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顾彬: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中国文学
顾彬: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中国文学
德国下萨克森州策勒市,dash;中国文化几乎无处不在,遍地都是中国式的建筑,中国的书画……1975年,作为中德互换交流生,顾彬第一次来到他向往已久的中国。1977年至1985年回国任柏林自由大学东亚学系讲师,教授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及艺术。1985年起任教于波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现为该校汉学系主任、教授。
年近70岁的顾彬用连篇的译作、几百场大学讲座,不计名利和精力地向西方出版社推荐他心目中的汉语佳作。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这样说:“我的内心里一直有一个呼救的声音。很多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当代的文学不屑一顾,很轻视。如果我放弃了,德国就没有人研究中国文学了。这个声音促使我不断地自我拯救,将中国文学的研究进行下去。”
然而,回顾近年来中国媒体对这位德国老头的报道,诘责却多于褒奖,甚至有反对者给顾彬套上了“文化沙文主义”的帽子。2006年他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说的一些话,被某些媒体炒作成“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以至于一些原本和顾彬有来往的中国作家,都与其明显保持了距离。对此顾彬略带反感地说:“我无所谓媒体怎么说我,无所谓制造什么公众形象,我来这里不是为满足媒体需要的。”
顾彬对于中国当代作家,一直持有一个批评意见——外语太差,既不能和外国同行沟通,也难以读懂原汁原味的世界文学精品。在他看来,这种能力缺失有碍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为此,顾彬开出了一张处方:学好外语;尊重传统;学好中文;不要急于把作品拿出来发表,就让它在抽屉里锁上20年;不要亲近市场;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但不要把自己看得很高。
顾彬也不认同中国学者提出的“用中国的方式研究中国,用西方的方式研究西方”,但他也同样批评
欧美学者单纯采用西方价值观和思想体系研究中国。
在被问及好作品的标准时,顾彬不止一次地说,作家应该娴熟地掌握语言,必须有思想,要创作属于他的形象。一个作家的作品销量高,未必是个好作家。
他还对中国图书在德国的营销提供了建议。他认为,中国文学作品在德国的译介情况非常好,虹影、卫慧、莫言、格非的小说,至少能卖到几万本。从德国读者和出版商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出版物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中国书籍在德国市场的销售。最直接的一个问题是,书籍的封面装帧不够精美。在德国书籍市场,如果想成功的话,最重要的一点是书应该看起来漂亮,封面要具有吸引力。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自由写作实践
- 一张明信片的故事
- 我的小伙伴2
- 我的小伙伴10
- 小伙伴
- 我的小伙伴9
- 老鼠兄弟的故事
- 眼睛与眉毛的故事
- 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后传
- 铅笔、橡皮、转笔刀的故事
- 灰姑娘的故事
- 从《乌塔》想到……
- 一只猪的故事
- 给王虹同学的一封信3
- 白雪公主的故事
- “飞特族”冲击国企管理
- 创业板企业激励机制的方案探讨
- 中国式国企管理60年
- 居住区规划的理解
- 浅谈提高煤炭运销管理水平须加强统计工作
- 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 高层建筑楼前广场的设计方法初探
- 分析建筑工程拖延工期的原因及对策
- 财务杠杆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 浅谈企业会计信息化现状及发展途径
- 居住区教育设施的服务半径
- 角度过程能力指数及其在非对称角偏差下的推广
- 粤东北客家围龙屋建筑中的风水
- 西方EVA价值评价与物流企业管理创新
- 建筑施工中几种常见质量通病的分析
- 《棉鞋里的阳光》重点字词的意思
- 《棉鞋里的阳光》重点问题探究
- 《两件宝》
- 《棉鞋里的阳光》作者简介
- 《棉鞋里的阳光》重点字词梳理
-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二)
- 《棉鞋里的阳光》仿写作文
- 《棉鞋里的阳光》整体阅读感知
- 《胖乎乎的小手》趣闻故事 席间怀橘
- 《棉鞋里的阳光》随堂练习 提高篇
- 《棉鞋里的阳光》读后感
- 《棉鞋里的阳光》随堂练习 巩固篇
-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一)
- 《棉鞋里的阳光》老师语录
- 《棉鞋里的阳光》重难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