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从中国古典美学看生态纪录片的美学特征

浅析从中国古典美学看生态纪录片的美学特征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06

浅析从中国古典美学看生态纪录片的美学特征

广大朋友们,关于“浅析从中国古典美学看生态纪录片的美学特征”是由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随着全球面临的生态危机与生存环境恶化问题的日趋严峻,环境保护思潮越来越成为当下的理性诉求,“生态”命题成为全球焦点,生态纪录片也因此获得了长足发展与持续关注。作为“人类的生存之镜”,生态纪录片这一新兴的纪录片形态致力于人与生态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探寻,进而呼吁人类关注与之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建构整体生态意识与和谐生存理念,它是人类生态观念的影像表述和文化表征。

作为我国思想文化瑰宝的中国古典美学,深蕴着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美,这与生态纪录片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恰恰不谋而合。纵观当今数目繁多的生态纪录片,尽管创作者们都遵循现代美学进行影片的创作,但在风格及特征上仍然可以发现生态纪录片的美学特质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存在诸多契合。

中国古代诗画艺术一贯注重对意境的追求和营造,进而传达一种韵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传统。中国古典诗文的创作提倡借景抒情。《诗经》中的“比兴”,旨在通过“言他物”来“发心志”,即托物言志。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意象的组合,便营造了一个悲凉又伤感的凄美意境,达到了情寓于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曼妙艺术境界。意境更是中国绘画的内在精髓所在。传统水墨画不讲究灭点透视,不以明暗表现形体,也不追求物体外像的肖似;而是讲究写意传神,强调抒发一种主观情趣,注重形与神、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的高度完美统一。故中国传统画所体现的意境通常是空灵又意味深长的,使观者能够在“一邱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3]。

虽然生态纪录片的本质属性仍然是纪实性,但由于其自身的观赏性、阐释性等特性,故较其它题材的纪录片而言,它的画面往往带有诗意美的特征,更注重对意境的美学追求。中国大型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用精妙流畅的影像语言生动描绘了一首首时而悠扬低沉、时而欢快愉悦的生命之歌。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生命三部曲以及《海洋》更是打造了唯美动人、诗意浪漫的生态纪录片优质范本。导演用镜头中爬行的虫、翱翔的鸟、游曳的鱼,带给观众视觉盛宴的同时,展示了大自然最和谐动人的优美篇章。其影片画面色彩浓郁、诗情画意、唯美流畅,配以时而生动传神、时而天籁动人的背景音乐,实现情与景的交融,营造诗意的完美意境,进而用这种“美”去引发人们对生命和环境的思考。《迁徙的鸟》的色彩基调清新明亮、淡雅怡然。影片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优势,巧妙地用虚实结合传达出意象之外的意蕴。《海洋》展现了几近上百种海洋生物的灵动美:优雅纯洁的水母群、翩翩飞舞的海鸟、欢快跃然于海面的海豚、气势凛然的鲸鱼群,镜头时而舒缓时而紧张,节奏张弛有度,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美,烘托着爱与生命的主题。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当代建筑美学思维的兼容性问题探讨”,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筑审美开始了新一轮的趋同。这个时期整个人类社会表现为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和文化都突破了国界,形成了世界范围空前的大融合,因此现代建筑运动超越了国界和文化圈,现代主义所产生的国际式建筑迅速统一了全世界的建筑语言。这是一次建筑美学的大趋同,并在发展中完成了其建筑理论框架的建构,从而建筑创作活动以及对建筑的欣赏与评价均以此为参照系统,其作用和影响至今还能够从许多新建的建筑中体现出来。可是很快这种国际式建筑风格在人们眼中就由美变丑了。从接下来的几十年到现在,建筑美学都在努力挣脱现代主义建筑的模式化束缚,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人们也试图透过当前多元化的样态发掘一个正在萌芽状态的、类似于现代主义之初的新事物,这表达了人们对一个确定或可能确定的“普适”法则的期待与追求。然而,普适法则所依赖的“普适情境”却无法当今找到。

1 构成:规则与无序并存

“序”指事物或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在时间、空间中的表现;“无序”是指事物或系统要素间无规则的排列、组合、运动或变化”。在建筑审美领域,“规则”对应着理性、同一、总体化;“无序”则对应非理性、异质、非总体化。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和纯净主义美学基本上是以一种“理性”来调控和引导建筑美学的走向的,为了在不同种族的人类之间进行沟通和了解,确实需要某种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情感。理性主义运用到极限以后,就极易流于程式。原来现代建筑大师在建筑创作上的鲜明个性特色,经长期沿用和各地效仿,到后来就变成千篇一律的教条,使人感到枯燥单调。把价值建立在最少变化和最趋稳定的普适类型上,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简单的形式。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不同学科之间的互渗和交融比任何时代都更加频繁和显著,当代哲学、尤其是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哲学对建筑有着明显的影响。

从现代建筑解脱于学院派的禁锢到现代主义的自我完善、以至20世纪中叶以后多风格、多流派、多种建筑思潮的涌现和并存,都反映了人的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与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潮流同出一源。大多数建筑师希望能够通过提高建筑师的关注力、知觉和选择的能力,充分发挥建筑师的自主性和表现自我差异性的能力,把非理性的、具体的自我存在放在先于一般理性本质的地位,希望建筑能用自己特殊的语言同总体性抗衡。但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设计常以自我表现为目的,往往忘却了建筑与公众的交流,甚至忘却了基本的功能需求,表现出各行其是的芜杂。

“当代建筑审美之所以出现无序的构成而贬损作为现代性之核心的理性,其根本动机源于一种打破规则、拆解中心,建构充满自由精神、富有个性色彩的美学的冲动”;建筑创作的变革往往都是以审美思维的变革为先导的。从现代.主义以后进发的流派来看,主要有“野性主义、光亮式、新古典主义、隐喻主义、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高技派、新乡土派、新传统派、新自由派、新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奇异建筑、新构成主义等多种倾向,有的是自称、有的是书刊评论”;虽名目繁多,但区分并不严格,更侧重于以各种手法展示自我。近年来派别的名称叫法渐渐平息,但他们的实践大大增强,在我国也进行各种新的尝试。

以“无序”来对抗“规则”,从理论上说的确不失为一种逃离总体化或程式化的美学策略;从实践来说,已经、且还将对建筑创作带来许多影响。但“无序”往往会把建筑师引向一个追求建筑造型“新、奇、特”的极端。如果说建筑是一门艺术,那么它是一门极其昂贵的、实用的、与科技紧密相关的艺术,极端的无序不仅不会给建筑创造美,而且往往会损害建筑本身。“规则”依旧反映在大多数人的建筑审美中,同时伴随着“无序”的萌动,产生了多元化的构成格局。

二、“众生平等”与生态纪录片的普世关怀

两千多年前佛教便提出了“众生平等”的思想,随着佛教在唐朝的兴盛,这一佛教教义也逐步演变为影响深远的中国古典美学生命观之一。所谓“众生”,分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有情众生指一切有感情和意识的生物,包括动人、动物等;无情众生指没有感情意识的众生,如大地河川、草木瓦砾等。“众生平等”意为,宇宙间万物,有情众生之间、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之间本质上都是平等的,既无高低贵贱之分,也无聪明愚昧之别。佛教竭力教化人类爱护花鸟虫鱼,是要人们远离罪恶,而存仁爱慈悲之心。

“众生平等”强调了生命的可贵,体现了对自然万物生命的敬畏与尊崇,打破了主张人为万灵之首、万物皆受人类主宰的“人类中心主义”赋予人的至高无尚的优越感。而作为最直接展现人与自然的表达方式的生态纪录片,无论是在创作理念还是表现手法上,也处处体现着对自然界动植物的悲悯体恤情怀,折射着爱与温情。

在《迁徙的鸟》中,导演除了利用航拍技术拍摄大全景,去再现世界各地优美别致的自然风光外,还在近距离拍摄中,尽量与拍摄对象平行,保持平视角度,避免居高临下的俯视镜头,以体现一种平等的价值观念和态度。导演将摄像机安置在鸟的身上,观众仿佛变成了候鸟中的一员,随群鸟一起在万丈凌霄展翅飞翔,穿过风雪,历经千山万水的阻隔飞向遥远的故乡。庄稼地里,收割机隆隆地驶来。丛中嗷嗷待哺的小鸟,还未学会飞翔。这时镜头切换为小鸟的视角,收割机在它的眼中是那么庞大、那么势不可阻。就这样,一个幼小的生命终结在了机器的轰鸣声中。整组画面带给人强大的视觉冲击和无尽的思索。在《海洋》中,一只远古爬行动物海鬃蜥爬上了岸,驻足凝望。远处腾空而起的火箭发出的光芒映入了它的眼中。同样是视角的转换,这组镜头的震撼力也是无可比拟的。它带来这样的启示:与其竭力探寻宇宙深处的世外桃源,人类还不如多去关注身边与其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

与国外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我国的生态纪录片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纪录片人应充分借鉴丰富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以构建中国生态纪录片鲜明的民族识别性,从而打造独具东方艺术底蕴的优质生态纪录作品。

浅析从中国古典美学看生态纪录片的美学特征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初中生军训日记与心得体会
岁月如歌——初中生活二三事
岁月如歌——那串涩涩的桑葚
夫子春秋
《论语》读后感
《论语》的温度
我班“动物册”
岁月如歌——无人喝彩的回忆
孔子,我们永远的神往
花样年华
“善待”的快乐
深邃的色彩
初中生活的苦与乐
由衷的欣赏
岁月如歌
城市轨道交通开发利益影响范围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利益关系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政治研究的微观层面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架空接触网电分段的设置
钢轨电位限制装置与框架保护关系的分析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融资与管理的改革
杭州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中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融资模式探讨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合法性思考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实例分析
跨座式单轨高架车站结构选型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国民经济效益与费用识别及计算方法初探
广州新白云机场轻轨桩排式地下连续墙的受力分析
可比性的概念:文化政治视野里的普遍与特殊
《小英雄雨来》课外阅读训练
《小英雄雨来》写作指导
《小英雄雨来》随堂练习 提高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一
《小英雄雨来》作者及作品介绍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目标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二
《夜莺的歌声》写作指导
《小英雄雨来》整体阅读感知
《小英雄雨来》范文习作
《夜莺的歌声》范文习作
《夜莺的歌声》训练素材
《小英雄雨来》重难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