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初中阶段鲁迅作品教学

浅谈初中阶段鲁迅作品教学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14

浅谈初中阶段鲁迅作品教学

浅谈初中阶段鲁迅作品教学

对于鲁迅作品,茅盾评论说:“在中国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这些“新形式”,除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外,当然还包括他特有的语言风格。其语言结构的繁复、修饰语的叠加、标点符号的活用,都是同时代作家所不可比拟的。这一点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诸多篇目中,都能感受得到。而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由于鲁迅作品作为文学作品,要让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说出这些体验,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一、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地位

1、鲁迅的现实主义风格。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用他的笔显示了五四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特色。鲁迅的作品,不仅以其革命民主主义观点、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显示着他的创作与我国传统的进步文学的深刻联系,而且以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表明着五四新文学和我国古典现实主义作品的继承和发展,标志着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鲁迅小说中的典型化人物。

环境、情节、人物作为小说的三要素,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被广大教师重视着。尤其是其中的人物,很能打动学生。周遐寿《鲁迅小说的人物》一文中谈到:“其艺术感染力,如果并不是在一个具体的个人身上,而在具有广泛的类型人物上;那可以说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委掉,变成旁观者,而是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这样的艺术效果,真正体现了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性。

3、鲁迅对于孩子的关注。

“儿童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预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中国的情形。”因此,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可见鲁迅对于孩子的关注。同样,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形象鲜明的儿童形象。如《故乡》中的闰土,作者以热情饱满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光彩照人的少年英雄的形象。《社戏》中的双喜、阿发等小伙伴,他们聪明、机敏、勇敢、能干、而且淳朴、善良,各个人物栩栩如生。他们不光能引起孩子们的喜爱,更能够刻画儿童的心理,塑造儿童的形象,为儿童今后的成长起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还能让鲁迅的名字深入他们的内心,让鲁迅的作品陪伴他的一生。

二、教学鲁迅作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分析的太琐碎使学生失去兴趣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知识的学习, 中学鲁迅作品的学习也不例外。面对鲁迅作品,许多老师所做的依然只是语言教学工作,呈现给学生的课堂体系是语言化或文章化的。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一句话或某一词语反复推敲,不厌其烦,造成教师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听得晕晕乎乎的现象,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事实上阅读理解文本需要解读能力,浸入文本需要鉴赏能力,与文本对话需要整合能力,阐释文本需要逻辑能力。

2、片面的处理教材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

一篇课文,如果教师讲得太少,学生总觉得心里空空的,而教师们呢?倘若不把课文分析得透彻,似乎也觉得不放心。于是乎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就成为理所当然。由于担心学生读不透鲁迅作品,每一篇文章几乎是以老师静态的“讲”完全取代了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体验和多元理解,根本无法在课堂上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教师像大鸟一样将食物嚼细,再喂给嗷嗷待哺的小鸟们。粗看是教师对学生宠爱有加,生怕食物有块骨头,刺坏了学生的喉管;细想却是教师的粗浅疏漏:最有营养价值的部分早在嚼细的过程中流失了,吞食了残渣的学生能得到什么?

3、主题的落后导致学生体验情感而不得

理论上教学目标应该锁定在引领学生亲近鲁迅,爱戴鲁迅,激发对鲁迅这个人的兴趣。目标不高,但教学实践却很难达到这个目标。这正是由于传统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存在着一个不易察觉、而又根深蒂固的弊端,就是相信课文中的意义是作者早就赋予的、永恒不变的。而所谓的理解课文,就是帮助学生找到一种方法去挖掘这已经存在的意义。《孔乙己》这篇课文,已经读了几代人,几十年过去了,人们一直遵从教参的说法,把孔乙己看成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从其自身找原因,也不难发现其缺乏适应生存的能力也是其不幸的原因之一,由此获得一个启示:学会生存,这样的见解也许更有见地、更贴近生活。

三、鲁迅作品教学强调以文为本,提倡感悟法。

中学鲁迅作品可以采用感悟法,强调以文为本,让学生先感后悟。采用此法需将作品“还原”来读,即“把审美对象的描写恢复到人的本质属性的原状,对文学形象进行本体考察。”阅读中,教师应从文本入手,创设情境,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比如对《风筝》的解读,我们可以试着从亲情这个角度让学生去感受小兄弟对风筝的入迷,看到别人放风筝,小兄弟如痴如醉;而当“我”毁坏了小兄弟的风筝以后,在“封尘的什物堆中”的弟弟的反应。“我”蛮横地毁坏了风筝,并“傲然”离去;小兄弟只“绝望”留在原地。兄弟俩截然不同的表现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一个是追求美的心灵被扼杀而痛苦无告,一个是缘于病态的偏见和封建长幼尊卑伦理的威力而进行戕害美的心灵。越抒写“我”的“胜利”,则越显得“精神虐杀”的可恶。特别当“我”怀着“沉重”的心去讨他的宽恕时,小兄弟却“惊异地笑着”,还说:“有过这样的事吗?”而且“全然忘却,毫无怨言,”这也不正是美的情操么?朴实的语言,展示两颗美好的心灵:一个严于自责,有错就改;另一个是宽于待人,不计较别人的错处,这也正是美的心灵的写照。这种从人性化的角度去解读这篇课文,学生觉得特别,也容易悟出“我”心情“沉重”的道理。

总之,语文界长期以来一直在探讨“鲁迅文学作品怎么教、怎么学”,但一直没得到完满的答案。如何提高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是许多教育者孜孜探求的课题。笔者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鲁迅研究小组深入中学语文教学一线,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做更多的调查与研究。因为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研究是对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老师家的花园
仙人球
童话故事
我的爸爸
我画的画
我的妹妹
治好爸爸的坏脾气
吃饺子
我想拥有一只小狗
我的妹妹
迷人的田野
辛苦的老师和妈妈
美丽的校园
快乐的元旦
新年到了
浅析增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实效的策略研究
试论中医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浅论从高校知识女性发展的困惑看社会性别教育策略
在教学与教改的道路上求索
关于加强本科建筑理论教育的思考
浅论公安院校文件检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关于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对高校师资管理的启示
浅谈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问题探析
浅谈关于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整体优化的思考
试论现代教育技术价值的实现——基于价值效益原则的思考
谈论从性别视角创新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议素质教育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浅议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医药教育发展
浅谈多元主义方法论之于创新中医药教育模式的探讨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教学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语法修辞
《范进中举》疑难解析
《范进中举》强化练习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范进中举》同步训练
《范进中举》问题探究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分析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同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