥时也可以用它们来拨食,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可以说箸的产生是和用陶器烹煮食物的方法是密切相关。

所以它也成了以粒食为主的东亚农耕的民族最具特色的进食工具。筷子的出现是我国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

据考证,筷子在中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筷子叫做箸,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箸,饭[危+支]也。……[危+支]者倾侧意,箸必倾侧用之。

”另外,箸还被称为“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

”《札记•曲礼上》说:“饭黍毋以箸。”即吃饭粥不能用箸,应该用匕。

又说:“羹之有菜者用祛,其无菜者不用梜。”梜就是木头筷子。

梜即筴,《广雅•释器》:“荚谓之箸。”说明箸在古代是用来夹取羹汤中的菜食的。

东汉郑玄注:“夹犹箸也,今人或为箸为夹提。”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

”而夹从木。北方多木,南方多竹,我们的祖先就地取材,故竹木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是可能的,大约到了汉代以后,才普遍使用筷子。

后来,“箸”又演变为“筷”,这与我国古代江南地区水乡民俗讳言有关。明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民间俗讳……。

行舟讳言住,住箸同音,故谓箸为筷儿。”从字音上听、称“筷”,是希望船快的意思忌讳语变成了吉祥语,从此“箸”改称“筷”,但还有少数地区至今仍叫“箸”。

明人《推蓬寤语》书载:“世人误恶宇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筷子,今囚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筷子者,忘其始也。”民间行船最忌“住”和“蛀”,故反其道而改箸呼为筷(快)。

而日本則没有这种禁忌的,自唐代传入至今仍称“箸”。筷子在古代还叫“筋”和“梜”,因为它们都不如“筷子”一词琅琅上口而又吉利,“筋、梜”二字早已被淘汰。

筷子的悠久历史,还有考古实物作证。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祥云县大波那发掘了一座罕见的铜棺墓,其中出土了三根圆柱形的铜筷,经放射性碳素测定,为公元前五百年左右东周中期的遗物。

1977年8月,安徽省贵池县东北约7.5公里的里山公社红旗大队徽家冲,出土了一批东周青铜器。青铜器是埋藏在一个土坑里。

內中出土生活用器铜筷一双。该筷为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

看来,青铜不但制成鼎、鬲、尊等炊器、祭器,也制成箸等小餐具。1978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州市西北约三公里的擂鼓墩,发掘了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群,出土文物有食品箱和酒器箱。

食品箱里除了铜鼎、铜盆、铜罐、铜勺等,还有竹筴一件;酒器箱中除装耳杯161件及圆、方木盒、大勺等,也有竹筴两件。竹筴,就是现代的竹筷。

先秦古籍《管子)称筷为“筴”。三国魏人张揖撰《广雅•释器》栽:“筴谓之箸。

”经考证,食箱、酒箱为墓主人生前外游的野餐食具。看来,我国2400年前已有设计合理的旅游餐具箱,而筷箸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餐具。

《汉书•王莽传》有“以铁箸食”的记载。唐代名医陈藏器认为:铜器上汗有毒,令人发恶疮内疽。

事实证明,铜氧化就会产生铜腥味,铁氧化锈迹斑斑,都难以进食。故铁箸铜箸渐渐为漆器所替代。

湖南长沙马王堆墓群出土的随葬品申有一双朱漆箸。墓申有落葬纪年木牍,文为“十二年二月乙己制。

”经考订为汉文帝十二年。这说明至少在公元前168年以前已有竹胎漆筷了。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树叶飘飘去秋游
学动作
成语故事
只有慢慢长大的才是最好的
美丽的小树林
我做不倒翁
学习用品之家
果园里
小马失败了以后……
天下名山——峨眉山
公公的花果园
太阳弟弟出来了
我爱我家的电脑
今天我真高兴
机器人
试论“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关于提高数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浅议普通高等学校英语分层次教学
关于遂宁高校大学生课外舞蹈活动现状分析
简析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步骤
试论中国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民族化
关于我院网络专业“工学交替”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英语课堂上小组讨论环节的有效教学
简论机电类高职物理模块化教学的探索
关于远程教育面授辅导课教学模式探究
关于实施高职学生导师制 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试析少林武术的传播模式
试论文化民生背景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试论高职特色的数学课程体系新构建
关于创新职教管理 培养“双高”人才
《郭沫若诗两首》同步达纲练习
《女娲造人》学法导引
《郭沫若诗两首》课时训练
《女娲造人》教学案例
女娲人物形象简析
《女娲造人》课文导读
《女娲造人》课标解读
《女娲造人》学法指导
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思维自由飞翔──《女娲造人》课堂实录
《女娲造人》课文结构分析
《郭沫若诗两首》课外语段阅读训练
《女娲造人》课文鉴赏──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女娲造人》探究性教学案例实录
《女娲造人》课堂实录
《女娲造人》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