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贡献于媒介环境学基本问题成形的古典学家

贡献于媒介环境学基本问题成形的古典学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4-01-26

贡献于媒介环境学基本问题成形的古典学家

贡献于媒介环境学基本问题成形的古典学家

对于国内传播学界而言,埃里克·阿尔弗雷德·哈弗洛克(Eric Alfred Havelock 1903-1988)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远不如芒福德、麦克卢汉和波斯曼著名。但是,半个世纪以来,他在西方享有盛名,他的代表作《柏拉图导论》(Preface to Plato)从出版以来一直对西方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是媒介环境学多伦多学派第一代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影响了著名学者麦克卢汉,他是被尼尔·波斯曼誉为和麦克卢汉、苏珊·朗格并列的伟大学者。波斯曼在媒介环境学会成立大会上做主题发言时曾指出,哈弗洛克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他的研究成果对媒介环境学的基本问题成形作出了贡献。但国内媒介研究领域关于哈弗洛克的研究基本处于失语状态。他的代表作《柏拉图导论》在国内没有中文译本,而对他思想进行研究的文章也十分少。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以篇名为检索项,以“哈弗洛克”为检索词,没有检索到新闻与传媒类论文;以全文为检索项,以“媒介环境”和“埃里克·哈弗洛克”共同为检索词,共检索到新闻与传媒类论文16篇。但主题都不是研究哈弗洛克的,只是在与媒介环境学发展史或与麦克卢汉、波斯曼有关的研究中提到他。而且,除了个别文章如《尼尔·波斯曼媒介环境学思想研究》有对哈弗洛克原文关于《缪斯学会写字》等的引用外,其余文章所用主要资料均来自于深圳大学何道宽教授和美国学者林文刚。

一、哈弗洛克的主要学术思想

哈弗洛克一生大部分工作都在强调一个主要的观点:希腊文化从口语到书面传统的转移对人类思想文化的形成有深刻的意义。或者说,这种书写方式的转移塑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他的这种观点在学界引起很大争议,并被许多他同时代甚至是当代学者的反对。尽管如此,他的观点还是对西方诸多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哈弗洛克的研究成为西方社会科学领域对书面文化产生之前对人类社会及其中的文化、行为研究的重要参考作品,他的理论经常被学界引用,如对书面文化产生前人类社会信息行为的研究。

哈弗洛克的主要代表作《柏拉图导论》体现了他的主要观点:口语、书面传统与人类文化塑造间具有因果联系。《柏拉图导论》探讨了口语社会中口语和文化的关系,以及柏拉图在口语和书面传统转向中的作用问题。他认为文字产生前的社会中,文化传统依赖口语的某些特征得以保存和正常运行,他评价了柏拉图对诗歌艺术的态度。在《柏拉图导论》前言中,他指出,所有人类文明都依赖于一种文化的“书籍”,也就是储存信息以便再次使用的容器。在荷马之前的时代,希腊人的这种文化“书籍”是存在口语记忆中的。进而,他认为在荷马和柏拉图之间,上述储存文化的方法改变了,信息变成了以字母记录的方式储存,相应的结果是眼睛取代了耳朵成为服务于这个目的的主要器官。《柏拉图导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意象思维者(the image-thinkers)探究口语文化以及何为哈弗洛克认为的口语思维。其中谈到柏拉图认为诗歌的效果是使思想削弱思想,

简而言之,诗歌是一种精神的毒药,是真相的敌人。第二部分讨论哈弗洛克认为的“柏拉图主义的必要性”(the necessity of platonism):柏拉图思想和文学传统发展之间的亲密关系。他主张书面传统全面发展之后,字词的意义被改变了,其相应的结果是希腊人所能想象的记忆的普遍转移。对哈弗洛克而言,柏拉图对诗歌艺术的抛弃意味着他是一种文化转向实现过程中的参与者。

二、哈弗洛克与媒介环境学

正如波斯曼所说,哈弗洛克对媒介环境学的贡献在于他的思想有助于媒介环境学的基本问题得以显现。波斯曼曾用皮氏培养皿形容媒介与文化的关系:媒介就像是使培养的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的一种物质。按照波斯曼的说法,用“技术”这个词取代“物质”,就是媒介环境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媒介是文化能够在其中生长的技术。而哈弗洛克发现了作为培养基的物质:口语传统和书面传统。他主张在两者中生长出了不同的希腊文化,这是他对媒介环境学的贡献。虽然,哈弗洛克的理论是他在研究古典文学领域发现的,但这并不妨碍他的理论向媒介环境学提供营养。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看,哈弗洛克在宏观层次上思考的问题企图在于,他试图去理解特定媒介主导社会中的社会运转、文化产生情况,口语这种面对面的媒介在口语社会对文化传承起主导作用,书面这种无需面对面的媒介又主导了文字社会的文化运转。

除了思想上对媒介环境学整体发展做出贡献外,哈弗洛克与媒介环境学其他主要学者如英尼斯、麦克卢汉等在学术渊源和思想上有密切的关系。首先,哈弗洛克和英尼斯、麦克卢汉同为媒介环境学派第一代的代表人物,同在多伦多大学供职。关于他们三个人之间研究思想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哈弗洛克研究的是泛媒介意义上的媒介形式,他的研究深刻影响了英尼斯和麦克卢汉;另一观点则认为在多伦多大学供职期间,哈弗洛克、英尼斯和麦克卢汉彼此影响,但因为哈弗洛克和英尼斯的学术生涯略早,他们对麦克卢汉的单向影响似乎更多一些。至于哈弗洛克和英尼斯之间的影响,则是英尼斯影响了哈弗洛克。因为《柏拉图导论》研究书面传统与口头传统之间的社会边界,研究这两种传统在古代世界里对塑造人类感知和行为的影响。英尼斯的兴趣也许给他的老朋友埃里克·哈弗洛克提供了灵感。

可见,无疑麦克卢汉是受到了英尼斯和哈弗洛克的影响。而英尼斯也影响了哈弗洛克,因为1963年出版的《柏拉图导论》比1951年出版的英尼斯的著作《传播的偏向》出版时间晚。英尼斯去世之后,麦克卢汉曾这样说过:“曾与他共事的哈弗洛克在最近的一本书中,以全部的篇幅讲希腊口头文化和新兴书面文化的冲突。他的《柏拉图导读》会使英尼斯含笑九泉。”

其次,除了都重视对媒介形式的研究外,哈弗洛克和麦克卢汉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他们都对诗歌的研究感兴趣,并由此兴趣驱动,开始令他们享有盛名的学术历程。

麦克卢汉开始学习的是工程。他曾在曼尼托巴做工程师,修一座水坝,夏季晚上闲来无事,就读英国文学。秋季回到学校, 他就开始学文学,研究诗歌了。他发现,诗歌本身和诗歌的内容效果是不一样的。诗歌与内容的意义有分离的作用,数百年来,诗歌的内容变化不大,表现的都是爱、烦恼、骚动、愤怒等情绪,但是诗歌的形式变化却很大。这与节目和媒介的关系大体相同。看媒介就像看诗歌,看节目就像看诗歌的内容。报纸、电影、广播、电视的内容具有一种效果,媒介本身对社会却具有另一种效果,但这种效果与内容是不相关的。这样,麦克卢汉开始了对媒介形式的研究。

哈弗洛克同麦克卢汉一样,也是研究文学出身。他从柏拉图对诗歌艺术的态度上,引发出了对两种文化转型作为动因在人们意识中产生结果的深刻洞见,也就是说,同麦克卢汉的洞见相同,他也发现了语言的形式如口语和书面传统有和内容分离的作用,诗歌的内容可以相同,但语言形式本身就具有另外独立于内容的一种效果。

二是他们的学术都备受争议,但不管争议如何激烈,他们的学术影响都深刻而深远,从他们思想诞生时开始,一直到今天。

麦克卢汉的研究,尤其是其反实证、反经验的研究方法经常遭人批评和攻击。对哈弗洛克理论,学界亦持有争议,诺斯认为《柏拉图导论》是一本爆发新思想的书,其中所有的思想都令人激动,它将是研究希腊思想和文学的里程碑作品。但也有反对者对哈弗洛克提出质疑,认为《柏拉图导论》这本书的价值因其研究方法而受到限制,因为他对口语的重视几乎全部建立在荷马身上,但荷马时代文本的历史是未知的,也就是说,哈弗洛克的主张建立在未经验证的假设基础上。

结语

传播学史上,麦克卢汉、英尼斯和哈弗洛克惺惺相惜,上文中谈到,麦克卢汉曾说:“哈弗洛克的《柏拉图导论》会使英尼斯含笑九泉。”麦克卢汉还说过:“埃里克·哈弗洛克的《柏拉图导论》和哈罗德·英尼斯的《传播的偏向》已经为我们证明,西方人是如何被拼音字母表和印刷机塑造的……今天电子技术的影响至大至深,再也不容我们忽视了。”

英尼斯、麦克卢汉和哈弗洛克都是学术思想丰富、影响广泛又富有争议的卓越思想者,对他们思想的争议在从上个世纪持续到今天。这种争议的激烈和长久程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来他们思想的精彩和深邃,他们作为思想的巨人屹立于传播学历史和今天,并且,他们的学术影响将毫无悬念地延伸至未来。他们的思想就像一座座宝藏,对于国内传播学的发展而言,英尼斯、麦克卢汉这两座宝藏已经得到重视和挖掘开采,但哈弗洛克思想的瑰宝还在雪藏中,殷殷期待着媒介研究者们的关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和爸爸的对话
我是幸福的小鸟
我的不满意
爷爷家的“小贝贝”
我在网上投稿啦
跟我说“再见”
美丽的小草坪
我爱故乡的柿子
未来水果、蔬菜展览
妈妈,母亲节快乐
我最喜欢的小动物
寒假中的一件事
我爱故乡的龙眼
标点符号王国游记
第一次一个人走回家
政府审计与CPA审计的期望差距比较
美国关于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改变
各国审计长之宪法规定比较
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初探
ERP环境下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
计算机证据与计算机审计技术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浅谈审计领域的数据分析报告
计算机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关问题探讨
澳大利亚绩效审计创新思路对我国的启示与思考
中美国家审计体制比较研究
关于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的几点思考
现行通用审计软件缺陷及其设计观念变革
政府审计热点问题的理性分析
《最后一课》研读赏析
《最后一课》写作特点
《最后一课》汉译及其社会背景
磨坊书简
《最后一课》问题探究
一个“可怜”而又伟大的形象
震撼人心的一课
《最后一课》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结构分析
《最后一课》学法指导
《最后一课》课文题解
《最后一课》难句解析
有关都德的《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阅读指导
《最后一课》中心思想