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7
浅析《三国演义》所具备的史诗品格
浅析《三国演义》所具备的史诗品格
我国古代在叙事史诗的创作中没有产生过象西方《伊利亚特》、《奥德赛》那样的宏篇巨制。但是在中华民族这样深厚的文明传承的根基上便产生了《三国演义》这样“陈叙百年,该括万事”的大型史诗性叙事作品。
一、《三国演义》的一般史诗特性
所谓史诗性作品,必须具备史诗内容和史诗形式。就是说,它必须描写具有全民族性和时代意义的重大题材,展开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广阔的社会面貌,反映整个民族的命运,它所描绘的事件和人物不是片断的、单调的 ,而是极为纷繁而多样的。《三国演义》就是这样的文学史上少见的史诗性作品。《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三国时代的重大历史变革以及这个变革时代的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揭示出东汉覆灭、三国形成至消灭的远因和近因,总结了封建王朝的兴衰更迭、成败得失的历史经验。《三国演义》的体制结构是恢宏的,容量是巨大的。它具有史诗的基本风格与气魄。
因为三国的历史本身就有一种特殊的品格,诚如王大错所说:“有史以来,以汉末三国之局为最奇,亦惟三国人才为最众,三国之贤奸邪正别白最为显著。故夫四千余年之历史,当以三国为关键而代表之。”由于史诗多表现英雄创世的重大显赫行动与业绩,因而常常带有传奇性与神话色彩。作为英雄传奇的《三国演义》就极富于这种传奇性与神话色彩。
二、战争场景的审美化
正如黑格尔所说:“战争情况中的冲突提供最适宜的史诗情境,因为在战争中整个民族都动员起来,在集体情况中经历着一种新鲜的激情和活动,因为在这里的动因是全民族作为整体去保卫自己。”《三国演义》正是在这方面最充分地表现出它特有的史诗美质。与西方史诗的战争描绘相比较,《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则更富于审美韵味。《三国演义》绝少正面去表现血肉横飞的战争恐怖和目不忍睹的惨象,更多的是展现战争双方的斗智斗勇。智谋和武勇,是三国战争描写的两个有机构成部分,也是战争审美生成的两个重要方面。《三国演义》描写战争,但不宣扬好战,而是表彰非战争的和平慈爱的正义思想;它真实具体地展示战争的全过程,但侧重点却放在外交智谋的较量上,形象地体现“上兵伐谋”的兵法观。从《三国演义》的战争中,我们每每看到人类智慧的闪光,而不是血淋淋的恐怖与残酷。它让我们身临其境地近距离地体味人类心智带来的审美愉悦;而对于残酷的厮杀打斗,则让我们作远距离的观照,给我们展示勇武与力量的阳刚之美。《三国演义》所写近百次的大小战争皆向我们昭示这样一个道理:运用智谋,是在战争中获取胜利的重要保证。因之《三国演义》的战争往往以大量笔墨展现由于智谋的正确实施而引起战争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从而使人领略人类智慧的伟大与美感蕴涵。
三、雕塑审美的人生
由于汉末变乱打破了旧有封闭秩序而使社会格局呈现
出物竞天择各逞其能的开放型竞争新态势。举贤任能、择主而事的人际环境,在《三国演义》里达到从未有过的理想境界。时势选英雄。时局的动荡和战争的连绵不断,筛选出曹操、刘备、孙权三支地方劲旅;曹、刘、孙三方又皆以全力网罗智谋超绝之士,一时间造就了许多出类拔萃、可歌可泣的谋臣武将。这些史诗般的英雄,以他们的卓绝才能创造了史诗般的英雄业绩。《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他们的形象,雕塑了他们审美的人生。在这一点上,《三国演义》和传统史诗是一致的。塑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物形象,是史诗的中心任务。在《三国演义》里,刘备、诸葛亮便是这样地显现了整个世界宏伟壮阔的史诗性英雄人物。
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理想模式而起身于平民的刘备,初时毫无凭藉,自从陆续得到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庞统、法正等这样一些第一流的大智大勇之士的辅弼,终于建立了蜀汉帝国,与雄踞中原的曹魏和江东的孙吴相抗衡。刘备一生爱民惜物,抱定救国扶危、报国安民的方针,以“仁义”治天下。他将恢复汉室的功业追求与个人的德行修养统一于一身,成为圣明君主的典范。在他身上,体观了人民对于封建仁君的热切向往。
如果说刘备以“仁”为其显著特征,那么诸葛亮则是以“智”为其主要特点的。诸葛亮早在他隐居隆中的时候,就已经料定天下三分的可能和必然性,并为刘备指明了方向。出山后,帮助刘备迅速扭转局面,摆脱困境,连连取得重大胜利,直至建立蜀汉政权。他是一位真正的超人,举凡兵法奇谋、行军用兵、外交应付、治国理民,乃至天文地理、阴阳八卦,无不精通谙熟。智慧如此,实在只能存在于艺术审美的彼岸世界里,是超越于现实世界之上的。
较之诸葛亮和关羽这类正面角色,曹操形象则具有另一种特殊意味。奸绝曹操,是一个被不断“丑化”的艺术典型。当然,说他被“丑化”,是以生活经验而论之,这样看,曹操奸诈至极,丑不可言,令人生厌。但艺术审美世界到底有别于现实生活世界,当人们欣赏艺术进入艺术审美状态时,往往忘却自我和自己所处的现实社会(尽管只是智暂的相对忘却)。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时空,则具有了审美的性质。艺术魔杖的碰触,可以使生活的丑升华为艺术美。
所以我们认为,《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是一种审美的创造,包括反面丑角形象在内。这种审美创造的最高旨归就是充分展开人类美或丑的本质,帮助人们认识假丑恶并建立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三国演义》通过这种审美创造,充分地展示了人物的超人力量和超自然的特征。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最爱吃的水果
- 听课
- 美丽的街心花园
- 飞机模型
- 月饼
- 秋天的图画
- 第一次做饭
- 睡莲
- 左轮手枪
- 假如
- 219我的家
- 电脑真好玩
- 去涠洲游记
- 第一次包饺子
- 秋天到了
- 从一个再审案件浅谈民事诉讼证据新规定
- 电影音效设计是一门艺术
- “比较优势陷阱”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1)论文
- 对中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现状及改革的思考
- 论搭建高水平学生活动舞台 提高德育工作成效
- 视唱练耳教学中听觉训练问题与解决方法
- 青海工业化原则、目标和措施(1)论文
- 性骚扰是什么?
- 物理教学研究
- 刍议如何运用录音技术完善录音效果
- 对交通肇事罪几个问题的重新审视
- 体育改革应适应社会的发展
- 关于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的现状及其思考
- 物权制度的理论基础——物权行为理论初探
- 江苏省服务业、服务贸易的特征及对策分析(1)论文
- 《沁园春·长沙》特殊句式
- 描写秋天的诗句
- 《沁园春·长沙》知识全解
-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
- 《沁园春·长沙》学法引导
- 意象壮美 意境高远──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赏析
- 格高调远景,豪迈激荡情──对《沁园春·长沙》的多层理解
- 《沁园春·长沙》中心思想
- 抒尽襟怀一“独”字──读《沁园春·长沙》
- 大境界·高格调·重手笔──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 《沁园春·长沙》重点概述
- 《沁园春·长沙》鉴赏要点分析
- 多元视角解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 关于《沁园春·长沙》的主题
- 从三个层面解读《沁园春·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