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试论中国文学“润物无声”的独特文化气质_试论中国文学“润物无声”的独特文化气质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中国文学“润物无声”的独特文化气质

试论中国文学“润物无声”的独特文化气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08

试论中国文学“润物无声”的独特文化气质

试论中国文学“润物无声”的独特文化气质

在漫长的发展演进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内敛含蓄的民族性格,这一性格对中国文学的创作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中国文学历iddot;秋思》一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诗十一个意象组成了一幅凄凉萧瑟的画面,这片宇宙荒寒、枨触无边的诗境就是“象外之象”,[2]是诗人内心无声情绪的叠加,让人读罢充满哀愁寂寞之感。

2.情景交融的形象表现手法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即情语也。”景和情是构成意境的两个基本元素,景是境的构成条件,情是意的基本要素,四者相互融合、和谐统一、相互渗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中景和情的融合映衬历来被人们称道,刘熙载在《艺概》中评此句“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情景交融正是意境创造的形象表现特征。同时,此句还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表现效果:“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种反衬手法的运用,让景和情融为一体的同时又形成鲜明对比,使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复杂、感伤的情绪更加清晰透彻、明白酣畅。

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是情景交融手法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这些表达方式的运用把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客观景致巧妙结合,使内在无声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如:细雨折柳,表达了难舍故人远离、依依惜别之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看到的是诗人久违的闲适和惬意。“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作者抓住“天”“花”“地”“风”“雁”这几个秋天中最突出的景物,绘出了一幅肃秋景色,设置了一幕“送别”场景;“紧”和“飞”两字,使离情别绪更浓郁深沉。全文堪称“句句写景”实则“字字言情”的情景交融的佳作。

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无形中给我们带来委婉、凝练、唯美诗化、意味无穷的独特审美魅力,从而也使得中国文学呈现出独特的含蓄美。

二、虚实相生的手法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里所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实,指图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及笔致丰富的地方。虚,指图中笔画稀疏或空白的部分。艺术

家运用虚实相生手法,凭借纸上绘出的已有之物启示观者,让观者形成无限相象的空间,在回味无穷中产生新的丰富的艺术妙境。widdot;重意诗例》)[3]

在《二十四品》中,有“超诣”一品,这就是典型的“虚境”。包含三层结构:乱山、乔木、碧苔,是第一层结构的“境”,这是实境;清风、白云、芳晖,是第二层结构

的“境”,为“虚境”;声、神、道,是第三层结构的“境”,为至虚之境,亦即“超诣之境”。这是“三重境以上”的至虚之境,即典型的“虚境”,或曰“超诣之境”。这种“虚境”,“匪神之灵,匪机之微”,欣赏起来,“远引若至,临之已非”,这就是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诵之思之,其声愈稀”,余味无穷。[4]

刘禹锡《乌衣巷》一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朱雀桥”、“野草”、“夕阳”、“燕”等都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桥头的车水马龙、金壁辉煌的建筑已成幻中虚景,昔日一派欣欣向荣之景已被今天的遍地野草,荒凉破落所替代,一实一虚的鲜明对比中,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

再如王维的《观猎》一诗:“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第三四句通过描写猎鹰的迅猛和骏马的矫健,实则展示了将军的神武英姿;接下来,诗人用相距甚远的“新丰市”、“细柳营”两地,突出“忽过”、“还归”两词,让人感到这支队伍瞬息千里,士卒的矫健、饮酒庆功的欢快场面跃然纸上。这首诗歌展现了王维诗歌“虚实相生”的极高造诣,无论是狩猎的紧张气氛,还是狩猎者的英姿,都是离开具体形象很难表现的内容。

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呈现出文已尽而意有余,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虚空、含蓄的独特魅力。隐含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像空间和审美空间,让人读罢,余韵无穷,感觉形触手可及,神却妙不可言。

三、涵养性情的教益

东方人含蓄、内向的民族性格决定了在文学创作少有率直、袒露和开放。中国传统文学追求阴柔之美的创作风格,少有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作品在传递这些教益时,并不停留在字里行间的表层,也非直接说教,而是通过文字直抵心灵,注重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融和心息的相通。

“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的篇章文质兼美,读者从这些篇章里获取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信仰、智慧、尊严、自信、勇气、耐力。“义皆出于心”,通过对经典篇章的精读深思,如春风化雨,读者在不断知道学理中,在潜移默化中修为品格、涵养性情;通过阅读人文素养、思想境界、社会责任感得到了极大提升。文如其人,历代文人雅士的个人魅力,也给我们带来直接的示范作用,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渊明的淡泊高远、李白的飘逸潇洒、苏东坡的乐观豁达……不胜枚举,率真质朴、淳厚自然的篇章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高远的人生理想、执着的人生追求,这些民族精神财富在代代传承中发扬光大。

唯美诗化的意境召唤美好情感,虚空隽永的境界启迪灵秀智慧,情感通达的教益涵养豁达人格。这些就是中国文学传递出来的无声无息的独特文化气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玄武山
我的妈妈
梦中的糖果
我喜欢我
不要玩危险的游戏
我学会了擦桌子
玩水枪
爷爷和IC卡
我的小铅笔盒
玩水枪
秋天
玩水枪
我的文具盒
乌鸦和猎人
教室里的小鸟
败给了“没意思”
试谈高中语文课堂微时代的转型升级
“it”和“它”在句法层面及语义层面上的比较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读书,有什么用?
只是一句话,芬芳了多年
把你停在机场的车租出去
没准儿你还在地沟里割禾呢
清代满族布衣诗人兆勋诗歌研究
金庸祖父查文清儒家思想浅析
蔷薇斜开香自来
民歌艺术的传承与声乐教学
有一天成功了就一定会幸福吗
论宋代三家“诗评”的审美特征
在心中建造诗歌之城
厚德外国语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蕉城第九中学初三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骑永中学2010-2011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语文版)
大路中学七年级(下)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苏教版)
人教版2010-2011学年度九年级英语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云岭中学2010-2011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语文版)
平江十中2011学年度八年级语文期中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0年秋第三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201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骑永中学2010-2011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次月考试题(语文版)
合肥市包河区2010-2011学年度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大东流中学初二语文上册2010年12月月考试题及部分答案
语文版2010-2011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
大路中学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