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普洱茶市场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前景

试论普洱茶市场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前景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10

试论普洱茶市场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前景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运用历史文献、调查文献,对历史上中国云南名茶“普洱茶”的栽培、采摘、制作与贸易情况进行了考证与论述,认为普洱茶始栽于蜀汉,交易兴于唐,宋元需求扩大,明时闻名遐迩,清前期达到鼎盛时代,清末逐渐衰落,抗战时又一度兴盛,50年代以后则呈总体衰退状态。进入80年代以后,地方政府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通过文化宣传、科学管理、传统优势品种开发等途径,使普洱茶市场日益呈现出复兴的趋势。作者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保留传统的优质高贵品种,适应不同层次的饮茶者需求,以促进普洱茶市场多样性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普洱茶;历史变迁;市场多样性

一、普洱茶的栽培与制作

据《滇海虞衡志》、《滇略》、《普洱府志》等史料的记载,蜀汉时期澜沧江中游两岸即有茶树的人工栽培,距今已有1750多年的历史。其时正值蜀相武侯诸葛亮征云南,于是民间流传有关于孔明插手杖而成南糯山的大茶树,以及为防瘴气煮茶叶为战士治病的传说。清光绪年间编著的《普洱府志稿》也提到:“茶山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晋、南北朝、隋这几个时代,澜沧江两岸的人工种植茶树渐多,据《勐腊县志》载:“曼洒茶山茶树龄在55代以上”,应为此期间所栽培。以后各山逐渐引种,扩种成数山的万亩茶园,遂成为后来的“六大茶山”。

关于 “六大茶山”,向被认为是“普洱茶”的主要源地。唐时,普洱府地属银生节度管辖,唐人樊绰所著《蛮书》中所说的:“茶出银生(今景东县)城界诸山,”指的就是后来的六大茶山。清代方志学家檀萃所著《滇海虞衡志》介绍说:“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耑、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光绪《普洱府志稿》则说:“茶有六山,倚邦、架布、嶍崆、蛮砖、革登、易武。”1957年,云南农科院专家新定六大茶山为:“曼撒、易武、曼砖、倚邦、革登、攸乐。”除攸乐属于今天的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今日之勐腊县境内。 “普洱茶”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成为独具特色的名茶,其主要原因,一是产地均在高海拔云雾山中,系无污染的纯天然茶叶,滋味醇厚,经久耐泡;二是采摘和制作方法独特。光绪《普洱府志稿》云:其茶“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二月间开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采而蒸之,揉为茶饼。其叶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穀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之劲黄而不卷者,名金月天;其固结而不解者名疙瘩茶。味极厚难得。种茶之家芟锄备至,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或与他物同器,即染其气而不堪饮。”

普洱茶的茶质优良,具有茶叶肥壮、叶质柔软、浓绿,芽头壮实、白毫显露等特点,冲泡饮用时色泽乌润、香气馥郁、汤色明亮、醇厚回甘,毛尖清香如荷、新绿可爱,内质外形兼优,不仅具有一般茶叶解渴、提神、明目、解油腻的作用,还有消食、化痰、利尿、解毒、减肥等功效。清代学者赵学敏著《本草拾遗》中提出普洱茶的药性及功能为:“普洱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又具性温味甘,解油腻、牛羊(肉)毒,下气通泄。”历史上,由于普洱一带交通不便,运输主要靠马帮。为了便于运输,“普洱茶”多制成团、砖、饼等形状的紧茶。紧茶千里之遥运输,途中经热湿及至寒冷各地段,茶内茶多酚促氧化自然发酵,茶叶变成黑色,味有陈香,有别于其它茶叶之味道,别具特色。此外,这一区域栽植的茶树由于是大叶种茶,嫩芽有显著的白色细毛,故所制毛尖,略呈银白色的光泽,所制红茶色浓味厚,无印度、锡兰茶之辛涩味,颇合欧美人之饮茶习惯。在一些地区的茶树还因与樟树混作,故在品质上又另具特点,即与酥油极易混合,因而又特别受到藏民的欢迎。

在普洱茶已普遍受到大众欢迎的基础上,清初被朝廷列为贡茶,沿贡直至宣统年间。清张泓的《滇南新语》中记有:“普茶珍品,有毛尖、芽茶和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妆资故名。制抚例用三者充贡。”女儿茶在此时随贡入京。清阮福所著《贡茶案例》中记述普洱贡茶的采摘情况为:“于二月采蕊极细而白者,谓之毛尖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采办情况为:“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布政司库银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解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普洱贡茶从采摘、加工到包装,都极为精良,故深得皇室的喜爱,并广泛在士大夫阶层流传品尝。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亦有对 “普洱茶”、“女儿茶”的描述。其第六十一回中写道:“……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着说:‘该闷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闷了一大缸子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可见普洱茶在雍正、乾隆等年间的风采和鼎盛名气。

关于“普洱茶”的栽种、采摘和制作,20世纪50年代在西双版纳所做的民族调查中有十分详细的记载,可以作为史志之补充。据调查,当地不少县份都产茶,茶山多为村社公有或私有,由其地各族民众栽种,如勐海坝子四周山区的茶山属傣族,南糯山属阿卡人,攸乐山则全为攸乐人所栽种。所产之茶具有色浓、味厚、嫩度高的优点,而这主要是与其地春季气温迅速升高,夏秋之季雨水多,白天温度高,夜晚气温低,全年又多雾露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的。每年采茶的时间开始于清明前半月,历时二个半月,所采之茶为春茶。因采茶时间先后与叶的嫩老不同,春茶又可分为四等,即:毛尖、细黑条、粗黑条与老茶,亦有将春茶分为雨前春茶与雨后春茶,或将老茶称为夏茶者。秋季7月底又为一采茶季节,是为谷花茶,亦有毛尖、细黑条、粗黑条与老叶茶之分,先后历时二个多月。春茶味佳,谷花茶色好,前者产量多,约占全年产量的三分之二。毛尖茶产量少,每人每天不过采得5斤左右,其它各种茶,尤其是老叶茶则可采到30斤。但在南糯山的阿卡人,每天工作不过6小时,所采茶叶至多不超过12斤。

茶叶的制造,除茶农自行初步制成散茶外,在佛海又设有私营茶庄,收购散茶复制成紧茶、圆茶、砖茶等,佛海茶厂与思普茶厂还利用新鲜茶叶制成红茶和绿茶。“散茶”的制作程序是:白天茶农采茶,当晚抄拌至叶萎后,置簸箕内用手揉搓至出汁液为度,便成条索,再行抖散,继以日晒,达半干时再揉搓,晾干后即成散茶,一般均置竹筐内。“紧茶”则是在茶庄收购散茶后,以等量的细黑条做包被——俗称面茶或梭边,以粗黑条做底——俗称高品茶或二届茶,以老茶做心子,此种老茶多为老叶,需由人工用大刀剁细后,始能应用。制时依次将三者放入铜制筒子,待蒸热后,用布揉制成锥形,名为“锭”,然后堆置使其发汗即可出售。“圆茶”的原料较紧茶为高,用粗黑条做心子,细黑条做面茶,而且以毛尖做为盖面,经两次加盖,用布袋揉制成圆饼。“砖茶”则是取原料较好的春茶,制成砖形。“红茶”与“绿茶”均取新鲜毛尖做为原料,设备与技术亦较制紧茶、圆茶等为复杂。

“普洱茶”所具有的这些优良特性以及独特的制作方法,是其在历史上名扬海内外,成为中国六大名茶之一的重要因素。

二、历史上的普洱茶贸易

关于“普洱茶”最早的贸易时间,由于年代久远,从史籍中已无法进行确切的考证。据清乾隆时檀萃所著《滇海虞衡志》说:“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专,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茶不知显于何时,宋自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军以茶易西蕃之马,是谓滇南无茶也。......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人不知,犹于桂林以茶易马,宜滇马之不出也。”根据这一说法,可知唐代普洱茶已经行销到西藏。

另据当代普洱县一些文史工作者的考证,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政权于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一带设置“利润城”,从茶叶贸易中获取利润。到了唐乾符六年(879年),南诏政权又在六大茶山至大理的途中设置睑治,取名“步日睑”。澜沧江内大片地方为其辖地,包括江内的利润城及六大茶山。当时,外界已对“普洱茶”有着大量的需求,特别是居住在藏区的民众。由于“普洱茶”所具有的优异品质和适应了以肉类与乳制品为食的藏民的生活习俗,藏民们不惜翻越雪山,漂流金沙江,跋涉丛林,行程数千里,以藏区的马匹、乳制品、藏药等换取普洱茶。普洱茶使藏民日常所需的酥油茶更具风味。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条经步日、下关、丽江而至西藏,靠人背马驮“以马易茶”的“茶马古道”。这条“茶马古道”沿走至20世纪50年代初,此后随着公路的出现而消失。至今,普洱县还有一些老人称呼这条路线为“后路”。

宋代,大理政权将南诏时期所设的“步日睑”改为“步日部”。此时宋国与北方的金国连年征战不止,急需战马,大理政权便在“步日部”开设“茶马市场”,以当地的茶叶换取西藏马匹,再将马匹转与宋,以换取其锦缎与珠玩饰品。茶叶的种植随之扩大。

到了元代,蒙古军队占领了云南,将“步日”改为“普日”,普洱茶已成为边疆各族民间交换的主要商品。元代中期,普洱茶随同以食肉、乳制品为主食的蒙古人进入俄国。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普日”改称为“普耳”。万历年间,“普耳”又正式改为“普洱”,明朝廷还在其地设官吏管理普洱茶的贸易。 明清两代,在“茶马古道”之外,还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出四条“茶马大道”。一是由普洱至昆明的“官马大道”,历史上的普洱贡茶经此道运往昆明,然后转运京城。从长江下游而来的客商,以及滇中、滇东地区的客商和本省的官员到普洱,均走此道。二是由普洱至澜沧的“旱季茶马大道”,自普洱起运茶叶,经思茅糯扎至澜沧县,再至勐连县而后到达缅甸。三是由普洱至越南莱州的“茶马大道”,由普洱起运茶叶,经江城县至越南莱州,然后转运至欧洲。四是普洱至打洛的“茶马大道”,此系“官马大道”的延伸,自普洱经思茅、车里、佛海至打洛,然后到达缅甸的景栋。在今天的普洱县境内,还保留有三处较为完整的“茶马大道”的遗址,见证着普洱茶贸易在历史上曾经的繁荣与辉煌。 辛亥革命以后,汉族商人在西双版纳一带,特别是在勐海从事制茶的商号如雨后春笋,相继开业,傣族商人也建立起自己的茶庄。民国二年(1923年),普洱府撤销。民国三年(1924年),将迤南道(驻普洱)改为普洱道,辖宁洱、思茅、墨江、元江、新平、景东、镇沅、景谷、澜沧、缅宁10个县及普思沿边行政区(车里)。民国八年(1919年),思茅县城流行鼠疫、疟疾,茶商渐撤,思茅茶业长期停顿,茶商转入易武,故易武茶业又一度兴旺,延至民国26年(1937年)。此后因法国重新封锁老、越边界,南下茶路堵塞,茶商关门,易武茶业走向萧条。

抗战时期(1937--1945),外省人大量进入普洱,不少人从事商业,普洱商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商旅路线主要为南、北两途。北路即由普洱直往昆明,主要输出茶叶、食盐、地产中草药材,输入布匹、香烟、瓶酒、罐头及其它日用生活文化用品等,称为“省货”;南路由普洱输出食盐、银饰等,经思茅、车里至佛海,销售后又转运茶叶至缅甸,输入象牙、煤油、洋靛、棉花、棉纱、布匹、西药、鹿茸、虎骨及杂货等,称为“坝子货”。此外,另有西北路经景谷、镇沅、景东等“后路地”至大理乃至西藏,输出茶叶、棉花等,输入菜油、白糖、冰糖、面粉、乳扇、核桃、干柿饼等,称为“后路货”;东北路由普洱经墨江、元江至石屏,输出食盐,输入豆腐皮、豆腐干、松子等,称为“石屏货”;东南路经江城出越南莱州至海防,输出紫胶、樟脑(冰片)、茶叶等,输入工业品、生猪、牛、粮食;西南路经思茅、六顺至澜沧,输出食盐、土布、银饰、黄烟,输入棉花等。此时的普洱茶不仅行销国内四川、西藏、湖南、湖北等省区,而且远销港澳、缅甸、越南、泰国、印尼、日本乃至欧洲,尤在日本和西欧享有盛名。普洱成为滇南重镇和商业活动中心。 五十年代,人民政府曾大力宣传工商业政策,鼓励茶农加工栽培,增产出口,提出“恢复老茶园,开展新茶园”的号召,茶园的种植面积逐渐增加,茶叶产量比抗战后增长了许多,私商也纷纷收购,外销马来亚、香港、仰光等地。但由于总体来看茶价低贱,茶农采摘茶叶不足维持正常生活,且若由内地入藏,耗时久、运费高,因而产量销量都不高。六十年代,也曾号召“大搞茶园建设”,在思茅坝、曼歇坝、景东县文井大街、澜沧县的惠民、勐滨开垦新式茶园。1975年,新建普洱茶厂,先后加工制作的青茶、红茶、花茶、沱茶、特制普洱茶等六大类40多个精致茶叶品种规格,国内国外均有销售。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可爱的表妹
我说我家
快乐的旅行
难忘的一次锅盘交响曲
捉莹火虫
童年轶事
父母们,放开你们严厉的双手
猎人后悔了
韩国烧烤
今天我值日
游蓬莱阁
芦笋王子
棒鲜花
邮筒
爸爸帮我改正缺点
浅析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的思考与探索
试论大学特色化发展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试析新时期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试析主体间视角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再探讨
试析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刍议
简论乔治.凯勒的大学战略规划思想
试论实效性的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探索
试论问题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优化
简析邓小平教育价值论与教育实现
试析社区化管理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简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理性透析及应对路径
试析高校学生公寓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
试析我国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外聘教师管理的对策研究
试析高校财务管理问题诊治
浅论新时期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古文教学活动化的几点思考──《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设想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引入知识,形象讲解──《岳阳楼记》艺术鉴赏案例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杂谈
评谢彦霞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实录及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