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01
孔子及儒家思想在吐蕃的传播
一、孔子思想传入吐蕃作为中国王朝的统治思想即孔子的儒家思想开始传入吐蕃,是贞观年间伴随文成公主入藏的。
公元7世纪,在中国历史上正是李唐王朝的全盛时期。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弃松赞干布,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松赞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
所谓“执子婿之礼”、“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它体现了什么思想呢?一句话,这一切都由儒家思想来支配。根据唐《开元礼》记载,皇帝纳后,大致进行如下顺序,临轩命使、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告庙、册后、命使奉迎、同牢、皇后表谢、朝皇太后、皇后受群臣贺、皇帝会群臣、外命妇朝会、群臣上礼、皇后庙见、车驾出宫等。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纳文成公主为妻,基本上是按唐代儒家一套礼仪程序进行曲的。松赞干布先后二次遣使入唐朝求婚;太宗同意求婚后,“松赞干布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为示婚礼大典,太宗令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为主婚人,并持节送公主于吐蕃。文成公主出嫁吐蕃时,松赞干布则“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公主归国,弄赞“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这段史文,说明了这样三个礼仪程序:第一,皇帝、皇后受群臣贺,即所谓“谓所亲曰”者。第二,告庙者,即所谓“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是弄赞对其先祖的祈祷与祝愿。第三,车驾出宫居住,即“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因此,可以这么说,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弃宗弄赞,其婚礼仪式,完全是按照了唐代儒家传统礼仪制度行事的。这种礼仪制度的实施,其本身就说明了孔子思想居当时吐蕃的传入。
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文成公主入藏后,“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这为孔子思想在吐蕃的进一步传入提供了便利条件。松赞干布于公元七世纪统一了附近的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统一后的社会私有制发展和的藏族贵族集团统治的加强,需要除佛教这种思想武器,也需要吸收和引进唐朝的儒家思想。而儒家的大一统观念和纲常伦理等正适合这种需要。所以这一时期,孔子思想在吐蕃通过文成公主的入藏,逐渐传入。吐蕃贵族统治者为了提倡儒学除了向中原派遣留学生,还在唐朝国学习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等。唐朝国学所设课程主要是《尚书》、《左氏春秋》、《诗经》、《周易》、《礼记》、《论语》、《孝经》等,其中《诗》、《书》为必修课。吐蕃不断派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就学习当时的孔子儒家思想。同时其使者来唐时也抓住这一学习的机会。将在中原地区学习到的儒家文化带到吐蕃,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
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文成公主入嫁松赞干布后,吐蕃“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这里的所谓“中国识文之人”,无疑是指中原汉族的封建士大夫即知识分子。这些“识文之人”大多是“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的儒学人士。松赞干布邀请他们到吐蕃来替他拟写汉文的公文,这在和唐朝的交往中是必需的。这样,汉族的文化尤其是儒学,在吐蕃发生了影响。
《旧唐书·吐蕃传》还记载说,“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自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这种由“释毡裘”改为“袭纨绮的服饰,也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原王朝的君臣百姓,对服饰的要求也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有着天子之服、皇太子服等,不得“犯上作乱”。它完全由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即孔子思想来支配。
自唐太宗至唐中宗这一历史时期,唐蕃虽有交恶,但和平相处乃是主流,双方聘使包括吊丧、贺即位、礼仪、告生辰等使节频繁交往,这些繁文缛节其本身就反映了儒家思想已经开始生根开花,且开始呈发展的趋势。长安二年,赞普率众万余人寇悉州,都督陈大慈与其大战凡四次,皆破之,斩首千余级。于是吐蕃遗使论弥萨等人求和,则天宴之于麟德殿,奏百戏于殿庭。论弥萨曰:“臣生于边荒,由来不识中国音乐,乞放臣亲观。”则天皇帝许之。于是论弥萨等相视笑忭拜谢曰:“臣自归设圣朝,前后礼数优渥,又得新观奇乐,一生所未见。自顾微琐,何以仰答天恩,区区褊心,唯愿大家万岁。”论弥萨所说的“礼数”,即是儒家的礼仪程序和说教,说明儒家思想已日益深入吐蕃人心中。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烦恼
- 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
- 十个“小和尚”
- 在未来的世界中
- 课间十分钟
- 我和大斑啄木鸟
- 梦
- 可爱的小鸡
- 热闹的操场
- 储蓄罐——我的好朋友
- 雷公公
- 我的苦恼周末
- 我的爷爷
- 垃圾桶里的对话
- 观《纸飞机》有感
- 基于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
- “四位一体”的区域性网络研修探析
- 试论基于建构主义的“对话”教育
- 浅论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
- 试论体育管理者的素养与培养
- 教师教育体制的创新与发展
- 简谈“志于学”:求学之基 “不逾矩”:求学之果
- 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
- 论学习的分类及其应用的探讨
- 浅论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及其潜在价值
- 浅析老子的“无为而治”及其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 论高校多校区的教学实践与影响
- 试论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 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 论价值论视野中教育与技术的关系
- 读《索溪峪的“野”》有感
- 读《詹天佑》有感
- 读《詹天佑》有感
- 《詹天佑》相关链接
- 运用信息技术 营造诗意课堂──教《索溪峪的“野”》有感
- 《索溪峪的“野”》中的网络元素
- 《詹天佑》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 从《索溪峪的“野”》谈阅读课文的教学设计
- 走进“野”,感受美──听执教《索溪峪的“野”》有感
- 《索溪峪的“野”》评课
- 浅谈《索溪峪的“野”》改进教学
- 结合《索溪峪的“野”》谈合作学习
- 课堂“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索溪峪的野》一课教学谈
- 评《索溪峪的“野”》
- 美丽风景处处在──解读《索溪峪的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